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找专办刑辩律师收费,律师眼中的法官

时间:2022-12-15 14:54:05来源:法律常识

48岁的马学平是深圳中院刑事审判庭的四级高级法官。可一年前,他还是一名执业15年的刑辩律师。

那时,他身为辩护人出庭,看着法官们坐在庭上听人说说话,敲敲法槌,出个裁判文书就完事了,似乎比律师轻松多了。

现在身为法官,马学平才了解到,法官的工作远不像他想象的那么简单。除了多次阅卷,查法律依据、检索同案类案,还要拟定、修改、签发裁判文书。做律师时的工作,好像反而轻松了。

马学平的身份转换,源于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于2017年1月18日发布的《广东法院系统2017年公开选拔高层次审判人才公告》。当时,广东高院拿出6个法官职位向社会招聘,律师、法律学者是最重要的目标人群。

律师里选法官: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2018年7月,一名律师、一名人大立法机构工作人员通过了公开选拔,成为深圳市中级人民法院的法官。受访者供图

从律师、法律学者中招录法官不是什么新鲜事。2016年,中共中央办公厅还印发了《从律师和法学专家中公开选拔立法工作者、法官、检察官办法》(下称《选拔办法》),鼓励法律人才应聘法官、检察官等职位。

但《选拔办法》发布3年,真正进入法官队伍的律师、学者凤毛麟角。据新京报记者统计,全国31个省区市中目前仅有上海、广东、江苏、浙江、北京等地进行过6轮法官公开选拔。加上最高法院2018年底的一次尝试,7次选拔共计划选拔21名法官。

“这些年法官、检察官辞职做律师的多,反过来的很少。”一名曾在东部某省做过律师的法官认为,当下的法官岗位,对于优秀的律师、学者缺乏足够的吸引力。“但我们应该从社会结构、阶层流动的角度来看待这个事情。问题虽然是有的,可还是应该给这个制度空间,不能盯着毛病直接把新生事物掐死。”

脱下西装,换上制服

2018年7月,马学平以法官身份进入深圳中院后,工作中最显著的变化或许是办公环境。

穿上法袍前,马学平是广东鼎方律师事务所资深律师,有单独的办公场所,算上专属的会客厅等设施,总共120平米。他的单人办公室足有80平方米,就连两名助手都能单间办公。

但法院办公室紧张,法官几乎不可能有单间。马学平现在的办公室15平米,摆放了三张办公桌。来这间办公室上班时,他卸下了做律师时必备的西装,换上了法官的日常制服。

虽然面积不大,但办公室被法官们收拾得整整齐齐,没有被案卷塞得密不透风的文件柜,桌面上也没有各种材料堆叠成的小山。只是深圳的回南天刚结束,空气里满是潮湿。一不留心,室内就容易生出霉味来。

对于这种变化,马学平开始并不适应,但没多久就习惯了。“尤其是刚到法院的时候,院内纪律、工作上的问题,能找办公室的同事商量。”马学平说话时吐字清晰,逻辑缜密,似乎多年的律师生涯已将职业习惯融入日常。

入职没多久,深圳中院的诉讼系统就给马学平随机分配了9件刑事案件,两件一审、七件二审。中院的刑庭里一审案件多是重大复杂案件,不少涉及杀人、贩毒等问题;二审案件主要是基层法院一审判决后,当事人上诉的案件。

马学平承办一审案件时,有时要开两次庭,开庭前要阅卷,有时候检方还会申请退回补充侦查。开庭后还要合议,较为复杂、专业性较强的案子,有时还要在专业法官会议、审判委员会讨论,撰写裁判文书是最后一步。

“我一年下来差不多办100多件案子。”马学平说,在同事里这不算多。深圳中院刑庭32名法官,2018年人均办案130件。基层法院案件量更大。比如深圳宝安法院的法官,前几年就有人年均办案400多件的说法。

这远高于马学平做律师时的案件量。做律师时,马学平每年只接二三十件刑案,“再多就很累了”。但做法官后接触的案件类型比做律师时丰富,各种类型的犯罪,都见识过了。

深圳知识产权法庭法官钟小凯,比马学平小10岁,曾是珠海市人大常委会立法研究中心副主任、副研究员。他和马学平一起通过了广东高院的法官选拔考试,同一天入职深圳市中院。

与之前在立法机构的工作经历相比,钟小凯认为法官的精神更为独立。法官们合议案件时,因为观点不同常常激烈交锋,“但都是为了工作,吵完以后还很开心。”钟小凯说,这份独立与愉悦,是许多职业里没有的。

开门纳士

事实上,从法院系统外选拔法官的先例早已有之。

公开资料显示,1999年3月,最高法院在北京地区公开招考高级律师进法院。这是有记录的第一次公开选拔。次年,最高法院再次公开招考高级法官,招考对象为一级、二级律师以及法学教授、副教授,法学研究员、副研究员,立法机关和政法机关副处级以上法律工作者。

第一次公开招考的当年10月,最高法院就在《人民法院五年改革纲要》中提出改革法官来源渠道,逐步建立从律师和高层次的法律人才中选任法官的制度。后来的最高法院院长肖扬曾说,鼓励经验阅历丰富、品行端正、声名卓著、资产富有的律师来当法官,是为了“改进法官队伍的构成”。

在学界看来,法院系统对从律师、学者中选拔法官的思路虽有提倡,却一直没能形成制度,虽然偶有优秀律师成功转型法官的案例,但终究是少数。

到了2014年,十八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重提此事,称要“建立从符合条件的律师、法学专家中招录立法工作者、法官、检察官制度”。两年后,中办又印发了《选拔办法》,称公开选拔法官的对象为律师、法学专家。

律师里选法官: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2016年6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从律师和法学专家中公开选拔立法工作者、法官、检察官办法》。网络截图

正是在这样的契机下,广东省委政法委、省委组织部、省高院决定在全省范围内进行公开选拔,广州中院、深圳中院、广州铁路运输中院、珠海横琴新区人民法院合计选拔6个职位,其中深圳中院选拔两个职位。

一番权衡后,深圳中院决定主要考虑需求最迫切和专业性较强的岗位,选拔一名刑庭法官、一名知识产权庭法官。“近年来,深圳知识产权案件持续增长,全市两级法院审结的知识产权案件增长近6成,约占全国的十分之一。刑庭人案矛盾比较突出,近几年来案件增长较快,重大、新型刑事案件较多。”深圳中院政治部一位工作人员表示。

严格遴选

2016年,执业十余年的马学平已在广东闯出一片天地。在当年12月30日的省第十一次律师代表大会上,他当选了省律师协会副监事长。

但那次会议上的另一个消息让他更加心动——时任广东省委政法委书记林少春说,省里即将从律师、学者中遴选法官。

马学平毕业于中南政法大学(现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律系,做过10年警察、15年律师。从上学时,他心中就有一个法官梦,“对于学法律的人来说,法官就像是职业的最高境界,在这个岗位上能不负所学。”

2017年1月,他看到了《广东法院系统2017年公开选拔高层次审判人才公告》,很快报了名。

准备报名材料时,他特意附上了一张深圳《宝安日报》。其中一篇与他相关的报道里提到,他一直想做法官。“我就是想通过这份报纸传达一个信号,做法官并非我一时的冲动,而是长期的、真实的想法。”马学平说。

为了支持父亲做法官,马学平的儿子也调整了职业规划。儿子本在吉林大学法学院读书,毕业后想从事律师职业。马学平说,因为法官有任职回避限制,所以儿子“即使做律师,也会选择在深圳之外的地方执业。”

这次广东省公开选拔法官,选拔对象除律师、学者外,还增加了党政机关从事法律工作的人员一项。钟小凯就属于后一类。

钟小凯本科、研究生毕业于中山大学法学院,还在中国人民大学念了法学博士。在调到珠海市人大常委会立法研究中心从事立法工作前,他先后在江西高院、珠海中院做过10年法官。在微信朋友圈里看到公开选拔法官的消息后,他决定重回法官队伍。

据广东本地媒体报道,公告发出后,广东省共有30人报名,其中符合学历、执业年限等资格审查条件的23人。这23人要先通过检测专业水平、政治理论的笔试、面谈,之后,才能从中选出6名合格的法官。

为了准备考试,钟小凯找了一堆知产方面的书籍学习,还向知识产权法领域的专家师友请教。他觉得备考有点像当年准备司法考试,备考复习了一段时间,还是很有压力的。

“笔试筛选掉一部分后,每个岗位按照1:3的比例挑选入围者面试,面试后按照1:2的比例考察。”马学平说,整个过程非常严格,按照公告的选拔流程,接下来还有省法官检察官遴选委员会的专业能力评审、省法院开展的差额考察、党组讨论研究等环节。

钟小凯之前是法学会会员,在法学会相关刊物发表过文章,获得过中国法学会法学青年论坛一等奖等荣誉。为此,广东高院的考察组还特意到珠海法学会了解他的专业水平。

从2017年1月报名到2018年6月通过任前公示,反复考核筛选后,马学平、钟小凯脱颖而出。深圳中院政治部相关负责人说,深圳中院给二人确定法官职级时,更多的是希望把优秀人才留下来,“所以最后他们都是四级高级法官。”

除了马、钟二人,本次广东省选拔的6名法官中,有一名来自广州市黄浦区区委政法委、一名海事公安局局长助理兼派出所所长、两名广东地级市党校教师。和1999年后的多次系统外法官遴选一样,最终入围人员里大多有过在体制内工作的经历,或有政府机关背景。

应者甚寡

在全国31个省区市中,广东在从律师、学者中选拔法官的尝试无疑是积极的、成功的。但从目前来看,广东经验并未复制到全国。

据新京报记者统计,中办公布《选拔办法》已3年有余,全国却仅有上海、广东、江苏、浙江、北京等5地落实了这一制度。其中,上海在2015年、2017年两次选拔了5名法官、检察官。广东紧随其后,选拔了6名法官、1名检察官。

2019年1月开始选拔的浙江、2月公布了选拔工作实施办法的北京,目前均未有最终结果。但2018年启动选拔的江苏,却遭遇了应考者寥寥的尴尬。

公开信息显示,2018年9月,江苏省高级法院、省检察院发布了“2018年从律师和法学专家中公开选拔法官、检察官公告”,希望在律师和法学专家中选拔12名法官、检察官。但当年10月18日报名截止,12个岗位中仅4个岗位达到开考要求,其余皆因未达到报名人数要求而被取消。被取消的岗位中,甚至包括江苏高院刑庭、民庭的四级高级法官。

类似的尴尬,从这一制度推行时便已出现。最高法院政治部现任法官管理部部长陈海光曾在《论律师与法官间的人员流动》一文中透露,1999年、2000年最高法院两次公开选拔法官,均“应者甚寡”,两次希望选拔20人,但只招录到3人。

2013年的全国“两会”上,时任全国政协委员、律师潘晓燕还曾提交过《关于形成从资深优秀律师中遴选法官、检察官的长效机制,以保障法律职业群体良性循环的提案》。当年8月,最高法院答复该提案时表示,该院曾在全国人大、中央组织部、司法部的支持下进行过多次遴选尝试,但实际报名人数均未达到预期。原因是多方面的,最高法在回复中称,“如我国法官待遇较低,对优秀律师缺乏足够的吸引力等。”

2015年7月,律师商建刚通过公开遴选,成为上海第二中级人民法院法官时,有报道称其做律师时“年赚千万”。虽然商建刚事后表示这是误传,实际情况为他所在的律师团队一年营业额千万,但优秀律师的收入远远高于法官这一点,在业界毋庸置疑。

律师里选法官: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2015年07月,商建刚(右)接受媒体采访。此前,他通过了公开选拔,从律师成为一名法官。图/视觉中国

“司法改革后员额法官待遇提高收入增加,现在是比普通公务员高20%,有的地方说要高50%,但还是远远没法和优秀律师的收入比。”江苏高院法官韩牧(化名)说。

“年轻律师可能愿意进来做法官,就像大学生一毕业想进公务员队伍一样,但是他们不符合法官的选拔条件。而一旦一个人在律师行业里面成熟了,或者成为副教授、教授了,他往往也就不想进来了,法官的待遇不足以吸引他们。”广东省法官遴选委员会主任、广州大学法学院教授董皞认为,这恰恰是从律师中遴选法官制度的一个矛盾。如果未来一段时间,法官的社会地位、待遇没有大的改观,从律师和学者中选拔法官的这条路,客观上来说不是很宽广,遇冷并不意外。

“有些赚了钱的律师需要社会地位(可能想往体制内发展),但叫他去做一个普通法官吭哧吭哧办案,他是不愿意的。他哪怕到政协、人大去任个职,也比做法官更风光更轻松。”董皞说。

员额的限制

另一方面,司法改革后,员额制对法官数量的限制,成为影响法官选拔的关键因素。

“江苏省法院系统的员额指标已经快饱和了。这种情况下,如果再从律师、学者等外部人员中选拔法官,法院系统内部的人难免会有意见。”曾经参与江苏高院司法改革制度设计的韩山(化名)说。

据韩山介绍,2013年至2016年,江苏省法院系统案件受理总量连续4年位居全国第一,且每年仍以超过10%增幅增长,直到2018年才摘掉第一的帽子。但实行员额制后,法官人数不仅没有增加,反而有所减少。

“比如南京市的一个基层法院,以前60多个法官办案。员额制改革后只给了他们20多个员额,许多法官变成了法官助理。”韩山说,这些人只能眼巴巴地等着前面有人退休、辞职,“否则一个萝卜一个坑,你再怎么优秀都没有机会成为员额法官。”

这样的前提下,如果从律师、学者中选拔法官还要占用法院原有的员额指标,一些法院就不太情愿了。

对此,湖北省法官遴选委员会专家委员、武汉大学法学院教授秦前红建议,改革要做增量,不要轻易动存量。“从律师、学者中间遴选法官,全国加起来都是数得过来的。你可以作为一种样本去存在,但是你不能把它作为法官补充的主渠道。”

此外,遴选法官的职级也可能引发法院内原有法官的抱怨。

江苏高院法官韩牧说,很多法官干了一二十年甚至一辈子都做不了高级法官,一个外来的律师一到法院就给四高,就如同“外来的和尚好念经”,“很多人心里是不平衡的。”

做法官,就别想着做官

不止一名从律师转行而来的法官对新京报记者表示,刚刚成为法官的那段日子里,和同事们讨论案子时,仍不时把“我们律师”挂在嘴边。同事们会笑着开玩笑,“还是没把自己当法官啊。”

有的人对周末加班这种“新鲜事物”不太适应,还“不懂规矩不知深浅”地发了微信朋友圈。同事们纷纷在朋友圈下留言,有的调侃着回复“欢迎入坑”;有的则略带火药味——“应该叫单位,不应该叫法院!”“请问你周末加班,有什么感受?”

沿海某省的前律师、现法官陶平(化名)感受到了这次转身带来的压力,甚至将这种体制内外的差异形容为“围城”。“社会上的人,觉得你是去做官的;律师群体觉得你是去自讨苦吃;法官群体又觉得你凭什么一进来就是法官甚至高级法官?”

律师里选法官: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以前做律师时,马学平有独立的办公室。现在,他和另外两名法官共用一间办公室。受访者供图

一名前律师、现法官表示,到法院入职报到的第一天,他就遇到了身份上的“小麻烦”——因为没有参加过公务员考试,他未被列入公务员编制,身份信息无法录入公务员系统。后来在法院的协调下,问题才得以解决。

做了一段时间法官的陶平已经在考虑职业发展问题了。“外面的朋友很关心你什么时候更进一步,比如升到副庭长、庭长甚至副院长等管理岗。要是没有更进一步,是不是混得不好?”

但他不想做官。对于接下来怎么办,他仍在思考。

马学平早就想清楚了,自己将在法官岗位上做到退休。他很认同上海前律师现法官商建刚的说法,“如果为了做官,劝律师们不要选择成为法官”。

在马学平看来,选拔律师做法官,本意就是利用律师执业期间积累的经验来从事审判工作,而不是让这些人来做领导。如今,马学平更愿意从长远角度来看待这项制度,而非一时的利弊。“我觉得要让法院放心,从律师里选法官是对的,这个路子也不错。同时也要让律师同行们看看,‘你看那谁去了法院,我看他干得挺好’。”

新京报记者 王文秋

编辑 滑璇 校对 付春愔 刘军

随便看看
本类推荐
本类排行
热门标签

劳动者 交通事故 用人单位 劳动合同 债务人 协议 自诉 房屋 土地 补偿费 北京征地拆迁律师事务所前十名 案件 债务 离婚协议书 公司 债权人 合同 甲方 最低工资标准 交通 刑事案件 车祸 工资 补助费 债权 伤残 程序 鉴定 条件 北京十大刑事律师事务所排名搜狐 打官司 拆迁人 期限 兵法 标准 交通肇事 解除劳动合同 财产 补偿金 当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