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叙述一下交通肇事逃跑怎么查,交通事故肇事逃逸怎么处罚

时间:2023-06-05 19:00:43来源:法律常识


一、关于“交通肇事逃逸”含义

《道路交通安全法》没有对“交通肇事逃逸”作出定义。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交通肇事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3条规定,“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是指行为人具有该解释第2条第1款规定和第2款第1-5项规定的情形之一,在发生交通事故后,为逃避法律追究而逃跑的行为。该解释明确规定了交通肇事逃逸的构成要件:在主观上有逃避法律追究的故意,在客观上有逃跑的行为。


在实践中,逃逸的形式变化多样,除驾车、弃车逃逸外,还有当事人故意逃避法律追究,但本身未离开事故现场的情况,如隐匿在事故现场观察情况、找人冒名顶替、在接受调查过程中潜逃藏匿等,导致事故调查处理无法正常开展,受害当事人的权益得不到及时、有效的保护。由于对此类行为难以界定,在事故认定中经常出现分歧和争议,一些省、市公安机关联合省(市)级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出台具体认定标准,在一定形式上扩大了关于交通筆事逃逸的范同。为解决这个问题,依法严厉打击交通肇事逃逸行为,《道路交通事故处理程序规定》对交通肇事逃逸的定义作了调整,增加了潜逃藏匿的情形,“交通肇事逃逸”,是指发生道路交通事故后,当事人为逃避法律责任,驾驶或者遗弃车辆逃离道路交通事故现场以及潜逃藏匿的行为。交通肇事逃逸分为驾车逃逸、弃车逃逸以及潜逃藏匿三种情形。

因此,交通肇事逃逸的构成要件有三个:


①当事人存在逃避法律追究的故意;

②不履行救治伤者等义务;

③不履行接受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的调查和配合调查的义务。


二、“潜逃藏匿”主要有以下情形

(1) 发生事故后肇事人不报警,隐置在围观群众中观察情况,不接受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的调查和处理;


(2)肇事人找人冒名顶替:


(3)肇事人将受伤人员送至医院后离开,没有留下真实姓名和联系方式;


(4)肇事人虽未驾驶车辆,但交通肇事后逃离事故现场,即行人、乘车人等不属于车辆驾驶人的人员也可以是肇事逃逸主体;


(5)肇事人因害怕被打等原因离开现场后,未立即报警或者报警后失联;


(6)潜逃藏匿的其他情形。


三、不应认定为“交通肇事逃逸”的情形

在实践中,有的地方也发生理解上的偏差,如有的驾驶人肇事后因害怕被打离开现场,但已报警并留下真实姓名、联系方式和地址,但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没有及时履行职责联系肇事人,也没有采取通知、传唤其接受调查等措施,造成相关证据缺失,这时不能认定肇事人逃逸。结合办案实际,一般肇事人

具有下列情形的,

不应认定为交通肇事逃逸:


(1)对事故事实无争议,撤离现场自行协商解决,达成协议,并留下真实姓名、联系方式后,一方反悔并报案的;

(2)为及时抢救事故受伤人员,标明车辆和伤者位置后驾驶车辆驶离事故现场,并及时报案接受调查,未脱离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有效控制的;

(3)为履行救治义务,确因筹措伤者医疗费用需暂时离开,经伤者或伤者家属同意,留下本人真实信息,并按时返回的;

(4)因本人受伤需要救治并且没有能力报案而离开现场,委托他人报案或本人具备报案条件后报案,自觉接受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有效控制的;

(5)有证据证明行为人因可能受到人身伤害而离开现场,但及时报案接受司查的;

(6)有证据证明驾驶人不知道发生交通事故,驾驶车辆驶离事故现场,事主动配合公安机关调查的,等等。

文章出自:《道路交通事故处理程序规定》释义及实务指南(2019)

随便看看
本类推荐
本类排行
热门标签

律师 交通事故 案件 劳动者 逃逸 被告人 肇事罪 北京征地拆迁律师事务所前十名 驾驶 用人单位 赔偿 事故 劳动合同 当事人 债务人 交通肇事 协议 房屋 肇事 土地 被害人 自诉 责任 事务所 辩护 法院 刑事案件 补偿费 公司 交通 法律 债务 车辆 民警 打官司 嫌疑人 死亡 鉴定 离婚协议书 机动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