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2-29 07:02:18来源:法律常识
1
父母离婚,孩子的抚养权归属,常常令双方争执不下。如何给予孩子最大保障?用什么方法才能探究孩子的内心世界,将离婚造成的伤害降至最低?
本文刊于《中国妇女/法律生活帮助》
2019年第6期
2019年5月的一天,乔欣欣将两个孩子送到了父母家。她没想到,法院真的将一双儿女的抚养权都判给了自己,之前的担心不会再困扰她了。
夫妻缘尽,争夺抚养权
乔欣欣与前夫王会斌原本感情不错,婚后他们生下一儿一女。因为两个孩子花费较多,夫妻俩希望找收入高一些的工作。就这样王会斌去了山西太原,乔欣欣则留在厦门。平时工作忙,乔欣欣就将孩子交给自己的父母照看。
两地分居,让夫妻感情变淡。两年后,王会斌提出离婚。乔欣欣不想纠缠,便同意了。两人对财产分割没有异议,但对孩子的抚养权都不肯让步。乔欣欣认为,4岁和8岁两个孩子从小由外公外婆照顾,分开不利于孩子成长,应当都由她抚养。
王会斌则表示,如果孩子不能分开,抚养权就都归他,至少要有一个孩子与他生活。双方争执不下,便到厦门海沧区法院打起了官司。
打官司期间,王会斌将两个孩子接走,理由是观察孩子能否与自己迅速建立感情,此举让双方的关系进一步陷入僵局。为了缓解矛盾,主审法官要求两人将孩子带到法院,启动治疗性调解模式。由法官与心理咨询师共同对孩子进行心理测评,根据亲子关系评估结果,获知孩子内心对父母的依赖程度,从而作出判决。
大女儿王璟从踏入法院的那一刻起,眼里就噙满泪水。她已经知道父母将要分开,但弟弟王睿浑然不觉,对游戏室的游乐设施兴趣十足。
治疗开始,心理咨询师建议父母双方与两个孩子共同参与游戏。王璟不参与,告诉心理咨询师,她爱爸爸也爱妈妈,不希望他们分开,她无法选择。而只有4岁的王睿,根本不理解到底发生了什么,只是摆弄玩具。
游戏测试,父母达共识
这种情况下,经过心理咨询师的耐心引导,他们开始共同参与了沙盘游戏。游戏环节设置了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姐姐、弟弟等人物,两个孩子要在沙盘中摆放各式玩具,构成沙盘作品。
半小时后,心理咨询师带来观察报告:王璟和王睿在沙盘作品中搭建了几处房子,每个房屋里都有姐姐、弟弟,可以看出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十分依赖彼此。如果让他们分开,对彼此的伤害太大。心理咨询师建议,两个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需要彼此陪伴,不宜将两人分开。
同时,法官把评估过程和结果告知乔欣欣和王会斌,并建议一切以孩子们的健康成长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在法官和心理咨询师的努力下,乔欣欣和王会斌从争夺各抚养一个孩子,到认同两个孩子需要在一起不能分开,初步达成共识。但两个孩子不分开,不代表解决了抚养权问题,双方都希望孩子能与自己生活。
法官告诉王会斌,由于两个孩子从小与外公外婆一起生活,王璟也已经上小学,如果现在让他们跟随他生活,不但成长环境有变化,两个孩子的心理也会受到影响,陌生环境并不利于孩子的成长。
听了这些话,王会斌不再坚持,同意让他们继续跟随乔欣欣与外公外婆生活。他则可以在寒假、暑假期间将孩子接走,乔欣欣也同意配合。
在调解过程中,法官还对乔欣欣和王会斌进行了亲职父母教育。王会斌的态度有了明显转变,不再埋怨孩子的外公外婆教育失当,而是要求孩子爱外公外婆。姐弟俩的惶恐情绪逐渐平复。
抚养权归属,判决有参考
审理这个案子的法官芦絮表示,沙盘游戏治疗是在营造的“自由和保护的空间”气氛中,由参与者选择一些玩具,在沙箱中摆放,从而构成沙盘作品。治疗者陪伴他们完成沙盘作品的制作,并通过对话,在理解作品象征意义的基础上,体验参与者的情绪情感,促进他们的心理发展与变化。
目前,这一方法主要运用在抚养权纠纷案件中。因为孩子不善于表达自己,通过科学评估治疗更能清楚了解孩子的内心想法。一般4岁至7岁的孩子,且其父母双方抚养条件相当的,法官会考虑运用“沙盘疗法”,根据亲子关系评估结果获知孩子内心对父母的依赖程度,从而作出判决。此外,针对受到较大心理刺激、情绪波动大的孩子也会通过“沙盘疗法”,以缓解其紧张情绪,达到修复心理创伤的目的。
双(多)子女家庭离婚,与独生子女离婚面临更艰难的选择和判断,婚姻关系解体带来的问题更为复杂。独生子女面对的仅是亲子关系,双(多)子女家庭还面对着手足关系。抚养权主体虽是父母的权利,但权利内容却围绕孩子展开。所以,从父母的视角还是以孩子的最大化利益考虑权利归属,是抚养权案子首先应确定的前提。
从父母的权利视角,一人抚养一个孩子,虽分别保证夫或妻的亲子情感需求,但孩子们之间的情感需要没有被作为主要的考虑因素。而从孩子的权益保障视角,其既需要父母之爱,也需要手足之情,对于年龄较小的孩子,兄弟姐妹在一起更有利于子女的人格发展。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