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4-12 23:55:17来源:法律常识
又是清明时节,凭栏处,又见潇潇雨歇、依依杨柳。
每逢今时,总有无尽的哀思绵延。过去一年多来,因公牺牲的法院干警铭刻在人们记忆中。他们牢记初心使命,坚持法治信仰,用生命诠释了对党和人民的无限忠诚,对人民司法事业的坚守与热爱。
斯人已逝,音容宛在,浩气必将长存于天地之间,激励全国法院干警在追求公平正义之路上勇毅前行,接续奋斗。
诉一片忠诚为民的热血衷肠
“普艾”好兄弟,是当地群众对鲍卫忠的称呼。
地处祖国西南边陲的云南省沧源佤族自治县,是全国最大的佤族聚居县。这里崇山峻岭、河谷纵横,走出了鲍卫忠这样始终坚持忠诚为民的执行法官。
2021年底,鲍卫忠积劳成疾,倒在了他热爱的岗位上,生命定格在了年轻的45岁。24载司法战线默默耕耘,他用坚守诠释了司法为民宗旨,用生命践行了对党和人民的承诺。
在执行岗位上,鲍卫忠一干就是9年。沧源山路崎岖,百十公里的路程,往返需要跑上几天。有时山雾弥漫,有时暴雨倾盆,一天下来,寻找线索无功而返是常态。
“我们迈出去的是脚步,带回来的是民心。虽然辛苦,但值得!”鲍卫忠总有一种不结案绝不罢休的劲头。
“基本解决执行难”攻坚战全面打响以来,作为沧源佤族自治县人民法院执行局的带头人,鲍卫忠牵头全面梳理历史旧案,逐一研究破解,用3个月的时间执行到位300余万元案款,化解了650件“钉子案”“骨头案”。
“干执行,就是要人心换人心。”这个看似粗犷的佤族汉子,办起案子来却非常用心细腻。鲍卫忠理解当事人的不易和难处,总是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
2021年8月,一个消失已久的被执行人突然有了消息。经过5个小时冒雨跋涉,鲍卫忠一行找到了被执行人藏匿的简易房。看到法官,被执行人从躲闪转为抗拒,气氛一时剑拔弩张。此时,鲍卫忠慢慢走向对方,拉起被执行人的手说:“普艾,咱们都是佤族兄弟,你有什么困难和我说说。”渐渐地,现场气氛缓和了下来。被执行人主动说起了家里的难处,诚恳地表示会想办法把钱尽快还上。大家如释重负,笑声传出了屋外。
“既要想方设法解决申请执行人的急和盼,也要以心换心体谅被执行人的苦与难。”正是在鲍卫忠一点一滴的坚持中,一道道因矛盾纠纷产生的裂痕弥合了,法庭上怒目相向的仇人变成了握手言和的兄弟朋友,法治精神深深植根在各族群众心田。
从意气风发到双鬓斑白,从普通法官到副庭长、庭长,洪辉云手握法槌,一干就是30多年。
2022年1月14日,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区人民法院四楼办公室的一张办公桌上,热茶还有余温,电脑屏幕停留在判决书编辑页面,日历本上写满了待办的工作事项,而它们的主人洪辉云,于当天上午10时许外出调取证据回来后,突发心梗,倒在了工作岗位上。
时刻把人民群众利益放在心上、扛在肩上,这是对洪辉云一生坚守审判事业的最好诠释。30多年来,他办结案件近4000件,无一长期未结案件,无一超审限案件。
2021年3月,洪辉云负责审理一起商品房销售合同纠纷案。该案案情清晰明了,依法快速判决并不是什么难事。但细心的洪辉云了解到,被告因患有精神类疾病,病情时好时坏,正常工作都成了难题,不得已才导致房贷多次逾期,产生了纠纷。
洪辉云深知,若案子不能妥善处理,被告家庭会陷入绝境。他反复做工作,向开发商详细讲述被告病情、家庭条件,分析其与被告签订合同的法律效力与风险,希望通过调解的方式弥合双方分歧。
开发商最终被洪辉云的执着打动了,考虑到被告的特殊情况,放弃了违约金主张。事后,被告激动地握着洪辉云的手连声感谢,一个濒临绝望的家庭就这样被挽救了。
在鲍卫忠、洪辉云们眼里,法律不是冰冷的法条,它有温度也有温情。
苦口婆心的规劝、细致周全的思量、秉公无私的态度,每一次法槌起落的背后,每一次劝说调解,都是法官心血的凝聚,诉说着他们一片忠诚为民的热血衷肠。
立一座奉献担当的敬业丰碑
“老黄牛”,是身边人对应建勇的评价。
2022年2月22日,浙江省丽水市莲都区人民法院法官应建勇放下了手中法槌,永远离开了他为之奋斗一生的司法审判事业。
消息传来,与应建勇朝夕相处的同事们悲痛万分。悲伤之余,还有难以言表的震惊——那个即将退休,一个月前还常常忙碌到深夜的“老黄牛”,竟然深深隐藏起病痛,执着地坚守在审判一线,直到生命最后一刻。
同事们得知应建勇患有糖尿病,是因为他的一个习惯。为了把更多时间放在工作上,他总是习惯在饭前默默到自己车里打一针胰岛素。打完以后,他就匆匆在食堂吃个饭,然后继续工作。
因糖尿病并发症,应建勇的双眼视力受损,腿部溃烂、行动不便。经历过两次严重病变的他,没有停下脚步。
因为眼睛看不清,应建勇看电脑需要离屏幕很近,字号要放得很大。即便如此,对待任何一份经手的文件,他都还像以往一样,逐字逐句地审核校对。因为腿部病发感染,他每天上下班都走得很慢,从停车场到办公室短暂的距离对他来说也是困难。即便如此,应建勇心里依然放不下手中的案子。病重住院期间,他还多次与案件当事人联系,多次关注案件办理进度。
这一次,应建勇倒下了,没能再回来。在法院工作的第38个年头,59岁的应建勇离开了他深爱着的法庭,离开了他难以割舍的事业。
抬头望去,天平高悬,象征着公平正义,也“称”出无数法官平凡而又意义非凡的人生重量。
生于林区,长于林区,一辈子扎根林区。黑龙江省林区中级人民法院副院长刘庆林行走在大山深处,为林区人民送来法治光辉。
1966年4月,刘庆林出生于黑龙江省一个普通林业工人家庭。当一名法官,用法律保护所有应当被保护的人,是他一生的志向。
在错综复杂的利益纠纷面前,刘庆林始终秉持正义、恪守法治。他曾审理过一起林地侵权纠纷案,涉及林地权属和毁林开荒等问题。案件争议时间较长,争议土地面积不明确,审判面临相当大的难度。但他不畏惧困难,通过深钻细研、实地探查、现场走访,啃下了这块硬骨头,最终让案件事实浮出水面并依法作出判决,使国家损失的林地资源依法得到了补偿。
在环境司法改革领域,刘庆林思维超前、眼光长远。他带领团队创新林区法院环境资源审判工作,率先探索破坏国有森林资源刑事犯罪的司法生态修复赔偿机制,推动创建多个环境资源司法生态修复基地,为林区法院的发展开辟了新路。
2021年底,年仅55岁的刘庆林突发疾病倒在了工作岗位上。32年法官生涯,32年脚踏实地,他孜孜以求,始终如一坚守在辽阔的黑土地上,奋战在司法审判最前沿。
既然选择了这条道路,就不在乎风雨荆棘,这是信仰的力量,更是使命的召唤。应建勇、刘庆林们用平凡而伟大的一生,在青山绿水中,在老百姓心中,立起一座座奉献担当的敬业丰碑。
谱一首朴实无华的时代礼赞
“法院在老百姓心中就意味着公平正义,咱们做裁判要明明白白。”这是安徽省霍邱县人民法院法官丁庆武生前说过的一句话。
2022年7月11日下午,因长期超负荷工作,丁庆武突发疾病,因公殉职。
扎根基层33年,丁庆武从书记员干起,成长为一名优秀法官。一路走来,为了判罚有据,他不惧风险;为了还原事实,他数次辗转调查取证。在案件审理中,他排除干扰,从不搞金钱案、关系案。他是司法裁判者,更是坚定的法治捍卫者。
2019年,丁庆武遇到了这样一起纠纷案。朱某某长期受雇于万某,从事家政服务之余,通过跑三轮电瓶车赚钱。因为朱某某文化程度较低,到银行办理存取款多有不便,便将收入交给万某代为保管。万某病故后,其继承人不认可所保管的20万余元积蓄。
“一个判决可能改变一个人的人生。做裁判一定要公正,一定要让老百姓明白、接受。”丁庆武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在多次辗转十余家金融机构调查取证后,丁庆武最终查明了事情来龙去脉,支持了朱某某的诉讼请求。虽被告提起上诉,但被中院依法驳回,维持了原判决。二审结束后,丁庆武第一时间督促被告履行义务,在他的反复劝说下,朱某某终于拿到了自己的血汗钱。
“决不能让生效裁判成为‘一张白纸’,伤了当事人的心。”丁庆武用无数次的奔走维护着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用满腔热情帮群众解决一个个难题,锲而不舍守护着万家灯火,直至生命最后一刻。
生命的最后一刻,刁志岭一句话也没有留下。
2021年12月8日,安徽省利辛县人民法院法官刁志岭在诉讼服务中心窗口为当事人办理立案手续时突然晕倒,心脏骤停,手握案卷,溘然离世。
这一年,他56岁。这是可以等着退休的年纪,但刁志岭却来到了最忙碌繁琐的诉讼服务中心立案窗口工作,用自己丰富的经验,守护着司法为民的第一关。
35年职业生涯,刁志岭扎根基层司法一线,一辈子做好一件事——做一个履职尽责、守护公正的法官。
刁志岭曾经担任审理民商事案件及企业破产案件的民三庭庭长,带领全庭干警尽心尽力化解群体性纠纷,全力服务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也曾担任审理民间借贷纠纷案件的民四庭庭长,不论民间借贷案件标的额大小,他始终如一保持严格谨慎,耐心调解,化解纠纷。
刁志岭渊博的法律知识、精湛的业务能力、善良的道德品质、温和可亲的性格,让大家钦佩——
“刁法官负责审查立案材料,从不挑毛病,总是细心、耐心、热心指导我们完善诉讼材料、规范诉讼请求。”律师们信服他、尊重他。
“他常对我们说,法官要通过良好的品行和扎实的工作作风传递司法的温暖。他是立案窗口的‘定海神针’,是我们年轻人学习的榜样。”法官助理们尊敬他、爱戴他。
广袤的皖北平原杨树成林,正如默默耕耘在工作岗位上辛勤的人们,他们认真履行职责,绽放生命光华。刁志岭就像那一棵挺拔的杨树,扎根在公平正义的土壤,低吟着朴实无华的时代礼赞。
清明时节,春雨无声水长流,正如人们的哀思绵延不绝,飘向远方。
让清风拭去泪痕,用精神鼓舞力量。全国法院干警必将传承浩然之气,秉承因公牺牲法官们的崇高理想志向,向着实现公平正义的目标接续努力,向着人民群众的期待奋发向前。
作者:孙航
来源: 人民法院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