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9-26 03:43:09来源:法律常识
近日,一份“宿迁市律师协会”的情况通报在网上流传,通报称:“2021年8月6日下午,南京律师朱某为隐瞒其疫情中高风险区行程,使用他人健康码、行程码欲进入宿城区人民法院,被法院当场查实并报警。目前该律师已被警方带走协助调查。”
后经澎湃新闻记者核实,该朱姓律师是宿迁人,在南京的律所执业已有四年。前段时间其回宿迁看望生病的父亲,正好经手的一个案件处在执行阶段。由于案情需要,朱律师受当事人的请托,于8月6日前往宿城区人民法院递送材料。考虑到查验行程码时可能会遇到麻烦,朱律师使用了当事人的手机向宿城区人民法院的工作人员出示了健康码和行程码。法院工作人员发现朱律师“人码不符”后立即报警,民警赶到现场后查验了朱律师本人的苏康码。由于朱律师本人的健康码是绿码,民警在现场对其进行了批评教育,并未将朱律师带离现场。
这虽然是件虚惊一场的小事,但这场风波中每位当事人的行为表现,对我们把握疫情防控的逻辑很有启示意义。在常态化疫情防控体系中,三类主体至关重要:属地、行业和公民个体,分别对应着这个事件中的法院、律师协会、朱律师和当事人。我们逐一来看:
一是宿城区人民法院“往前多走了一步”,抓住了疫情防控中落实属地责任的关键。当天法院工作人员发现朱律师“人码不符”后,并没有简单地将其拒之门外,而是立即报警,对其进行有效控制。如果我们假设当天出现的是新冠肺炎感染者,法院的处置方式就非常关键了,将对整个疫情防控起到决定性作用。疫情防控是一种链条式的防控,一环扣着一环,在任何一个环节阻断了病毒,就可以切断整条传播链,所以我们特别强调属地管理责任。从某种意义上讲,属地管理的关键是守好大门,这个大门怎么来守、怎样才算守好,要看我们是立足本地还是立足全局,要看我们的出发点是拒病毒于门外还是阻断病毒传播,宿城区人民法院的做法提供了很好的示范。这启示我们,对于一个地方的管理者,要真正落实好疫情防控属地责任,必须树立全局观念,对于本地出现的问题,首先要关闭大门防扩散,把对全局的影响降到最低;对于外来的风险,既要守好大门防输入,更要敏锐地发现风险隐患,果断地把病毒传播链条切断在自己的辖区。
二是两市律师协会的快速反应,体现出疫情防控中行业监管的特殊作用。作为律师的自律性组织,南京、宿迁两市律师协会在这件事中反应速度很快,积极主动发挥了行业管理的主体作用。据澎湃新闻介绍,8月6日当天,南京市律师协会得知相关情况后,立即对涉事律师及相关情况进行调查,考虑到防疫要求,委托宿迁市律师协会进行核实,并表示绝不护短,将在全面调查核实情况后对涉事律师依法依规进行处理,也将举一反三,要求全市律所切实压实主体责任,督促全体律师严格执行有关防疫要求。宿迁市律师协会于8月6日当天向全市律师发布了情况通报,提醒广大律师严格遵守疫情防控的相关规定。疫情防控主要是防控人的活动空间,而人的活动相当一部分是围绕所从事的工作展开的,每种职业因其工作性质、工作环境、工作方式不同,决定了从业人员有其特殊的活动轨迹、活动特点,相应的防控要求和侧重点也不同,这客观上增加了防控的难度。因此,在常态化疫情防控体系中,行业监管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比如宿迁市律师协会在通报中对律所和律师所作的要求,每一条都是根据律师职业特性提出的,很有针对性和操作性。这启示我们,在常态化疫情防控体系中,要更加重视发挥行业监管的特殊作用,进一步强化行业监管责任,各行业主管部门也要增强主体意识,管好自己的场所、管好自己的人、管好自己的物,这对属地管理也是极大的补充。
三是身为律师不知法不守规,折射出疫情防控中亟待增强公民的规则意识。根据核实的情况,朱律师的父亲确实患有疾病,属于“非必要不离宁”的例外情形,他离开南京时的相关手续都是真实、齐全的,他本人的健康码也是绿码。朱律师当天是去法院递送材料,在自身情况完全合规的情况下,还要违规“借码”,我们可以推断出,其对规则允许的情况并不熟悉,而且在他的意识中,因行程码问题导致材料送不成的成本,大于违规“借码”所付出的成本,说到底是对违规所承担的法律后果缺乏预判。法律最根本的功能不是强制,而是指引和预测,即用法律指引自己应该如何行为和预测到某种行为会否受到法律制裁、受怎样的法律制裁。这启示我们,在常态化疫情防控中,有效推动个体责任的落实,既要靠倡导性的要求,更要强化法律的硬约束,应当尽快把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全面纳入法治化轨道,切实增强公民的法律意识、规则意识,使每个人清楚知道疫情防控中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做了之后会承担什么样的后果,从而自觉地指引自己的行为。打一个比方,在日常生活中,人们都不会随意使用别人的或者出借自己的身份证、银行卡、不动产证,这已经成为了一种普遍意识,而在常态化疫情防控的大背景下,我们每个人的健康码、行程码、核酸检测报告等健康信息与身份信息、财产信息同等重要,违规借用和出借都将造成严重后果,只有意识到这一点,我们每个人落实防疫责任才能真正成为一种自觉的行为。
来源: 江苏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