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9-23 00:04:05来源:法律常识
取保候审,也就是刑事案件中,犯罪嫌疑人到案之后,司法机关有条件地释放犯罪嫌疑人并要求犯罪嫌疑人根据要求按时到达指定地点配合调查的强制措施。
根据《刑事诉讼法》的有关规定,犯罪嫌疑人有如下情形的,可以取保候审:
1、可能判处管制、拘役或者独立适用附加刑的;
2、可能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采取取保候审不致发生社会危险性的;
3、患有严重疾病、生活不能自理,怀孕或者正在哺乳自己婴儿的妇女,采取取保候审不致发生社会危险性的;
4、羁押期限届满,案件尚未办结,需要采取取保候审的。
因而,被取保候审的对象,并非必然被追究刑事责任。
被采取取保候审的对象,需要交纳保证金或者提供保证人,对于取保候审后查明不需要追究刑事责任的,公安机关应当及时作出解除取保候审的决定,并退还保证金(如有)。
反之,则依法进行审判。
那么,如何判断自己在取保候审之后是否需要追究刑事责任呢?
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比较简单的方式判断:
1、通过12个月判断
取保候审最长12个月,如12个月后,公安机关再无联系要求配合调查的,则取保候审期限届满,可以基本判断被取保候审的对象不存在刑事责任。
2、通过结案笔录判断
取保候审大多数会在公安机关提请检察院批捕后作出,如果存在被批捕的同案犯,那么公安机关的办案期限,一般还剩下2个月(也可能延长),2个月后公安机关仍未要求被取保候审的对象到公安机关签署结案笔录的,可以初步判断不存在刑事责任。
3、通过同案犯的进展判断
如果存在同案犯被公安机关移送检察院审查起诉,而取保候审的对象不在移送名单内,则基本可以判断不存在刑事责任,同案犯分案起诉的可能性较小。
关注我,每天跟着一哥,学习一个法律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