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保候审一直没让报到怎么回事,取保候审一直没让报到怎么回事啊

时间:2022-09-23 06:24:05来源:法律常识

1年4次取保候审被拒:谁该为病重女企业家之死负责

女企业家羁押期病重死亡 家属:4次提出变更强制措施未被回复。新京报我们视频截图

被羁押了515天的嫌疑人,患有陈旧性肺结核、肺大疱病;看守所认为她已不适合继续羁押,在1年时间内4次向办案单位提出变更强制措施建议,其子亦曾提出“取保候审”申请;在看守所最后两天,嫌疑人曾双手合十求救,两次按响紧急情况警报,最终于今年9月8日去世……新京报日前的一则“女企业家羁押期病重死亡”的报道,引发舆论关注。

据报道,2018年6月,因涉职务侵占罪、行贿罪,周广华被刑拘,羁押在唐山市第一看守所。因有病在身,她陆续出现咳嗽、咳痰、咳血,止血效果差。可虽然唐山市第一看守所和家属都做了争取,周广华在被送至医院抢救的当天下午,才迎来玉田县法院变更嫌疑人强制措施为监视居住的决定书。据了解,唐山市检方驻涉事看守所检察室工作人员表示,已介入调查,家属不同意法医鉴定。

办案者为何屡次拒绝取保,需要解释

“羁押为例外,取保为常态”成现代刑事司法层面的共识,近日最高检检察长张军还表示“可捕可不捕的不捕、可诉可不诉的不诉、可判实刑可判缓刑的判个缓刑好不好?我们认为是非常需要的”的背景下,这起案件无疑是个“可解剖的麻雀”,值得反思的地方良多。

根据我国《刑事诉讼法》第67条规定,可能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采取取保候审不致发生社会危险性的;患有严重疾病、生活不能自理,怀孕或者正在哺乳自己婴儿的妇女,采取取保候审不致发生社会危险性的;羁押期限届满,案件尚未办结,需要采取取保候审的……有这几种情形的犯罪嫌疑人,都可以取保候审。而周广华就符合这里面的三条。

就此事看,首先,看守所多次提出的建议就提到了,周广华属于患有严重疾病的被羁押者,她死前已被羁押500多天,也大大超过了刑事案件的正常办案期限,基于这两点,对周某某变更强制措施都是必要的。

其次,这样一位年纪较大的女性抱病者,涉嫌的又是普通经济犯罪,最多也是判处有期徒刑,司法机关做出“不致发生社会危险性”的判断应该也合理合法,不知道当地办案机关还担心哪些障碍性因素?

从报道看,周广华家人跟看守所数度争取,仍未得到办案单位同意。涉事办案单位为何屡次拒绝其取保候审,有何根据,是否合法,显然需要更多的解释。

“不必要羁押的,就少羁押”

说起来,变更刑事强制措施难,其实是刑事案件中存在的普遍性问题。对一些案件承办者而言,变更强制措施的程序比较复杂,有时还牵涉到公检法之间的关系处理,所以难免存在“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惯性思维,通常对于不变更强制措施,他们也无须担责。

但对于被羁押者及其家属亲人来说,在可以不羁押的情况下羁押,带来的负面影响却是方方面面的,更何况超期羁押很可能带来“以关代罚”的潜在风险。在多数情况下,“关了就得认”、“关了就要判”的思维定式,很可能给被羁押者带来不利的裁判后果。

若周广华在羁押期间,能感受到人道主义关怀,境况会不会不一样,值得思忖。她的生命若得以存续,整个刑事案件也能继续进行下去。可现在,案件只能因她的病故而被迫终止,司法正义也无处落脚。

近些年来,随着我国社会发展进步和刑事政策的变化,对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采取强制措施也出现了宽缓趋势。“不必要羁押的,就不羁押、少羁押”,本该深入司法人员内心。

在司法实践中,变更强制措施执行起来难上加难,“能关就关,关起来更保险”的理念和做法始终占据优势地位。这不仅与我国司法进步的面向不符,也与司法改革和法治进步的进程没“对上表”。

回到女企业家羁押期病重死亡这一案上来,当地已经介入调查,有关部门的做法是否合法,是否该有人为此负责,希望有关部门本着不捂盖子、不遮掩的态度,一一调查清楚,给死者家属以安慰,也消弭回应民众质疑。

□金泽刚(同济大学法学教授)

编辑 陈静 校对 陈荻雁

随便看看
本类推荐
本类排行
热门标签

劳动者 交通事故 用人单位 劳动合同 债务人 协议 自诉 房屋 土地 补偿费 案件 债务 离婚协议书 公司 债权人 合同 甲方 最低工资标准 交通 车祸 债权 伤残 条件 鉴定 工资 程序 补助费 刑事案件 拆迁人 兵法 期限 标准 交通肇事 解除劳动合同 财产 补偿金 客户 当事人 企业 法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