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1-09 13:50:37来源:法律常识
来源:环球时报
【环球时报驻新加坡特约记者 辛斌 环球时报记者 马梦阳】当地时间11月3日,韩国KBS电视台报道称,为应对美国《通胀削减法案》相关条款可能发展为韩美贸易争端,韩国政府已选定律师事务所着手进行准备工作。据悉,拜登政府制定的《通胀削减法案》,意在通过减少财政赤字、增加对大企业征税等措施来遏制通胀。不过该法案名不副实,与通胀并不直接相关。多国领导人认为,该法案在实行“贸易保护主义”政策。10月31日,在欧盟贸易部长非正式会议上,捷克工贸部长西克拉直言,美国的《通胀削减法案》“不可接受”。 但该法案已经迫使部分跨国企业不得不加大对美国的投资,甚至设立工厂,特别是在新能源汽车领域。
8月16日,美国总统拜登签署了《通胀削减法案》,其中规定,从2023年起,美国政府将给予电动汽车消费者4000或7500美元的补贴。但可享受补贴的新能源汽车产品需符合3个前提条件,分别是“动力电池组件需50%本土化”,“电动汽车需100%在本土生产”,以及“动力电池关键原材料有40%要在美国或者美国盟友国家生产加工”。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世经所副所长、研究员黄莺告诉《环球时报》记者:“欧盟、日本、韩国的车企更多布局在欧亚地区,他们生产的大量汽车享受不到该补贴,在美国市场竞争中非常不利。”在此背景下,整车厂企业纷纷投资在美国建厂。据美国汽车新闻网站报道,大众汽车集团开始认真考虑扩大在北美的电动汽车生产规模。大众汽车集团旗下的奥迪品牌技术开发负责人奥利弗·霍夫曼表示:“《通胀削减法案》让大众不得不考虑将电动汽车生产在美国本地化。”
美国汽车新闻网站还报道称,自8月通过《通胀削减法案》以来,仅在汽车动力电池领域,汽车制造商和供应商已宣布了近110亿美元的投资。例如,本田汽车和韩国电池制造商LG新能源计划投资44亿美元,建设一座新的锂离子电池工厂。丰田汽车北美分公司将其在北卡罗来纳州的第一家电池工厂的投资增加近两倍,从13亿美元增至38亿美元。其他投资计划还包括中国企业国轩高科、加拿大锂离子电池初创公司Electrovaya等等。
有分析认为,美方提出这一法案,本质是在“排挤”中国,借此摆脱对中国动力电池原材料的依赖。据韩国经济新闻报道,10月11日,LG新能源与浦项制铁集团宣布将在动力电池正负极材料领域保持合作伙伴关系。而此前,韩国电池企业使用的人造石墨负极材料主要从日本和中国进口。
此外,《韩国经济新闻》称,随着美国《通胀削减法案》生效,加拿大正在成为汽车动力电池材料和零部件供应的“中国替代者”。今年9月,加拿大总理特鲁多和韩国总统尹锡悦同意深化在电动汽车电池中使用的关键矿物方面的合作。资料显示,2020年,加拿大镍产量为16.7万吨,是世界第六大镍供应国,钴和石墨也储量丰富。预计欧洲汽车制造商将与在加拿大的韩国电动汽车电池供应商展开更多合作。
虽然企业层面已经有所行动,但多国政府对《通胀削减法案》依旧持反对意见。据路透社报道,10月31日的欧盟贸易部长非正式会议讨论了美国目前对其他国家生产的电动汽车的“待遇”问题。欧盟成员国认为,在欧洲销售的美国汽车享受与欧洲汽车相同的税收优惠,《通胀削减法案》是对欧盟制造的汽车的歧视。
负责经济事务的欧盟委员会执行副主席东布罗夫斯基斯指出,《通胀削减法案》规定的补贴对欧盟的汽车、可再生能源、电池和能源密集型行业构成了不公平竞争。据黄莺介绍,目前欧盟、日本、韩国、中国、俄罗斯都向世界贸易组织表达了不满。
法国总统马克龙与德国总理朔尔茨当地时间10月26日在巴黎举行会谈时,都对美国的《通胀削减法案》感到担忧,法德领导人认为该法案实行“贸易保护主义”政策,接下来可能会考虑对美国进行贸易报复。
黄莺认为,美国正在采取保护主义政策,而且这将是一个长期的趋势。她还称:“从长期来看,‘贸易保护主义’对美国和对全球经济肯定会产生不良影响。最直接的影响是各国间合作的恶化、互动氛围的恶化。尤其是欧盟目前经济形势堪忧,俄乌冲突对欧洲制造业的打击明显,流失苗头已经出现。美国还在大力地吸引投资,保护本土的资产,欧洲部分制造业可能会加速向美国流失,这是欧洲不愿看到的。未来欧盟、韩国、日本可能会根据自身的产业需求,推出保护本国产业发展的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