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诈骗应该找什么律师,企业老板因民间借贷涉嫌诈骗罪案件,应如何有效辩护

时间:2022-12-16 04:19:40来源:法律常识



作者:金翰明律师,诈骗犯罪案件辩护律师,广强律师事务所诈骗犯罪辩护与研究中心秘书长


企业老板因民间借贷涉嫌诈骗罪案件,应如何有效辩护?

近期,金律师处理了一起某公司老板因投资需要,向他人借贷资金,后因为多种原因所致,未能及时还款被指控构成诈骗犯罪。本案涉案金额高,且案件定性争议大,对于同类案件的认定和辩护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金律师将其中部分辩护意见整理如下,供同类案件辩护探讨。


一、办案机关认定“陈某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对外谎称其系甲公司实际控制人,骗取被害人张某某的信任,骗取张某某财物共计1500万元,之后隐瞒欠有巨额债务、无还款能力的事实”属于事实认定错误,本案中陈某与张某某之间系民间借贷(高利贷)法律关系,陈某并未通过虚构事实、隐瞒真相的手段签订借款协议,更未骗取张某某借款;

本案关于陈某是否实施了虚构事实、隐瞒真相的欺骗行为,其核心并非是陈某后续伪造了公司印章、协议等文件,伪造行为充其量只能证明陈某存在一个事后的虚构还款能力、以达到延期还款的目的,但该行为并非是本案客观构成要件层面的欺骗行为。

本案在认定陈某是否成立诈骗罪,核心的欺骗行为在于陈某在借款时是否对张某某存在欺骗,最关键的事实为陈某是以何种名义向张某某借款?陈某到底是基于何种原因将部分款项用于其他用途、张某某对于陈某将款项用于其他用途的事实是否知情?知情后张某某又是如何做的(能够印证张某某是否被骗)?

第一,根据张某某的陈述等相关证据以及办案机关认定的事实,本案现有证据可以认定,陈某在借第一笔9000万元时,是以“摘地”为名向张某某借款,且该项目真实存在,陈某并未虚构项目骗取款项。

根据办案机关认定的案件事实:

1.##年下半年,陈某与常某某、赵某某一起商讨合作在A地“摘地”开发甲公司项目;

2.##年8月,A地甲公司、陈某、A地乙公司公司三方签订了《投资合作协议书》;

3.##年1月,甲公司向陈某出具委托书,委托陈某代表甲公司办理融资一切事宜。

4.##年12月,陈某将3100万元汇入甲公司;

5.##年2月,甲公司按照《投资合作协议》的约定,将乙公司的49%的股权转到陈某指定的陈某某(代张某某持股)名下等事实;

从上述事实可知,陈某是基于上述真实的项目及其真实的委托权限,才向张某某借款9000元以用作“摘地”,本案现有证据并不足以认定陈某向张某某虚构了其系甲公司实际控制人的身份。

根据张某某陈述:“陈某告诉他当时竞拍土地向黄某某借了一个亿……我自己在后面和陈某接触中,凭我自己的判断,所以我相信陈某是实际控制这个土地的。”

根据张某某询问笔录:“如果陈某在三个月还款,他与陈某的钱就是纯粹的借贷关系……”

根据张某某的陈述可以看出,陈某并未向张某某虚构甲公司实际控制人的身份,但是由于甲公司对陈某有真实的委托、以及陈某在##年#月##日,将乙公司的49%的股权转给陈某某(代张某某持股,作为股权质押),且陈某确系因为甲公司项目向张某某借款等一系列,张某某自己认为陈某“实际控制这个土地”。

此外,是否为纯粹(真实)的借贷关系,系陈某与张某某借贷行为发生时就已经确定,不可能是陈某按时还款就是纯粹的借贷关系,不按时还款就衍变成为了诈骗犯罪,陈某是否欺骗了张某某主要是基于借贷行为发生时双方的主管认识,由此可见,张某某关于陈某按时还款双方就属于纯粹的借贷关系能够印证陈某在借款时没有欺骗张某某,张某某也没有被骗。

由此可见,陈某是基于真实的项目、真实的融资需求向张某某借款,借款合同中所涉的借款用途并非陈某虚构,陈某在借款时并未实施虚构事实、隐瞒真相的欺骗行为。


第二,陈某是以真实的项目向张某某借款,借款后也将及时到账的款项投入上述“摘地”项目

根据本案原审查明事实,梳理张某某与陈某之间的借款脉络:

1.陈某因甲土地项目需要融资向张某某借款,张某某承诺借款一个亿,但是在土地竞拍日前,张某某只放款给陈某3100万元;

2.陈某收到上述款项后,确实将上述资金用于竞拍(土地保证金);

3.张某某剩余的6900万元在竞拍截止日之后才到账,因为借款本身存在高额利息,为了资金“保值”。陈某将上述款项用作其他经营用途,后陈某又以资金周转为由,再次向张某某借款6000万元,借款用途包括“资金周转、拆借”。

办案机关已经认定,“##年##月、##月,陈某分别签订了两份借款合同,约定以9%的月息向张某某借款9000万元,用于竞拍位于A地某县的1200亩土地,并且土地的使用权完全归丙公司所有……陈某将其中3000万元分别汇入乙公司、丁村公司、戊公司用于购买某县1200亩土地。

由此可见,陈某在向张某某借得款项后,确实将及时到账的部分款项(3000万元用于缴纳土地保证金)投入约定的用途。此外,办案机关认定的该笔诈骗数额,系因为陈某将未能在竞拍截止日之前到账的6900万元“挪作他用”。

办案机关之所以认定该笔数额属于诈骗,系忽略了张某某前期只到账3000万元,剩下的6900万元是在土地竞拍截止日之后才到账的客观事实,由于到账时间晚于竞拍截止日,且涉案土地因为担保问题,已经被法院查封,陈某根本不可能再将剩下的6900万元用于借款协议约定的“摘地”用途。


第三,在客观原因导致陈某不可能将借款投入甲公司土地项目时,陈某将款项挪作他用是否成立诈骗罪?

办案机关认为陈某是以甲土地项目向张某某借款,其后没有将部分款项用作“摘地”用途,故成立诈骗罪。

但是根据诈骗罪的犯罪构成要件理论,成立诈骗罪的前提是欺骗行为,其核心是借款人在借款时即存在虚构事实、隐瞒真相的欺骗行为。换言之,严格依据诈骗罪的构成要件,对于借款时没有欺骗行为,取得款项后,即使当事人产生了非法占有目的,也不符合诈骗罪的入罪逻辑,此即事后的非法占有目的不构成诈骗罪。

办案机关认定陈某在借款时虚构“甲公司实际控制人”的身份,前已述及,本案现有证据不足以证明陈某存在虚构该身份的事实,张某某的陈述也能印证“甲公司实际控制人”身份系张某某主观臆测。

故本案现有证据并不能确实、充分的证明,陈某在借款时实施了诈骗行为,此后由于客观原因所致,陈某将款项用作其他经营目的,更加不能推定其主观上的非法占有目的

这里需要提请办案机关注意的是,陈某向张某某借款9000万元,月息高达9%(属于年利息高达108%的高利贷),在由于客观原因导致陈某不可能再将借款用于借款协议约定的“摘地”用途时,借款人亦不可能手持月息高达9%的6900多万元的高利贷,静态的等着借款“利滚利“,此时陈某唯有将上述款项用作其他经营目的,才可能保证自身的还款能力。


第四,张某某明知涉案土地项目搁置,对于陈某退出甲土地项目也是知情的,其并未对陈某改变借款用途提出异议,其后继续向陈某放款证明双方之间属于典型的高利贷的借贷双方,款项的实际用途并非是张某某放款的根本原因,其放款的根本目的是想追求高额利息

首先,根据张某某陈述:“陈某是以A土地需要用钱、B项目需要用钱、C项目需要用钱、D公司需要用钱,陈某主要是以这四个项目的名义骗了我的钱。”

由此可见,张某某的陈述已经能够说明,陈某在向其借款时并非是承诺所有款项都将用于竞拍甲公司土地项目,在民间借贷法律关系尤其是高利贷的借贷双方之间,出借方往往也不会严格要求借款方明确每一笔款项的具体用途。

此外,张某某与陈某之间时间跨度达到三年,月息分别为9分或者7分的高利贷达82笔,陈某前后还款也有30多笔,在长达三年的借贷关系中,原审裁定认定张某某对于陈某退出土地项目、改变借款用途等事实不知情,明显不符合常理。


其次,张某某在##年-##年后续又出借给陈某6000万元,也能够佐证张某某对陈某涉案项目的情况知情,张某某出借款项的目的只是为了获取高额利息,并非是要求陈某将款项全部要用于“摘地”。

张某某向陈某放款后,并非是完全对于款项用途置之不理。结合本案查明案件事实,##年##月##日,甲公司按照《投资合作协议》的约定,将乙公司的49%的股权转到陈某指定的陈某某(代张某某持股)名下。

由此可见,张某某在放款后实际是要求陈某对于股权做出了质押,##年##月##日,甲公司将陈某3100万元退还,并收回陈某某代张某某持有的49%的股权,此时仍然认定张某某对于上述土地项目搁置不知情,明显违背客观事实。


再次,张某某自身的行为也能印证其对于款项不可能继续投入甲公司土地项目是清楚的。

在甲公司将3100万元款项退还给陈某后,陈某也没有想要非法占有该笔款项,陈某的实际做法是将该笔退回款项退回张某某控制的E公司,该行为足以证明陈某根本没有非法占有款项的目的。

而此时张某某的做法是又将该笔3100万元打回陈某,告知陈某其暂时不需要钱,该行为足以证明,陈某与张某某之间属于纯粹的高利贷关系,张某某明知陈某不可能再将款项用于甲公司土地项目,仍再次将款项转回给陈某。

其实该行为极易理解,说明从张某某的主观意愿来看,其借款给陈某根本不是追求“摘地”的结果,其放款只是为了追求高额利息,即使没有甲公司土地项目,张某某也完全可以向后续出借给陈某的6000万元、以及该笔转回给陈某的3100万元一样,出借上述款项给陈某。


最后,卢某某于##年##月##日出具的《证明》,能够佐证陈某向张某某借款期间,张某某对于陈某款项的用途是清楚的,张某某不存在被骗的事实

卢某某在《证明》中指出:##年底至##年,陈某向张某某借款期间,卢某某受张某某委托与陈某对接,掌握陈某借款的使用情况,并于##年##月##日代张某某持有陈某的F公司49%股权,##年8月张某某将陈某的G公司的章印和财务专用章交本人保管。由此可见,张某某对于陈某款项的实际用途是清楚的,根本不存在被骗的事实。

此外,张某某指定卢某某、陈某某等人与陈某进行对接,根据本案现有证据,卢某某一再强调,陈某的借款属于民间借贷,没有诈骗行为;此外,陈某将甲公司股权转到张某某指定的陈某某名下作为质押,陈某某本身就是张某某公司的重要成员,在陈某某与卢某某的双重“监视”下,原审裁判认定张某某被陈某欺骗,明显不符合客观事实。


第五,办案机关已经认定,陈某借第二笔6000万元款项是以“土地事宜、周转、拆借”为由,该笔款项更加不能认定陈某存在诈骗行为

对于本案张某某后续出借给陈某的6000万元以及借款用途的约定,一方面能够印证该笔款项存在资金“周转、拆借”事由,该笔借款本身根本不存在任何欺骗行为;同时张某某在甲公司土地项目已经搁置的情况下,继续放款给陈某,能够印证陈某与张某某之间属于纯粹的高利贷关系,张某某对陈某改变借款用途的事实亦是知情的。


第六,检察机关出具的《变更起诉决定书》,能够印证陈某与涉案人员之间系民间借贷法律关系,陈某没有欺骗卢某某、张某、曾某等人,办案机关在对陈某与张某某之间的借贷行为进行审查时,应参考上述事实进行综合评价

检察院机关在《变更起诉决定书》中指出:“在审理过程中,原起诉书认定的被害人卢某某、张某、曾某向我院反映,其三人并未被陈某诈骗,三人与陈某之间的资金往来系借款,因此原起诉书认定的事实、证据产生变化,根据新证据发现案件事实与起诉书指控的事实不符,现根据查明的事实对起诉书作如下变更:

本院决定对起诉书认定的第2部分”被告人陈某诈骗卢某某、张某、曾某的事实不予起诉,不再指控陈某诈骗上述三人的事实。”

由此可见,办案机关在指控过程中,其指控事实亦存在变更,在类似的几起涉案事实中,已经认定陈某没有诈骗卢某某、张某、曾某的事实,对于本案中陈某与张某某之间的民间借贷法律关系,恳请法院综合陈某与涉案人员之间民间借贷的基本事实,以及多起借贷关系之间的类似情况和内在关联,对陈某是否存在欺骗张某某的事实认定进行综合评价,依法认定陈某不存在欺骗张某某的事实。

企业老板因民间借贷涉嫌诈骗罪案件,应如何有效辩护?


二、办案机关错误的以陈某事后为应付催债而实施的伪造印章等行为,推定其主观上具有非法占有目的,而忽视了该行为本身只是为了应付催债,并不会导致债权债务关系消灭,陈某并未虚构项目骗取张某某消除债权债务关系,也没有企图逃避债务。单纯的应付催债行为与非法占有目的下的诈骗行为存在本质区别;

第一,《起诉书》指出:“(陈某)又伪造公章、编造虚假协议书或出具不具有真实性的说明、承诺书、应付张某某的催债,其行为构成诈骗罪”属于法律适用错误。

前已述及,从诈骗罪的构成要件来说,如果借款时不存在欺骗行为,事后改变款项用途不必然成立诈骗罪。事后单纯以躲债为目的的欺骗行为,同样不能推定借款人主观上没有还款意愿。

无论是伪造印章还是出具相关《情况说明》等材料,陈某的目的都是为了应付催款、拖延还款时间。这样的行为可以被定性为民事案件中的“赖账”或者是拖延付款行为,但仅仅依据该行为就认定陈某没有还款意愿,明显不符合法律的规定。


第二,本案中办案机关指控主要根据两点事实,认定陈某具有非法占有借款的目的:一是改变借款用途;二是没有还款能力。还款能力主要体现为陈某的资产状况。办案机关以E公司没有做实业、公司没有资产,除银行贷款之外陈某自供还有近3个亿的个人债务为由,认定陈某“资不抵债”,进而向他人借款且没有按照借款用途使用款项,就是具有非法占有目的。

诈骗犯罪案件中办案机关通常是根据当事人案发时个人、公司的流动资金、资产状况、债务状况,对当事人作出“资不抵债”的事实认定,从而进一步认定“资不抵债”情形下的借款行为属于非法占有目的下的诈骗行为。办案机关的错误逻辑在于,通过收集证据证明当事人现阶段无法还款来认定诈骗犯罪,这样的认定方式既忽视了个人、企业是因为缺钱才会借钱的事实;也忽视了应当以公司动态的经营状况(可预期或是可追求的利益、支付能力)来审查涉案人员资产状况的逻辑。

具体到本案,办案机关认定陈某具有非法占有目的,是没有考虑涉案公司可实现的资产价值,同样没有考虑到陈某已经还了部分款项的事实。

这里必须指出,办案机关并未对涉案公司进行价值评估,在审查涉案证据时,只采信形式上的工商登记,而忽视涉案对当事人有利的言词证据。

本案中周某某等人证言足以证明,陈某是涉案地块的实际控制人,周某某等人明确表示陈某还款后即退回股权并愿意配合陈某转让相应股权、涉案公司及其配套资产亦是由陈某出资收购、由陈某组建团队经营管理、由陈某负责给员工发放工资,向银行贷款时由陈某签字、升级变性申报材料由陈某提交并具体进行沟通协商。

关于涉案公司股权及资产状况,陈某实际股权以及还款能力等事实,有以下证据能够佐证:

1.周某某##年##月##日询问笔录:“陈某将涉案公司90%股权质押给其及齐某某。经陈某同意,其将55%股权转让给楚某某,用来抵2000万元本金的借款。

2.龙某某证言证明其##年到涉案公司上班,##年陈某收购该公司,其受陈某委派,在该公司负责日常事宜。

3.周某某于##年##月##日出具《证明书》:陈某归还1000万元借款后,我持有的涉案公司股权35%退还给陈某。

4.《民事判决书(###】#民二初字第##号》。

5.《甲地块意向合作开发协议书》。

6.《A地关于宗地用地性质及规划条件变性升级的请示》

7.南涉案公司的营业执照(副本)及法定代表人(陈某)身份证明。

8.《申请报告》(戴某某、张攻、龙某某、齐某某为会见涉案公司法定代表人陈某)

9.《证明》(涉案公司现场管理总经理龙某某、办公室主任、财务科长等人于##年##月##日出具)

证据9证明内容:涉案公司是陈某斥资购置、A市政府批准的重点市场,建筑面积达8万平方米。大市场的全部经营管理,包括所有债权债务、银行融资、工商税务、职工工资等全部由陈某负责。

10.《承诺书》(齐某某与周某某于##年##月##日出具)

11.《证明书》(齐某某于##年##月##日出具)

12.《证明》(齐某某于##年#月#日出具)

10-12项证据证明内容:周某某代陈某、齐某某持有涉案公司55%股权,其本人承诺愿意将其代持股权质押或出让给张某某,陈某对张某某欠款担保,涉案公司股权价值可作为陈某还款能录的证明。

办案机关仅仅是根据工商登记材料,即否定陈某对于涉案公司的实际权利,属于明显的有罪推定思维。

因此,基于上述事实,本案应认定陈某对涉案公司及其资产有相应的收益权,在此情况下,本案应对涉案公司及其附属资产进行市场价值的评估,在未进行评估的情况下,不能否定陈某的还款能力。

根据本案的实际情况,陈某在借款时是有履行能力和还款意愿的,其在取保受审期间一直积极运作涉案公司地块用以还款,且与中铁建业集团某分公司签署了《地块意向合作协议书》,同时向政府提出了关于宗地用地性质及规划条件变性升级的申请,拟将该地块性质升级为“商业用地”。某县政府有关方面己有意向将申请人实际控制的涉案地块变性升级。##年##月##日,时任某县委主要领导在涉案公司提交的申请变性的报告上签署了相关意见,同时把该地块的变性升级提上了议事日程。

但是在该项目运作过程中,陈某再次被办案机关羁押,导致项目无法继续推进。如果涉案公司及其地块实现升级变性,其价值将大幅度提升,足以偿还张某某等人的相关债务。而本案办案机关虽然认可了《涉案地块意向合作协议书》的真实性,也没有否认涉案地块变性升级的可能性,但却没有对涉案地块的价值、尤其是其升级变性后的价值进行评估,无法认定陈某的还款能力,最终错误的认定陈某没有还款能力和意愿,具有非法占有目的,成立诈骗罪。


三、本案关于陈某实际还款数额的认定事实不清、证据不足,有待再审阶段予以查明

其一,根据本案的客观事实,陈某一直在归还张某某的欠款,办案机关认定陈某已偿还张某某的欠款2200万元,本案实际已查明的还款额为2900万元。根据张某某出具的陈某《结清业务明细表》,初步核算陈某已还款数额为6200万元本金,并结清了相应的高额利息和手续费。

其二,《关于陈某已回张某某款额数6500万元及相关情况说明》及《已结清业务明细表》能够证明从张某某交给陈某的《已结清业务明细表》查明,陈某已还张某某款项数额为6500万元。此外,张某某与陈某之间的民间借贷月息高达9%,年息达到108%,属于典型的高利贷,陈某实际的已经还了相当数额的借款。本案中陈某与张某某之间实际欠款金额不应以高利贷的月息进行计算,同样应先以陈某的还款金额抵偿其借款的本金数额。

此外,本案原审过程中,陈某提供了28个还款账号,其中有15个办案机关并未具体调查核实未查,包括:账号为####的招行账户、账户为#####、#####、#####的工行账户,钱某某账号为#####、#####的招行账户,孙某某账号为#####的工行账户。

为查明案件事实,恳请办案机关对上述账户相关流水进行核实,以认定本案中陈某的还款行为。

企业老板因民间借贷涉嫌诈骗罪案件,应如何有效辩护?


四、本案并非“被害人”张某某主动报案,而是由于张某某涉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一案调查期间牵扯出来的刑事案件,案发经过能够体现张某某在案发前也并未认为自己被诈骗

本案没有“被害人”张某某的报案笔录,张某某是在其涉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接受调査期间,在众多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的被害人要求还款,以及办案机关调查等多重压力下,才陈述其与陈某之间的借贷关系。这里不能排除张某某转嫁社会矛盾的嫌疑,其为了减轻自己的罪责,作出了部分不实陈述。

由此可见,本案是由于其他案件被动牵扯出来的诈骗罪案件,在案发前,张某某也并未认为自己被诈骗,并未向公安机关控告陈某,而是因为自己牵扯上非法集资案件,才被动的站出来指控陈某诈骗,由此可见,本案认定诈骗罪存在事实认定错误、法律适用错误。



五、陈某作为民营企业家,其合法权益应收法律保护

2019年“两高”工作报告指出,对于民营企业家涉嫌刑事犯罪的案件,“要严格界定民事纠纷和犯罪案件,决不能把民事纠纷当刑事案件处理,不能把民事责任转化为刑事责任,不能因为小的瑕疵和不规范的行为,而置民营企业和企业家于死地,”

对于民营企业家涉嫌犯罪的案件,司法实务中极易出现刑事干预扩大化,将民事案件作为刑事案件;在民事和刑事的司法定罪界限较模糊的时候,没有严格坚持按照刑法规定,实行罪刑法定原则;过多引用兜底性条款;民案审判过程中罪名频繁变换;有罪证据并不充分,并未坚持疑罪从无的原则。

对于民营企业家涉嫌刑事犯罪的案件,办案机关应坚持依法办案,严格区分经济纠纷与经济犯罪的界限,准确把握经济违法行为入刑标准,坚决防止利用刑事手段介入经济纠纷,坚决防止把经济纠纷认定为刑事犯罪。对各类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因经营不规范引发的问题,要以历史和发展的眼光来看待,严格遵循罪刑法定、罪疑从无、法不溯及既往等原则,依法公正处理。

随便看看
本类推荐
本类排行
热门标签

劳动者 交通事故 用人单位 劳动合同 债务人 协议 自诉 房屋 土地 补偿费 北京征地拆迁律师事务所前十名 案件 债务 离婚协议书 公司 债权人 合同 甲方 最低工资标准 交通 刑事案件 车祸 工资 补助费 债权 伤残 程序 鉴定 条件 北京十大刑事律师事务所排名搜狐 打官司 拆迁人 期限 兵法 标准 交通肇事 解除劳动合同 财产 补偿金 找律师可靠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