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9-26 13:53:07来源:法律常识
今天是清明节,慎终追远原本就带着些许肃穆、些许庄重、些许哀伤,那小编就讲个严肃又有些沉重的话题,从一次抢救开始。
这应该是一次交通事故后最快的抢救。当事人被车撞后仅仅2分钟,医生就赶到了现场进行抢救,随后短短几分钟就被送到医院。然而,如此快速的抢救竟然还是没能挽救得了伤者,背后的原因更令人深思。
医生在身边都难以施救
3月4日,普通的一天,晚上7点多下班高峰刚刚散去,车已经不是很多。家住水拥坑的刘女士和朋友一起饭后散步在梅华东路上,前面不远处就是海天公园,二人准备去那里走走。而马路对面,刘女士80多岁的婆婆周某正在横过马路。
就在周某横过马路时,几辆小车远远驶来,其中一辆小车眨眼就到了周老太的跟前,司机林某事先完全没有料到,大马路的正中间会忽然冒出一个人来,车辆直接撞了过去。
也就在这个时候,刘女士和朋友下地下通道前,往马路对面张望了一眼,结果看到的是一辆车停在路上,婆婆躺在地下。她大惊失色,连忙跑了过来。婆婆已经昏迷,司机吓呆了,一个劲地说,我刹车了,我刹车了。
此时,周老太还有呼吸。刘女士赶紧打电话给丈夫,同时报了120。事发地在水拥坑,离中大五院不过几步之遥。很快一位男医生路过,马上过来抢救,进行心肺复苏,这时距事发仅2分钟。
没过2分钟,又一位女医生也下班路过,于是加入抢救行列。这时,救护车到了,香洲交警梁警官也到了。周老太被以最快的速度送上车,一两分钟的时间,车就进了医院。
刘女士的丈夫赶到医院,脸色苍白地等待着结果。约一个小时后,医生走出来说:已经抢救一个小时了,伤者还是没有心跳,宣告死亡。
办案民警李警官和梁警官到达现场,闻听这个消息,心情沉重。他们以这么快的速度送去抢救,多少能有一点希望!他们不甘心地问在场的家属:老太太这样随意横穿马路,你们平时怎么不劝劝呀。家人回答,怎么没劝过,一直都有劝,怎奈老人家不听,劝不住,有时候你在她身边拉都拉不住。
周老太发生事故后,恰好有医生经过,事发地离中大五院非常近,该院无论是抢救设备还是医生水平都是珠海第一梯队。然而这些幸运,依然抵不过一次任性。周老太过马路的地方两边就有斑马线、地下通道,但她坚持不肯走。
家住水拥坑的她每天都会外出,数十年含辛茹苦拉扯大儿女,尽管家里的经济条件早已改善,她依然保持着收集一些可回收垃圾卖钱的习惯。外出散步时,几乎都是不走斑马线,结果在这次遇到了不幸。80岁高龄,小轿车快速通过的冲击,即便再及时再强大的医疗条件,也回天乏术。
因为疫情原因,周老太家人不方便返乡按老家习俗举行葬礼,2022年的清明节,骨灰只能暂寄存在珠海。
70、80后如何能管好40、50后
发生在周老太身上的事情还真的不是个案。珠海的死亡交通事故是呈逐年下降趋势的,但就在这不多的死亡事故里,老年人正成为死亡事故的重要群体,事故原因无一例外,都是随意横过马路被车撞。
香洲交警碰到的类似情况不少。老人乱穿马路,姿态各异。去年,一位老人过马路时,为了让更多司机看到,能让行自己,在马路中央单手高举,但眼睛却不看着来车方向,扭头看着另一边。走到一半时,被撞身亡。
还有的马路非常宽大,且护栏不低。照样有老人一路小跑,跨栏冲过去。动作之矫健,你根本难以想象,这是80岁的老人。
出事的七八十岁的老人身上有许多共同点。他们大多生于40、50年代,吃过苦、挨过饿、插过队,读书不多。勤俭节约、操持家庭,抚养儿女,一辈子老黄牛式的责任担当。晚年的他们遇到祖国经济的腾飞,有了以前想都不敢想的汽车、手机。但面对急剧变化的城市,全新的交通环境,有些人没能适应过来。在早已不复当年的城市中,他们数十年如一日,坚持着原来的交通出行习惯。
行人乱穿马路蕴藏的风险太大了。随意穿行马路时,你可能认为所有司机都会看见你?那就大错特错了。多辆车前后并列同向行驶时,司机们看前方没问题,视野相对清晰,但如果看侧面,彼此之间造成的盲区非常大。
周老太被撞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司机林某没有及时看到她,为什么看不到?因为刚好有一辆白车经过,挡住了林某的侧面视线。这种现象,越是车道多,宽大的马路,就越明显。
乱穿马路的行人,一眼望去,路上的车尽收眼底,但从部分司机的视角来看,行人都是鬼探头式的在路中间突然就出现了。过一次马路,相当于对N个司机玩鬼探头,你说危险程度有多大。
这,还只是一个原因。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心理预期。每一位交通参与者,都会有自己的交通心理预期,直接决定了他的出行行为决策。比如,司机经过斑马线,会不自觉地减速,他觉得可能有人会过来;又比如,你经过一个没有红绿灯的路口,也会减速,左顾右盼。但有红绿灯的路口就不会,你只用看红绿灯就好了。
司机林某撞到人的原因中,除了他本身有超速、反应不够快的因素外,另一个重要心理因素是,他根本没有想到路上会突然冒出来一个人。司机在路上跑,不可能像经过斑马线那样,做好随时让行的准备。这样的心理预期下,他对突然出现行人的反应速度会明显低于经过斑马线。
很多人可能不明白,同样一条路,你画几条线,我在上面走就安全,不在上面走就不安全?因为有没有那几条线,过往驾驶员的心理预期完全不同,安全系数自然不一样。
心理预期是讲究总体平衡的,每一位出行者的心理预期相互吻合,会形成一个比较平衡的系统,一旦有人违法,打破平衡,危险就会发生。
还有另一个事故更能说明问题。在梅界路一位行人走斑马线过马路,结果被一辆微型面包车撞倒。幸好被撞的人只是被车辆倒后镜带倒,抢救了回来。这个事故形态很简单,面包车司机没有礼让行人。
交警调查案件时,司机反复地说,他真的没有看见过马路的行人。也许其中有辩解的成分,但我们仔细分析事故视频,一个细节特别值得重视。行人过马路时,第一辆车压根没有礼让,直接高速冲了过去,紧跟其后的肇事车辆,眼见前面的车不减速直接过,他的心理预期为之改变,下意识认为前面没人,也跟着冲。反之,如果前面的车减速让了,后面的车一看前面减速,警惕性会跟着提高。
交通是个大系统,每个参与者都是小零件,彼此息息相关,你的选择影响着别人的选择,蝴蝶效应随时存在。礼让斑马线关乎的可不仅仅是司机和行人,更会影响路上其他交通参与者的心理预期。
老人们思想弹性不如年轻人,一些观念难以改变,70、80后的子女觉得很难劝。小编这篇微信说这么多,一个很重要的目的就是,当遇到很难劝、劝不动的老人,可以把这篇微信转给他,如果老人阅读有困难,可以把道理讲给他们听。小编认为,再难劝的老人,只要子女有耐心,摆事实,讲道理,都会接受。
毕竟,他们太不容易了。年轻时吃苦,心血花在孩子身上,老来好不容易退休,还要从农村、城镇来城市里帮忙带孙子。有这样老人的家庭在珠海很多,面对辛苦一辈子的父母,安全,是他们最刚需的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