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4-11 10:55:51来源:法律常识
来源:中国审计报
作者:江睿
植被覆盖面积大、山中满眼都是深深浅浅的绿色,风景秀美如画、空气清新湿润,全国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自治州、文化丰富多彩历史悠久……这些都是值得贵州黔东南骄傲的亮丽名片,其背后,却有着贫穷落后的尴尬。黔东南的15个县里,有14个是国定贫困县,其中的丹寨正是国务院确定的审计署定点扶贫县,透过这里,可以窥见整个黔东南脱贫攻坚战如火如荼的态势。
丹寨全县共有建档立卡贫困村96个,建档立卡户14542户57719人。目前,有贫困村66个,剩余贫困人口7022户25266人,贫困发生率16.21%。丹寨把2018年定为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整县实现国定标准脱贫退出之年。在这里,审计人和丹寨干部群众一起,为减贫脱贫洒下了辛勤的汗水。
“人无志不立”,脱贫攻坚的事业里,共产党员更要在振奋“精气神”上发挥带头作用。审计署派驻丹寨县甲石村的第一书记姜海泉到任后第一件工作,就是联系村里的党员。
甲石村是丹寨县确定的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当初全村有27名党员,但大多处于失联的状态。姜海泉一一打电话联系,没有号码就找党员的亲戚、邻居问,凡是回到家的党员,他得到消息后总是第一时间上门走访。他建起了微信群和QQ群,把大家都拉到群里,随时与党员群众进行互动交流,宣传政策、听取意见,拉近党支部与群众的距离。目前,甲石村共有党员29名,不仅全部取得联系、参加组织生活,入党积极分子也显著增加。
现在,不管是村干部还是普通党员、群众,大家主动谋事做事,有效发挥了基层党组织在脱贫攻坚中的引领作用。甲石村的村民拧成一股绳,齐心协力谋发展、谋富裕,再不是缺少斗志的旧模样。
提到姜海泉,村主任李大春赞不绝口。“一点架子都没有,还教给我们许多东西,相处起来就像亲兄弟一样,特别感谢他。就是觉得时间过得太快,想让他多待一些时间,多帮着村里筹划些大事。”
志向是创造幸福生活的支柱,教育则是实现未来美好生活的动力。审计署选派到贵州省丹寨县挂任县委副书记、副县长的扶贫干部张天维对贫困学生十分关心。看到村里的孩子,他不由自主地想到自己的娃。“同样是孩子,村里贫困户家的孩子生活条件差很多,我也是父母,看了很心疼。”为让孩子们有一个更好的环境,他积极倡议、联系社会各界爱心人士开展爱心助学活动,国家机关调研团青年干部、盛丽霞女士、南京造价师协会等捐资助学近百万元。
基础设施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相辅相成,好的基础设施无疑是推动经济发展的一大助力。
山里的农产品品质优良,比如甲石村的黑毛猪,不用饲料,在各个农户家用猪草和粮食分散喂养,非常符合当下绿色、原生态的消费观念,可猪肉保存是个难题。发现问题后,审计署党员干部交纳了60万元的特殊党费,其中一部分用来给村里建冷库。有了冷库就能大大提升黑毛猪等农产品的储存时间,为延长产业链提供了可能,还可以实现部分农产品的反季节销售,有效提升贫困户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实实在在增加了贫困农户收入。
好产品要走出去才能换回贫困户的好日子。“要想富,先修路”,审计干部把丹寨的交通问题放在了心上。
张天维到任后,积极沟通联系,力争圆丹寨人一个“铁路梦”。他主动与中铁二院工程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对接,促进和协调对过境丹寨的凯里和都匀间城际轻轨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进行多次论证,并在征求成都铁路局等单位意见后,将该项目纳入高铁项目研究。经过多方协调和积极争取,2016年国家发改委将该项目纳入国家中长期铁路网规划。项目建成后将改变丹寨没有铁路过境的历史,还把丹寨拉入高铁经济圈,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不仅仅铁路,公路运输对于多山的贵州来说,也是个挑战,更是制约甲石村发展的一大瓶颈。以前村里的道路等级较低,本村产的农产品用货车运出时,由于道路颠簸,损失不少。为了修好村里的通组路,姜海泉找到相关部门,争取到两个项目资金,整合在一起用于修路。钱有了着落,村民又因为历史遗留问题对修路产生了抵触情绪。对此,姜海泉一边身体力行带头干活,一边推心置腹跟村民分析利弊得失。一番动员后,村民开始理解并相信这个审计署来的“第一书记”,积极配合修路工作。
现在,甲石村完成了全村8公里的“组组通”道路建设,实现了全村7个村民组的路面硬化,还完成了寨内串户路7公里,大大提高了运输效率,方便了村民出行。
此外,在审计人和当地干部群众的努力下,甲石村还维修改建了村幼儿园、改造了党支部活动阵地和农村老人幸福院综合楼维修改造,新建了村卫生室,完成了排污沟1.5公里,新装太阳能路灯122盏,建成2个300平方米以上的文化活动场地等,美好生活已经初具轮廓。
丹寨遵循黔东南州提出的“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用好自然生态和民族文化‘两个宝贝’”发展理念,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大力发展产业扶贫工作,在项目、技术、资金、市场等多个方面“一条龙”保障,项目实施精准“滴灌”贫困村和贫困户,力求“户户有增收项目、人人有脱贫门路”,取得了突出成效。
“天无三日晴,地无三里平”,说的就是贵州气候湿润、多山地坡地,这样的环境下,发展传统种植业收益并不算高。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成为脱贫增收的重要一步。2018年,丹寨以“品牌带产业、龙头企业带基地、专业合作社带农户”的“三带”产业扶贫模式,着力“一减四增”,调减玉米种植面积,调增高效经济作物,大力推进蓝莓、中药材、蔬菜、茶叶、黑毛猪、家禽等产业扶贫工程。
据姜海泉介绍,在原来水稻、玉米种植的基础上,甲石村调整种植了白茶、吊瓜、钩藤等附加值更高的品种。今年,他们又开辟了红米、高杆糯米、糯小米、雷竹等实验项目。
甲石村的最大的经济支柱是茶叶,除了土地流转的固定收入,老百姓还能在茶园务工获得工资。丹寨县安信茶叶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罗明军介绍说:“我这里每年最少10个月都有活干。”茶园里除了最繁忙的采茶季需要人手,日常的除草、施肥、病虫害防治等都需要人工。如果全年保证工期,平均每人每年能拿到大约2万元。甲石村就有60人左右在这家茶园工作。
好项目离不开技术支持。为筑牢“技术服务”压舱石,丹寨将全县6乡镇114个行政村划分成36个片区,成立36个生产专班,负责产业建设规划、品种选择、地块落实、经营模式等的全程业务指导和技术跟踪服务,还利用万名农业专家服务“三农”和新型职业农民培训项目及组建的7个技术工作专班,不断加强产业技术指导和服务。
只有好项目和技术支撑还不够,产业前期投入资金必不可少。切块到县的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经整合,丹寨有了自己的锦囊——这源于审计署在丹寨推动开展财政专项资金整合改革试点工作,县里积极行动,分散或闲置的资金被整合起来集中用于扶贫工作。经过2016、2017两个年度的实施,改革试点目前已进入总结阶段。据统计,整合后实施项目84个,项目总投资18.99亿元,其中:整合财政专项资金11.38亿元,其他筹措资金7.61亿元。改革试点有效解决了财政资金使用“碎片化”等问题,整合后的项目覆盖了全县所有贫困村。
前期大量投入,贫困地区的干部群众就期盼着项目能见到实效。产业扶贫依托市场,必然存在市场风险。为避免农产品滞销、出现“谷贱伤农”等情况,丹寨按照“企业 合作社 农户 基地”模式,每个产业点均建成利益联结运营模式,带动贫困群众增收,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并及时建立产销对接机制,从县直部门抽调精干人员组建产销对接工作专班,外出考察、了解市场,对接农产品销售公司,开展产销深度合作,实施菜单式生产、定向式销售、稳定性收益,为扶贫产业健康有序发展保驾护航。
“在扶贫的路上,不能落下一个贫困家庭,丢下一个贫困群众”。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语庄严有力,为党员干部增了压力、动力,也为困难群众增了底气、志气。
丹寨是黔东南州确定的今年摘帽的国定贫困县,黔东南更是贵州脱贫攻坚的主战场。向贫穷开战,决胜全面小康,审计人与黔东南的干部群众一起,在通往幸福美好生活的路上阔步向前。
(责任编辑:石敏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