诈骗赔付要找律师嘛,「打击整治养老诈骗系列访谈之律师谈」诈骗、欺诈老年人如何惩治?

时间:2022-12-15 00:50:42来源:法律常识

中国质量新闻网讯(闫冬)近年来,针对老年人的骗局层出不穷、花样百出,这些骗局让人民群众深恶痛绝。为严厉打击整治养老诈骗违法犯罪,市场监管等多部门加强打击整治养老诈骗,增强老年人群体的防骗意识。

这些行为是否涉及犯罪?如何惩治?有的老年人不小心成了骗子“帮凶”会不会负法律责任?近日,针对养老诈骗相关法律问题,中国质量新闻网特邀法律顾问、北京德和衡律师事务所律师刘俊丽进行了访谈。

骗局类型分两种

刘俊丽解释道,老百姓通常讲的骗局,从法律角度说,可区分为涉嫌刑事犯罪的诈骗和民事方面虚假宣传或欺诈两种类型,对其应对和处理也不尽相同。

刘俊丽表示,当前国内涉及老年人的骗局主要类型是诈骗和欺诈两种。诈骗主要是虚构事实让老年人陷入错误认识,自愿处分个人财产。而欺诈是通过虚假宣传、夸大产品功效等方法让老年人高价购买没有实际效果的保健品等。

诈骗型骗局则主要为电信诈骗(电话红头文件、涉嫌犯罪)、健康诈骗(养生排毒、保健品骗局、祛病消灾神医)、涉及财产诈骗(以房养老、假钱换真钱、中奖)等三种方式。欺诈型骗局主要集中在保健品销售领域。

针对诈骗犯罪最高量刑为无期徒刑

对于网民比较关注的实施骗局的相关人员是否会受到法律制裁等,刘俊丽介绍,我国刑法对诈骗罪有明文规定:第二百六十六条 【诈骗罪】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

因此,针对诈骗类型的犯罪,目前最高量刑是无期徒刑。刘俊丽具体解释到,刑法的基本原则是“罪刑法定原则”,其基本含义包括认定行为人的行为是否构成犯罪、构成什么样的犯罪,以及应承担什么样的刑事责任并给予什么样的刑罚处罚,必须以刑法的明文规定为前提,如果没有刑法明文规定,即使行为危害很大,也不能认定犯罪、追究刑事责任和给予刑罚处罚,也即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法无明文规定不处罚。

所以对于诈骗犯罪行为最终的定罪量刑,应按照罪刑法定原则,以司法机关的最终认定为准。

老年人无意间成为“帮凶”怎么办?

此前,还有网民反映,有时候自己的家人在不知情、不知道或者不愿意知道的情况下不仅自己被骗,还按照“骗子”要求口口相传,把别的朋友、邻居都拉进微信群等,如果诈骗行为定性,那自己的家人是否涉嫌违法承担民事甚至刑事责任?

刘俊丽称,刑事犯罪的构成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构成犯罪首先应具有该当性(符合性),是指案件的客观事实符合刑法所规定的具体犯罪的构成要件;其次是违法性,是指行为被法律所禁止、为法律所不允许;第三才是有责性,是指能够就符合构成要件的违法行为对行为人进行非难、谴责。

“通俗地说,行为人是否具有主观犯意,是判定构成犯罪的一种重要方面。就此,我国司法理论和实践认为,是否知道是犯罪行为的依据,不是行为人自己知道或不知道,而是规范意义上,即一般人是否应该知道是犯罪行为。因此,一般老年人误以为被骗的事实是对自己及亲友有利的一种介绍行为,我们认为是不构成犯罪的。”

但是,刘俊丽又强调,如果从中多次牟利且参与到诈骗行为中去,则有可能被评价为诈骗的共同犯罪。一旦被评价为犯罪行为,其行为造成的被害人的损失,亦应当按照相关法律规定赔偿。对于不构成犯罪的,仅仅其介绍、推荐行为是否应承担民事责任,还要结合具体情节判断。

刘俊丽最后表示,老年人相对来说属于弱势群体,平时无论是家人还是朋友除了关注老人的身心健康外,也要多注意老人的一些行为,警惕涉老诈骗,一旦发现情况,及时制止并报警,让老人免受损失。

随便看看
本类推荐
本类排行
热门标签

劳动者 交通事故 用人单位 劳动合同 债务人 协议 自诉 房屋 土地 补偿费 北京征地拆迁律师事务所前十名 案件 债务 离婚协议书 公司 债权人 合同 甲方 最低工资标准 交通 刑事案件 车祸 工资 补助费 债权 伤残 程序 鉴定 条件 北京十大刑事律师事务所排名搜狐 拆迁人 打官司 期限 兵法 标准 交通肇事 解除劳动合同 财产 补偿金 当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