时间:2022-12-02 08:47:51来源:法律常识
现在有些人会冒充律师。昨天接了个咨询电话,对方说自己买比特币被骗了五万元,然后在网上找了某上海知名律师事务所的“律师”,“律师”说要先花两万块钱找人攻击那个网站,黑掉它的系统,然后把钱拿回来,她就陆续给了两万块钱,然后“律师”说这两万块钱现在也被冻结了,提不出来。我问:“那真的是律师吗?”对方说是的啊。我说那您有去过律师事务所吗?她说去过的,我还签了合同。我说那是官方地址吗?里面有律师事务所的牌子吗?有多少人?是不是临时租用的场地啊?她说我不知道。
我说,您这种是诈骗案,正规律师是不会和您说什么网络技术的,因为根本沾不上边,他/她只会建议您整理材料、撰写文书、赶紧报案。而且我们是律师,又不是技术人员,主要就是说法律,更不会建议去黑网站,这本身就是违法的,您肯定是遇到骗子了。她说:“我也感觉是这样,我现在该怎么办?”我说只能报警。
实践中我发现,但凡一个人想通过违法手段尽快地达到自己的目的的时候,就很容易落入圈套,因为他/她自己的底线会降低,然后就会自然而然地不排斥那些底线比较低的人,而底线比较低的人里面又有相当一部分不是真正做事的人,那么遇到骗子的几率就大大增加了。
当然,站在律师的角度,我们肯定也不希望客户受损害。这种情况需要引起重视,否则不仅会有一些群众因此受骗,也会影响律师群体的形象以及律师正常执业。
我认为各地律协可以考虑把每个律所的具体地址及联系电话、每位律师的执业律所及联系电话等信息都整理好,发布在律协官网上,方便客户查询,但凡律所迁址或联系方式发生变更,律所应当及时通知律协进行信息变更,律师也同理。当然,如果有部分律师不愿意公开自己的个人手机号或者办公手机号,也可以使用律所的联系电话作为联系电话。另外,因为现在大部分人都用微信,如果部分律师愿意公开自己的微信号,也可以公开,但没有必要强制性公开。
对于律师而言,公开部分执业信息及个人信息可以让当事人更方便地找到自己,也可以尽量避免一些关于自身身份的质疑,尽量降低被冒充的可能性,但与此相对的是,部分个人信息的泄露可能会带来隐患,所以对于一些可公开、可不公开的信息,律师应自行选择是否公开、以何种方式公开。
有人说,有些地方律协的网站已经公开了这些信息,但老百姓一般不会想去查。我认为,选择律师是很重要也是很需要慎重的事情,如果说有一条非常便利的查询律师信息的渠道而当事人没有用的话,那么可能最后吃亏的是他/她自己。当然律师、律所、各地的法律援助机构或者其他正规的官方法律服务机构也可以尽量告知群众,有这样一种查询律师的方式,提醒客户尽量通过正规渠道寻找律师的帮助,以免受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