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誉权 要找律师吗,不指名道姓能侵犯名誉权吗

时间:2022-12-11 15:24:01来源:法律常识

在我国,名誉权是人格权的一种,属于具体人格权。根据《民法典》的相关规定,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以侮辱、诽谤等方式侵害他人的名誉权。但侵害名誉权的案件仍屡见不鲜,甚至呈增长趋势。2021年全国法院受理一审人格权纠纷案件192675件,同比增长19.2%,其中,名誉权、肖像权、姓名权等精神性人格权纠纷同比均有增长。

根据《民法典》的规定,名誉权指民事主体对自身名誉享有不受他人侵害的权利,名誉权的主体可以是自然人、法人,也可以是非法人组织,而名誉则是指“对民事主体的品德、声望、才能、信用等的社会评价”。司法实践中,要认定名誉权侵权其侵权人的侵害行为就必须有特定的指向对象,也就是说如果侵权人宽泛的对某一类或某一方面的人进行侮辱诽谤,我们不能确定侵权人具体指向谁,也就不能认定上述行为是侵权行为。

应当注意的是,当侵权人没有指名道姓的对他人实施侮辱、诽谤时,是否构成名誉权侵权?对此,通说理论及司法实践的回应是,如社会一般人能够通过侵害行为认定被侵害的特定的人,那么该行为应属于侵害名誉权的行为。

案例:

甲乙二人存在经济纠纷,为此进行多次诉讼。2020年10月,乙在其朋友圈公开发布:“今天我有时间发个朋友圈了,希望看到的朋友能认真的看完里面的内容,。。。。。。不要以骗和讹人为手段,这样的路不会走长的!不要拿对方的真诚当做你吸取钱财的对象,不要拿你自己整出来的容颜当做吸取男人钱财的武器,。。。。。。你是咎由自取,。。。。。。诚实点,认清事实,当你说出来的每一句话我都会分析,一事没有两全,事实证明一切”。上述文字下附图片,内容为xxx民事判决书,系甲诉乙民间借贷纠纷一案,要求乙返还6000元,判决驳回甲诉讼请求。乙朋友圈的人看到后四处转发,乙的言论使甲无法正常生活,甲开办的服装店生意也受到了影响,故甲诉至法院。

本案庭审中乙未能出庭,提交书面答辩称,“乙发朋友圈的行为没有指明说是甲,是甲自己要对号入座,不能明确说的就是甲等等。”

总结:最终,人民法院判决乙立即停止侵害甲名誉权的行为,删除在微信朋友圈中发表的相关内容;乙在其微信朋友圈中公开发表向甲赔礼道歉的内容,并至少保留三日。结合案情我们可以看到,虽然乙没有指名道姓对甲实施侵害行为,但根据乙发送朋友圈的内容及民事判决书等因素,足以令第三人判断出甲就是被侵害的具体对象。故侵犯名誉权并非必须指名道姓,其指向对象的认定应结合实际综合判决。

法条依据:

《民法典》第一千零二十四条 民事主体享有名誉权。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侮辱、诽谤等方式侵害他人的名誉权。

名誉是对民事主体的品德、声望、才能、信用等的社会评价。

参考文献

[1]最高人民法院民法典贯彻实施工作领导小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人格权编理解与适用 [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20:266-276

随便看看
本类推荐
本类排行
热门标签

劳动者 交通事故 用人单位 劳动合同 债务人 协议 自诉 房屋 土地 补偿费 案件 北京征地拆迁律师事务所前十名 债务 离婚协议书 公司 债权人 合同 甲方 最低工资标准 交通 刑事案件 车祸 工资 补助费 债权 伤残 程序 鉴定 条件 拆迁人 北京十大刑事律师事务所排名搜狐 期限 兵法 标准 交通肇事 解除劳动合同 财产 补偿金 当事人 打官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