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1-03 10:26:53来源:法律常识
一杯现磨的cappuccino
一张旖旎的小野丽莎唱片
再加上一本百看不厌的《百年孤独》
在没有重要商务活动或者法律事务的日子里,就这样略带慵 懒地度过暖阳斜照的午后时光……
这个罗一静保持了多年的习惯,在2014年7月的一天里,成为了她遥远而美好的回忆。
这一天,罗一静通过司法部“1+1”中国法律援助志愿者行动,踏上了远赴广西北海从事法律援助的旅程。
这位来自上海捷华律师事务所的律政佳人,就这样开启了一段不同以往却精彩不减的人生新篇章。
每一天都是新挑战
直到双脚踏上北海的土地,罗一静才真正感受到“1+1”法律援助志愿者是一种怎样的体验。她首先碰到的挑战并不是来自法援案件,而是来自于每天的衣食住行。住所没有电视、没有冰箱,甚至没有像样的厨房,煮饭烧菜全凭一个电饭锅。
刚到北海的第三天,罗一静就碰到了70年不遇的强台风。“根本出不了门,房子又连续4天断水断电。好像是要给我个下马威。”罗一静笑着说,“我一天只吃一顿萝卜白粥,还不是挺过去了?” 说这话的时候,这个温婉的南方女子不经意间流露出一种飒爽的男儿豪迈。
如果说,生活条件的艰苦还能克服,那么要当好一名法律援助志愿者更是前所未有的挑战。
“由于服务对象的变化,我从曾经的商业律师变成了如今的公益律师。这种改变让我好像又回到了学生时代,每天都在学习。”原来,在罗一静近30年的法律职业生涯中,最擅长的专业领域是国际贸易、外商投资、反倾销反补贴等。
然而, “1+1”法律援助志愿者行动的主要服务对象却是困难群体,服务项目也主要是民事案件和刑事案件——帮助农民工讨薪、帮助困难户申请救济、为经济困难家庭办理人身伤害和离婚等案件、接手未成年人和死刑犯等刑事案件。“所有案子都是以前不大接触的,特别是那些我已经20多年没有遇到的刑事案子,相当具有挑战性。”罗一静说,“所以我必须要每天都学习,更新专业知识,保证办案质量。”
“工作狂人”罗一静
北海近年来算得上是旅游的热门地,但是由于历史原因,北海银海区多年以前还是一个渔村,发展滞后,如今全区23万人口中,仅有8名执业律师,法律服务严重匮乏。
罗一静的到来,对急需公益法律服务的当地老百姓来说,犹如雪中送炭。这也让她从中感受到身为一名律师前所未有的社会价值。面对案多人少的现状,罗一静每天都把自己当成一个上满发条的机器,转个不停。
在两年的法律援助志愿服务期间,罗一静义务接待法律咨询1200余人次,无偿办理各类诉讼案件近百件,下乡指导参与司法所的调解案件百余次,免费开办法律业务培训班数十场。如此“拼命三郎”的工作状态,不仅让北海的同行侧目,更让银海区司法局的工作人员见识了上海律师的职业态度。一位工作人员感慨地说“罗律师几乎每天晚上都在加班,周末还在加班。很多时候整个区政府除了门卫就只有她一个人了。”
一次,罗一静在参加广西省法律志愿团活动时,不慎将股骨扭伤,医生建议卧床静养3个月。但面对每天那么多前来求助的群众,罗一静又怎么停得下来?她坐着轮椅参与调解交通事故和打架斗殴等案件,推着轮椅到看守所会见当事人,甚至坐着轮椅到法院参加开庭……
那是一起离婚案件,罗一静几乎不敢喝水,就怕上洗手间不方便。碰巧的是,当事人也是残疾人,最后,当罗一静和当事人都坐着轮椅准备离开法庭时,见多识广的法官也连呼“大开眼界”。
当事人满意就是我忙碌的价值
罗一静在北海志愿服务期间,恰逢银海区大开发,涉及土地方面的法律纠纷极多,罗一静因为精通经济法律被聘为区政府法律顾问。她花了整整一个月时间加班加点,终于把银海区下属工业园区所涉土地的所有资料都审核了一遍,并对每一个地块分别作出分析,提出法律意见供当地政府参考。
在两年的志愿服务期,罗一静不仅为当地政府部门成功化解多起纠纷,更在老百姓中传开了口碑。原来当地老百姓间发生了什么事都找关系协调解决,很少有人会通过法律途径解决。而罗一静的到来逐渐改变了这种民风,老百姓开始主动找律师,主动通过法律途径寻求帮助。
“银海区来了一个上海女律师,人很随和水平又高。”罗一静的名气越来越大,这一消息也在北海不胫而走。海城区的林观寿慕名前来求助,案情是他的妹妹在一起交通事故中不幸遇难的赔偿问题。
按照相关规定,海城区居民不是罗一静的法律援助服务范围,但看着当事人祈求的眼神,罗一静还是为林观寿写好了相关法律文书。林观寿当即感激地要支付费用,被罗一静婉拒了。谁知,第二天罗一静还是在林观寿留下的资料里发现了600元现金。罗一静只好辗转地请人把钱还了回去。
在办理一起为“外嫁女”争取同等村民权利的案件过程中,罗一静还专门写了一封近3000字的长信上书最高人民法院,呼吁“开创一条依法行政的新路子,依靠法律搭建平台,促使上访村民的问题在本地得到妥善解决”。
罗一静常说,“我是一名从事法律援助的公益律师,当事人满意就是我忙碌的价值。”
内心的呼唤
一年的法律援助服务期很快到了,在当地群众和司法局的热情挽留下,罗一静主动请缨,将服务期又延长了一年。这样的决定,让罗一静的朋友圈又热闹了一番……
实际上,罗一静当初决定到广西北海银海区做法律援助志愿者,朋友圈有点赞的,有钦佩的,更多的是觉得不可思议。对于这样一个曾长期生活在国外、沉迷于博尔赫斯和马尔克斯、居住在以前法租界公寓里的资深涉外女律师,此举是出自一种怎样的情怀呢?
“其实我没有大家想象得那么高尚,就是一种内心的呼唤。”罗一静淡淡的说。
作为一名律师,罗一静早已功成名就。从上世纪90年代起,罗一静就是一名涉外律师,1996年开始在巴西律师事务所工作,后任巴西诺劳亚律师事务所上海办事处主任,在“万元户”都十分稀奇的年代,罗一静就已经年收入近30万元。
“我觉得作为一名律师,除了追求专业成功,还要有社会责任和社会担当。”罗一静坦言,“法律援助志愿者给我带来了从未有过的被需要和被重视的感觉,让我体会到作为一个律师的荣誉感。”
其实,2012年从巴西回国后,生活优渥的罗一静就开始热衷于社会公益活动,经常参加街道社区的义务法律咨询活动,还先后担任彭风珠爱心工作室和上海爱心养老院的法律顾问,定期免费为外地民工和老人提供法律咨询。
去年下半年,结束了广西志愿服务后,罗一静回到上海仍旧没有停止从事法律援助的脚步,她成为静安区法律援助中心的签约律师,此外还经常为市妇联的巾帼律师志愿服务窗口和街道法律服务窗口提供公益法律咨询服务。
“所有的人都从生活中得到了一切,但是大多数人自己却不知道。”这是罗一静最喜欢的一句名言。
“所幸的是,我知道。”罗一静说,“我所得到的都是生活给予我的。我愿意用我的所学所知去回馈生活,服务社会。”
所获荣誉
2014年
上海市静安区最美志愿律师
2015年
“1+1”中国法律援助优秀律师
2014-2016年度
上海市对口支援与合作交流工作先进个人
法治上海综合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