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权被骗找律师可以吗,推荐股票、期货、外汇等业务被控诈骗犯罪,如何进行有效辩护?

时间:2022-12-01 04:12:32来源:法律常识

金翰明:广强律师事务所·金牙大状刑事律师团队诈骗犯罪辩护与研究中心秘书长

推荐股票、期货、外汇等业务被控诈骗犯罪,如何进行有效辩护?

近期,微信公众平台着力规范“非固定收益类投资产品(股票、期权、期货、外汇、大宗商品、电子货币等本金或收益存在不确定性的投资产品)”的信息发布,重点打击通过推荐股票、期货、外汇等业务实施诈骗犯罪的行为。

由于电信网络平台的发展,以某一类商业运营模式为依托的“涉企业商业运营模式”被控诈骗犯罪的行为,成为司法机关打击的重点。因企业商业运营模式被控诈骗犯罪案件的涉及面广、“被害人”众多、涉案数额特别巨大,国家对于此类电信网络诈骗案件也明确要求“从严惩处”。

但是,不同的经营模式下的推荐股票、期货、外汇等行为,存在罪与非罪的界限,即使构成犯罪也存在重罪与轻罪的区分,不能笼统的将推荐股票、期货、外汇等行为认定为诈骗犯罪。

相关平台指出:此类“荐股类”欺诈,是通过伪造所谓内幕消息和行情分析,声称能准确预测股票等“非固定收益类投资产品”的涨跌来稳定获利,从而诱骗用户参与投资;实际上,他们往往利用用户的想盈利心理“空手套白狼”,推荐完全凭运气,股票涨了就跟着分红(或收费),股票跌了,也不负任何责任。这种欺诈牟利模式,严重损害用户利益,国家对此类行为已明令禁止。

笔者结合相关平台发布的信息,对于不同类型的“荐股”“荐期货”“荐外汇”等经营模式,主要分为如下几类:

1.推销各类“荐股软件” "荐股平台",以免费使用的方式拉客户,随后以升级等各种名义,投资人购买软件或充值,以便享受“荐股服务”。

2.设立所谓“牛股” "黑马行情"等预测类公共帐号吸引关注,或在各种社交群组,利用这种噱头,通过所谓的“专家”“老师”指导,赚取高额“服务费”,如分红或月费年费等。

3.“荐股割韭菜”。逢低建仓,提前在低价位大量购入某个“非固定收益类投资产品”后,再以发布推荐等名义,诱导大量个人用户资金入场,等价格拉升后迅速卖出,获利出场。

4.冒充正规金融证券交易公司,伪造交易系统,利用荐股类话术,以高盈利为诱饵,诱骗用户注资到假冒的交易系统,并在后台实时操纵行情,伪造交易记录,欺诈用户大量资金。

对于上述四种“荐股”“荐期货”“荐外汇”的运营模式,笔者认为,前三种运营模式并不符合诈骗罪的构成要件。此类行为是否成立诈骗罪的核心并非是“诱导投资”行为,而是涉案平台是否存在“虚构股票、期货、外汇交易平台”“操纵行情”的行为。

换言之,“诱导投资行为”中,投资者的盈利或亏损仍是取决于市场,若涉案平台通过自身的“诱导行为”和“操盘行为”,使投资者在市场风险之外,又必然遭受财产损失,则该诱导行为可能会涉嫌诈骗犯罪。

一、推销“荐股软件”“荐股平台”“预测类公共账号”并收取服务费的行为,因涉案平台没有骗取投资者的投资款,服务费是提供行情分析收取的对价,并非诈骗犯罪所得

此类经营模式下,涉案平台实际是以APP、网站、公众平台为依托,以提供上述股票、期货、外汇等产品的行情分析为经营内容,并以此为对价向投资者收取“服务费”。

在宣传手段上,只要涉案平台没有宣称“有内幕消息”,即使以“讲师”“分析师”的身份讲解投资经验,亦不符合诈骗罪的构成要件。

同时,即使涉案平台本身存在与投资者相同内容的投资行为,但涉案股票、期货交易平台并非是由涉案公司设立的虚假交易平台,涉案公司亦没有通过自身的操盘行为决定股票、期货等交易价格,投资者的投资风险是在市场风险的范畴之内,涉案人员不构成诈骗罪。

二、“专家”“分析师”的身份并非某种法定资质,不能作为认定涉案人员实施诈骗行为,以及“投资者”产生错误认识的依据

就诈骗罪指控而言,成立诈骗罪,则要求行为人必须使用“虚构事实、隐瞒真相”的欺骗手段,使对方产生认识错误(并非所有的欺骗行为皆属于诈骗罪的实行行为,应达到足以使对方产生“认识错误”并基于认识错误处分财物的程度)。

而涉案平台的相关人员“冒充专家、分析师”,向投资者分析行情、推荐股票、期货等产品,并以此收取服务费,该行为不能作为认定涉案人员构成诈骗罪的事由。

笔者认为,“冒充专家和分析师”是否能够作为指控涉案人员构成诈骗罪的依据,主要是看涉案人员冒充的是何种专家、何种分析师,以及是如何运用该身份实施推荐行为的。

如果涉案人员冒充的是具有某项合法资质的证券、股票市场的从业人员,进而给自己打上“专家”“分析师”的头衔,使投资者对该虚构身份产生特定的信赖,从而做出处分财产行为,则涉案人员可能涉嫌诈骗犯罪;如果行为人未虚构任何资质,只是对股市、炒股具有特定经验和行情把握能力,从而以“专家”“分析师”进行宣传。在该情况下,涉案人员并未虚构事实,“专家”“分析师”只是象征性的头衔,投资者并不会基于该头衔误以为涉案人员具有内部消息,或基于特定行业被认可的资质而产生信赖,则不能以诈骗罪对涉案人员进行认定。

三、不具有主体资格而从事推荐股票、期货、外汇等经营业务可能涉嫌非法经营罪,但主体资格并非诈骗犯罪是否成立的核心事实

根据证券业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涉案平台从事证券、期货、外汇等经营业务,须具有特定资质,部分业务亦须经过证监会的许可;涉案人员从事上述行业的咨询等服务的,亦须具有特定的从业资质。

以《刑事审判参考》第564号周某某等被控非法经营罪一案为例,法院在判决中指出:本案周某某等人均未取得从事期货经营资格,在融汇公司注册成立后,为获取高额利润商定设立交易盘房,以培训经纪人和举办股民培训班的方法,招揽客户炒作香港恒生指数期货和国内商品期货,收取交易手续费,其行为是以营利为目的的经营行为。

由此可见,不具有法定资质而从事证券、期货经营业务的,可能涉嫌非法经营罪;不具有合法资质而从事证券、期货咨询业务的,也存在涉嫌非法经营罪的风险。

但是在上述经营模式下,涉案平台没有虚构存在“内幕消息”的事实,收取服务费是提供“行情分析”的对价,涉案人员没有骗取投资人的投资款,不符合诈骗罪的构成要件。

四、无论是“荐股割韭菜”还是“冒充正规金融证券交易公司”,是否存在“虚假交易平台”和“操纵行情”的事实,才是诈骗罪是否成立的核心

对于上述四类经营模式,是否成立诈骗罪的核心事实是涉案平台是否存在设立“虚假的证券、期货、外汇交易平台”以及是否存在“操纵行情”的行为。换言之,涉案平台推荐股票、期货等行为,是否会在市场风险之外,额外创造风险,使投资者遭受财产损失而从中获益,是判断涉案人员是否构成诈骗罪的关键。

如果涉案平台确系存在上述两点核心事实,则存在构成诈骗罪的风险,此时律师应与当事人充分沟通,并结合在案证据,确定是做无罪辩护还是罪轻辩护。

对于此类经营模式被控诈骗罪的案件,轻罪辩护的方向主要是非法经营罪,但是在涉案公司确系存在“操纵行情”的情况下,要想在定性上打掉非法经营罪是存在极大的难度的。此时通过在案证据,即控方是否有确实、充分的证据证明涉案平台存在“操纵行情”的行为,往往能够成为轻罪辩护的一个有效辩点。

其次,罪轻辩护无外乎是从犯之辩和数额之辩,结合涉案人员在涉案平台的职位、在经营行为实施的行为、体现的作用大小,追求办案机关往从犯的方向去认定。同时,如果能够结合在案证据,打掉部分指控数额,从降低刑期的实际辩护效果来说,也是极其有利的。

随便看看
本类推荐
本类排行
热门标签

劳动者 交通事故 用人单位 劳动合同 债务人 协议 自诉 房屋 土地 补偿费 案件 债务 离婚协议书 公司 债权人 合同 甲方 最低工资标准 交通 车祸 工资 补助费 北京征地拆迁律师事务所前十名 债权 伤残 程序 鉴定 条件 刑事案件 拆迁人 期限 兵法 标准 交通肇事 解除劳动合同 财产 补偿金 当事人 客户 北京十大刑事律师事务所排名搜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