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1-19 22:51:49来源:法律常识
邻里之间产生纠纷,谁来调解?老旧小区停车位紧张,该怎么办?镇村历史遗留问题,如何解决?这些生活中的矛盾与问题看似平常,在解决过程中却蕴含基层智慧。汕尾海丰积极推进汕尾市委提出的“田字型”基层治理体系建设,在全县施行“一村(社区)一研判”,落实包片领导牵头、村社干部共同参与、突出问题专项整治等机制,探路“党建引领社区基层治理”新模式,推动打通基层治理最末端。
社区干部入户了解群众反映情况。
“书记信箱”,化解群众身边烦心事
社区是社会治理的基本单元,也是党和政府联系、服务居民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地处县城中心的海城镇南门社区,户籍人口7916人,常住人口3150人。社区属老旧城区,辖区内出租屋多、闲置房较多、外来人口流动性频繁,衍生了一系列环境卫生问题,居民矛盾时有发生。今年来,南门社区运用“一日一研判”机制,依托“书记信箱”回应群众反映的烦心事、揪心事。
接到群众调解诉求后,先由社区党总支书记先在线上答复,再视矛盾复杂程度进行线上或者线下调解,为当事人提供了足不出户、隔空化解矛盾纠纷的便利,充分满足了群众对便捷高效化解矛盾纠纷的需求。2021年11月28日,社区居民在“书记信箱”反映最近有个别烧烤摊晚上九点后在红场路边摆摊,产生的油烟及现场买卖产生的噪声严重影响周边群众正常生活,摊贩在居民反映问题时的沟通态度非常恶劣,并与群众发生口角,社区接到反映诉求后,马上联合县城管部门一同前往处理,将流动商贩劝导离开,及时将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截至目前,“书记信箱”已接到群众来信55封,解决矛盾55宗,群众满意度达100%。
发挥专职人民调解员作用,深入基层化解矛盾纠纷。
主动作为,聚集力量办实事
汕尾海丰县介绍,“一村(社区)一研判”制度以全县行政村(社区)为单位,在调查、研究、分析的基础上,形成一份详细、全面、科学的研判报告,作为日常开展基层工作的工具书。以网格化管理为抓手,充分利用“民情地图”提供的数据线索,落实包片领导牵头、村社干部共同参与、突出问题专项整治等机制,为深化“田字型”治理体系铸牢了根基,较好地发挥了上下贯通、内外联动、全面覆盖的基层治理网,党员干部不等不靠、主动出击、积极作为,对镇、村开展拉网式、地毯式排查,加强日常摸排管控,随时掌握动态,主动“排雷”。
大湖镇高螺村村内共有56处渔塭养殖合同存在历史遗留问题,此案件经纪委调查处理,共处理历届干部16人,目前,针对56处渔塭养殖合同,镇已成立领导小组,通过咨询驻村律师及走访调研,决定召开村民代表大会,将56份合同经三资平台走法律程序重新发包,以此解决此历史遗留问题。
大湖镇新德村是一个毗邻海滨的小山村,村民依靠种植传统的水稻、花生为生计,村集体经济十分薄弱。去年来天气连续干旱,农作物面临浇灌困难的状况。鉴于此,镇、村干部召集广大村民商讨,通过集思广益,多方论证,一致决定着手投入资金对原两口荒芜的水井进行浚深、疏淤,从而解决了全村的农作物的灌溉问题。
在汕尾积极探索打造共治、自治、法治、德治、善治“五治一体”基层治理新模式的当下,海丰县结合当地实际,不断发力创新社会治理模式,打造“一村(社区)一研判”制度,将基层社会治理工作触角不断延伸,推动城乡党建和基层治理从“有形覆盖”向“有效覆盖”发展。
采写:南都记者 唐建丰 实习生 冯水丽
通讯员:海丰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