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1-30 09:00:10来源:法律常识
法制日报全媒体记者 蔡长春
2月17日,星期一,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往日熙来攘往的天津市西青区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安静了许多。即便如此,西青区司法局公共法律服务科科长史敬与公证人员沈轶、邵玉宝仍在接待大厅认真值守。
“其实,群众的法律服务需求并没有因疫情影响而减少,只是大部分转到网络和热线电话上了。”史敬告诉《法制日报》记者。
“您好,我想查一下我的公证文书下来没有。”来电的是位老人,办理不动产公证有一些日子了。
根据老人提供的信息,史敬与其他工作人员迅速帮他查到了结果。“公证文书已经办下来,建议您不要过来,提供一个方便接收的地址,我们给您寄过去吧。”史敬给老人回复道。
“疫情期间打扰你们,实在过意不去,我老伴身体不好,我想咨询一下遗嘱问题……”又一个电话打进来,史敬迅速记录着来电内容。
除了接电话,史敬还要随时关注微信公众号“法治西青”智慧法律服务平台的运行情况,及时将群众需求反馈给技术支持公司予以完善。
西青区司法局于去年开始建设智慧公共法律服务平台,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通过实体平台、热线平台、网络平台融合建设,逐步形成一体化、精准化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面向社会公众提供“全业务、全时空”的公共法律服务。“法治西青”是其中一项重要内容。
史敬介绍说,“法治西青”智慧法服栏目丰富了服务内容,设立了交通事故、劳动工伤、婚姻家庭、民间借贷、房屋买卖等智能咨询版块;法律文书模块则提供了上述智能咨询中相关版块内容的文本格式,群众只需动动手指,就能自己轻松搞定法律文书。
针对疫情期间的特殊情况,西青区司法局依托“法治西青”温暖上线“防控疫情法律专栏”,充分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提供疫情法律解答、疫情法律知识普及、疫情心理咨询、企业复工法律知识、最新官方辟谣与政令公布等多项服务,实现公共法律服务便捷化、精准化。
保持公共法律服务视频咨询平台的充分畅通,也是一项重要工作内容。通过智慧公共法律服务平台,群众在各个街镇的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就可以视频连线咨询相关问题,成为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的业务再延伸。
“疫情期间,不需要见面就能跟进办理的业务最受群众欢迎。”史敬说。
为了避免交叉感染,实体平台律师值班变成线上值班。大家利用原来的微信沟通群组,建立每日线上值班制度,一旦实体平台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史敬与同事会随时转发到群里,由当日值班律师回答,其他律师补充。
法律援助工作不能因疫情受到影响。史敬和同事分工协作,24小时线上值班,一旦有求助信息进来,都要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依法快速处理。
疫情期间需要居家观察、自我隔离,身处相对封闭的环境,一部分人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史敬与同事注意到这一情况,与技术服务公司合作,在“防控疫情法律专栏”的心理咨询模块提供线上心理咨询服务,还主动衔接居家值守的心理咨询师提供一对一咨询服务,使心理咨询服务有了“双保险”。
当天中午快下班时,史敬接到一个感谢电话。“疫情期间,你们还坚持为老百姓服务,真心向你们表示感谢,预祝你们健康、平安。”史敬说,听到这个问候时,他的鼻子酸酸的。
从2月4日西青区、各街镇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开始运行以来,史敬与科室及公证处同事一直坚守工作岗位。其他科室同事除了身体欠佳的,大都到一线高速公路及社区卡口协助疫情防控。“相比他们每天在室外挨冷受冻,我们的条件好多了,没有理由不把工作做好。”史敬说。
从2月4日到17日,史敬与同事接待当事人82人,其中公证电话咨询62人,来访办证1人,取证4人,法律援助电话咨询14人,受理法律援助案件6件。
外御病毒侵袭,内提服务质量。史敬与同事以实际行动坚守着为民服务的阵地,他们无怨无悔的付出与奉献,确保了疫情期间公共法律服务不打烊、不减分,让优质的公共法律服务始终在群众身边。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