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9-23 21:38:07来源:法律常识
导语:
黄芳频道专注于用人话聊保险
为你深入浅出的讲解生活中用得到的专业保险知识。
只为帮你精打细算买保险,在保险的路上少掉坑
前文回顾:黄芳频道:在互联网上买保险和找保险代理人买的
大家好,我是黄芳,今天跟大家聊聊新华保险和平安保险的区别
1. 新华保险与中国人寿、平安人寿、太平人寿、泰康人寿是我国市场上成立时间比较长的传统寿险公司。从业务规模上看,中国人寿和平安人寿可算行业两大霸主,新华在第二梯队。
2.新华保险最近几年发展有些波折。
(1)领导更迭。关国亮出事后先后被保险保障基金和汇金接管;诗人气质的康典董事长退休;目前的领导万峰同志是行业老兵,经验和能力都是有的,但是他个性很强,在上一家公司的履职似乎并不愉快。
(2)业务徘徊。新华在传统寿险业务上,各方面都比较齐全,但缺乏独到的战略和突出的优势,因此,最近几年速度、质量和效益并不出色。与它可比的中国太保,坚持聚焦期交、聚焦个险,虽然发展速度比较慢,但是质量和价值在提升;
简而言之,领导更迭以及战略不清导致新华没有形成自己特有的发展优势,业务模式相对滞后,属于向上很难,向下很容易的阶段。
3.新华未来能翻身吗?不可否认,新华的寿险条线比较完善,基础较一些新公司要好很多,如果不瞎折腾,在传统保险上持续精耕细作,或许能成为一家精品寿险公司。
中国平安经营状态:连续多年上榜《财富》世界500强、《福布斯》、全球品牌价值,排名也是非常靠前。发展稳定、资金雄厚,我们来看看具体的数据:
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227.9%
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231.6%
偿付能力可以简单粗暴的理解为公司偿还债务的能力,偿付能力越高,公司的倒闭的风险就越小。
从公开的数据上,平安人寿去年受理了447万件理赔申请,金额达338亿元,可见保险公司都“不惜赔”,只要你达到合同规定的赔付条件,保险公司说到就能做到。
2001年是中国国运勃兴的一年,7月申奥,12月入世,平安在掌握自己命运的同时,喜沾一丝国运。
投连风波的影响持续蔓延,马明哲在芭提雅明星高峰会上的<百年老店,诚信为基>讲话拉开了平安自救之路:品牌公关部在最前沿解释说明,大力推行公益活动年,成立直接向马明哲汇报的危机处理小组,启动‘客户关怀工程’。
对所有的投连客户进行100%回访,重新解释产品,对于愿意承担风险的客户,将下年所交保费进入投资账户部分的3%进行回馈,不愿意继续持有的可将产品转成‘鸿祥/鸿利’,两种情况都不取的按照所交保费的70%给予退保。
中国保险史上最大规模的客户回访,逐步释放了风险,投诉率下降至系统正常水平,群诉讼事件再无发生,平安才以安身。这场平安的自救,根其原因,也在平安自己。
在自救同时,平安也在力求发展,进入20世纪,马明哲的管理团队多了几名得力干将,其中被委任首席财务执行官(CFO)的汤美娟牵头平安引进战略性股东的项目,与八年前的谈判不同,平安与汇丰的联谊顺利很多,2002年10月8日,汇丰集团以6亿美元认购平安10%股份。
选择汇丰,为平安走向下一个目标-成为综合性金融服务集团,奠定坚实的基础,汇丰的经营、技术、人员,对平安新业务,新产品如信用卡、私人楼宇按揭、资产管理等的开拓捕捉了契机。
一直有金融控股,综合金融梦想的平安,在20世纪前如履薄冰,当时监管层不断强调要求‘分业经营,分业管理’,平安心仪的模式是集团控股,一个集团公司全资(或控股)产、寿子公司和投资公司,有集团对业务、财务、投资、人事等进行统一管理,这和监管要求直接相悖。
在中国入世前后,也许考虑到更大的开放和竞争形势,保监会同意了平安按保险集团模式进行分业改革,八年的磨蹭,平安终于获得了一张完全金融控股牌照,成为继光大集团、中信集团之后第三家金融全控股集团。2003年2月,中国平安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挂牌。
这一年年底,平安也迎来它金融帝国的最后一板块,经银监会批准,平安信托和汇丰银行正式获准收购福建亚洲银行100%股份,各自持股50%,收购结束后,平安再增资2300万美元,持股比例扩大到73%,银监会同时批准,福建亚洲银行更名为‘平安银行’。
至此,平安集全了产险、寿险、信托、投资、商业银行数张牌照,打算奇奇端上国际资本市场,开启上市之路,2004年6月7日,马明哲率队冲锋美洲,张子欣、孙建一负责欧洲,梁家驹、顾敏慎负责香港和新加坡,正式开始为期12天的全球路演,经历100场推荐会,会见400多位基金经理,回答了投资者数千个问题。
6月19日会师纽约,依据承销团提供的簿记内容确定价格,平安的定价为10.33港元,对应的市盈率为24.7倍,6月24日,马明哲在电子交易操作界面上输入2318的股票代码,屏幕上的第一笔交易显示:10.50元,高于招股价10.33元,全球发行集资净额143亿港元,亚洲年度最大规模IPO
平安是一家成功的公司,但目前来看,也许还不能被评价为伟大的公司。
平安的成功,不得不给予高度的认可,看到机会,抓住机会,尤其是在走向综合金融这条路,一开始就不被认可,甚至传说马明哲为了坚持这条路,在领导楼下等十几个小时只为说上五分钟话,大会上被点名批评.....
无数的企业想要学习平安,追赶平安,但结果是越差越远,如果回到深圳八卦岭平安大厦六楼的培训中心,门口屹立着孔子与爱因斯坦的塑像,这就是最简单的答案:中华民族的智慧与奋斗,西方片土的科学与人文。
不断有人抛出一个命题:为什么平安所受的评价褒贬不一? 有人买保险一定要买平安,有人听到平安二字就嗤之以鼻,其中的道理埋藏在每个人的心中。老百姓的秤需要平衡,在国际上平安算得上中国一张光鲜的名片,但在落到多方利益时,对平安的期待和要求也会越高。
篇幅有限,就分享到这里。
下篇文章分享:为什么众筹大病越来越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