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1-04 19:58:09来源:法律常识
沙女士本想通过诉讼追讨欠款7万元,正巧在网上认识一位专业又热心的“律师”,赶紧“求帮助”,陆续向“律师”转账各种费用46笔,累计17万元,却始终不见诉讼有进展,怎么回事?原来,该"律师"竟是冒充!近日,本案经广州荔湾法院审理后,以诈骗罪判处涉案人员有期徒刑三年六个月。
网游认识热心"律师" 转账46笔共17万委托帮打官司
2020年9月,沙女士通过网络游戏认识了李某(女),李某在游戏平台上备注身份为“曾律师”。两人相谈甚欢,沙女士向李某吐露心声,告知对方自己曾与合伙人开健身工作室,后对方一直未将7万元投资款退还,于是请了律师提起诉讼,但案件一直未有结果,希望获得“曾律师”的帮助。
“曾律师”一边安慰沙女士,一边查看沙女士发来的合伙合同后,煞有介事地发表“专业”法律意见。“曾律师”的热心让本以为追款无望的沙女士以为找到了救命稻草,为了进一步沟通交流,沙女士添加了“曾律师”的微信。
沙女士的主动求助让急需用钱的李某心生歪念,为赚足沙女士信任,牟取更多钱财,她不仅“义务”为沙女士出谋划策,还信誓旦旦地告诉沙女士,以自己的专业能力,不但能将投资款要回,还能为沙女士追回精神损失费等共计30万元赔偿。
“曾律师”这番包票打得沙女士彻底信服,不久便解除与原律师的代理关系,要聘请“曾律师”接替代理。“曾律师”以退为进,连称自己只接刑事案件,后在沙女士的强烈要求下,顺势虚构出一个徒弟的角色,顺理成章接下了这单诉讼代理业务。
接下来,李某一人分饰多角,以帮助沙女士处理案件事务为由,先后以差旅费、调查费、资料费等名目要求沙女士转账,甚至谎称自己已婚已孕,以“曾律师”老公身份要求沙女士承担因办理此案而产生的精神损耗及医疗费用。
沙女士没有起疑,两三个月间共向“曾律师”转账46笔合计17万余元。
案件迟迟未见进展 律所查无此人才知被骗
直到2021年初,沙女士再询问案件进展,“曾律师”都以各种理由推诿拖延,沙女士便打电话到“曾律师”所在的律师事务所询问,却被告知该所并没有“曾律师”。发现被骗的沙女士遂向公安机关报警。
2022年7月,公诉机关以李某涉嫌犯诈骗罪向广州市荔湾区人民法院提起公诉。
法院审理后认为,李某以非法占有为目的,虚构事实、隐瞒真相,骗取他人财物,数额巨大,已构成诈骗罪。李某归案后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且认罪认罚,并向沙女士退还9000元,依法予以从轻处罚、从宽处理。遂以诈骗罪判处李某有期徒刑三年六个月,并处罚金,同时责令李某退赔被害人损失。该判决已发生法律效力。
法官提醒:核实律师身份 防止上当受骗
大家都知道,维护自身合法权益要循法律途径,诉讼维权要聘请专业律师,寻求专业法律帮助和服务。但很多人没有意识到,在聘请律师这个环节,也有可能出现骗子,为牟私利,竟有犯罪分子冒充律师行骗。
荔湾法院刑庭陈枫法官提醒,广大市民在寻求法律服务和帮助时,也要擦亮双眼,防止遇上诈骗分子,既损失钱财,又耽误诉讼事务。
划重点!
如何核实律师身份防止上当受骗?
要做到一“看”二“查”三“核实”。
一“看”,即查看律师(执业)证。
二“查”,即通过登录当地律师协会官网、相关政务服务网站等查询核实律师信息,也可向其所在的律师事务所进一步查证律师姓名、信息、执业情况等。
三“核实”,即通过多种方式了解核实对方身份、信息和资质等情况。尤其是通过网络方式或他人介绍认识的律师,尽量不要只依靠网络聊天工具、电话进行沟通交流,可以通过视频电话、会面等方式更深入地了解对方,会面地点尽量约到律师事务所。要警惕那些自称“有关系”或者“打包票”的“律师”,这不是专业、高素质律师的正常表现。规范的律师委托代理服务还需要签订正规的委托代理合同或服务合同,明确约定相关费用的金额、标准、支付方式等,要警惕没有办理委托手续即以各种理由、名目索要钱财的“律师”,多半有“诈”。发现违法犯罪线索请第一时间报案,谨防上当受骗!
文、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章程 通讯员:荔法宣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林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