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1-29 10:39:17来源:法律常识
“感谢你们!多亏了你们的帮助,我们被拖欠的工资终于全部要到了!今天可以回家安心过年了!”一位刚拿到工资的农民工朋友激动地拉着律师说。
临近过年,经过江苏省仪征市法律援助中心和办案律师的共同努力,刘某等8名农民工成功拿到了被拖欠的九万余元工资款。
路途遥远,被欠工资无着落
刘某等8人都是仪征籍农民工,2014年跟随施工队远赴内蒙古察哈尔右冀中旗从事建筑工作,所建工程接近尾声时,老板以资金无法周转为由,提前遣散工人,并承诺等年底款项到位,及时支付。之后,出具一份工资欠条,载明所欠工资合计九万余元。出于对老板的信任,工人们收拾行囊,返乡等待。
谁知,这一等就是三年。期间,工人们无数次与老板电话联系,得到的答复始终是一句话:“没钱!等着!”老板远在内蒙古,来回路途遥远、成本太高,工人们手中拿着一张迟迟无法兑现的欠条,无奈地等待着。
忽现转机,法律援助来帮助
在一次法治宣传活动中,一位工人拿到一份怎样申请法律援助的小册子。
“我们打官司,去告老板!”年轻点的有些法律常识。
“打官司?我们不懂法律啊。”有人叹息道。
“司法局不是有个法律援助中心吗?这小册子上说他们可以提供免费法律咨询,还可以为我们农民工免费讨薪呢!”有人灵机一动。
2017年11月27日,工人们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来到仪征市法律援助中心寻求帮助。工作人员在了解情况后表示,农民工讨薪可以申请法律援助,当即敞开“绿色通道”,第一时间为他们指派有讨薪经验的律师办理。
老板推脱,讨薪路一波三折
已至年关岁末,工人们讨薪的心情非常急切。律师在接受指派后,立即着手办理。但在办理的过程中,律师发现工人提供的老板姓名是错误的,住址地也查无此人,只有一个手机号码能打通,经常处于无人接听或关机状态。偶尔几次接通,老板也一直以“无钱支付,耐心等待!”这样的话推脱。
为了让工人们能在年前拿到工资,律师果断决定按照欠条载明的事实进行起诉。经调查,当初给工人书写欠条的人是施工方中一个工头王某,与实际雇佣者并不是同一人。为了给工人们节约诉讼成本,律师与王某进行多次沟通,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一方面通过劝说,告知工人们生活的艰辛、被拖欠工资的无奈、期盼拿到工资回家过年的急切;另一方面施加压力,言明恶意欠薪需要承担的法律责任和法律后果。最终,王某答应乘坐最早一班飞机,从内蒙古回来。
工人们在时隔三年后,终于见到了施工方代表王某。律师立即做好安抚和解释,引导工人合法、理性讨薪,缓和气氛,参与调解。另一边,王某也讲述了自己的委屈:他只是在老板的委托下代打了欠条,实际欠款人并不是他,表示将申请法院调查,这笔欠款不应该由自己给付。
如此一来,想在年前拿到工资款就更难了。律师没有气馁,再次向王某解释法律条文,言明法律后果,希望他能利用与施工方老板多年的交情和年底工程款有部分已经收回这一契机,争取这笔对施工方而言并不算多、但对工人而言非常重要的款项。王某同意与老板沟通,当场打电话给老板,言明利害关系,争取款项。老板答应2018年1月20日前给付工资。王某与工人们签订了调解协议书。
快速高效,畅通渠道保权益
从申请援助到调查取证、几番沟通,最终拿到民事调解书,律师办案只用了短短一周的时间。在中心的电话回访中,工人们表示,对律师的服务非常满意,对案件的结果也非常满意。2018年1月19日,在中心工作人员和律师的见证下,工人们拿到了被拖欠三年的工资。
2017年,仪征市法律援助中心共办理农民工讨薪案件487起,追讨工资款合计600余万元。对请求支付劳动报酬的农民工,中心开通“绿色通道”,免于审查其经济困难条件,当天受理,当天指派。对可能影响社会稳定的农民工群体性讨薪事件特事特办,实行上门服务。完善市、乡镇、各工作站法律援助网络,利用“半小时法律援助服务圈”为农民工降低维权成本,提高讨薪效率,切实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