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1-04 09:53:03来源:法律常识
要说一月份的“深坑剧”系列必然是《莫斯科行动》莫属。
“中俄列车大劫案”是90年代轰动一时的经典案例。《莫斯科行动》以“中俄列车大劫案”为原型,导演亲自走访了案件的当事人,采用了写实手法讲述了这段中国警方在莫斯科的经历。它的片名没有用案件命名,而是采用了更揭示题材性的名称,从而能感受到扑面而来的特色性。
俄罗斯在所有国家是一个特例的存在,《莫斯科行动》万花筒般地呈现了俄罗斯社会不同的生存方式。电视剧以中国警察的视角,展现了中俄两支警队在执法办公方面的支援与摩擦。历史上也恰恰是这个案子使两国发力整治这段铁路治安。
《莫斯科行动》在开篇镜头就给出了社会背景的描写,作为一个和中国没有引渡条约的邻邦,中国警方在俄罗斯有着严重的身份局限性。他们在俄罗不仅没有执法权,还要面临着比国内抓捕更头疼的事情——定罪。根据俄罗斯法律规则,要想让一个人判罪,必须有受害人当面指证凶手。在中俄列车大劫案发生之前,劫匪们已经形成了团伙,他们的暴力手段以及人数是让普通“倒爷”所惧怕的。所以我们警方夹在受害人和俄罗斯警方中间,像是戴上了“脚铐”办案。
除了异国他乡破案的难度以外,俄罗斯警局内部自身难清。如果说在俄罗斯的中国人出现了几批恶狼,那么同时说明在俄罗斯的生存方式更加激烈,部分特定行业充满“狼性”竞争。剧中,男主人公陈尔力在描述莫斯科的情节中,采用了镜头旁白的方式,试图还原了中国警方眼中的俄罗斯,他说,卡尔维诺在不可信的村庄里写到:“同一座村庄,在纳粹和德国游击队面前,像魔法一样,变化出完全不同的风貌。”此刻,置身在丰盛的餐桌前,我突然想起了这个故事,我在这次追捕劫匪的过程中,见到了混乱不堪的俄罗斯,而此时出现在我眼前的却是另一个俄罗斯。我学生时代向往过的,从托尔斯泰的小说莱蒙托夫的诗歌和手风琴声中幻想出来的迷人的俄罗斯。但我明白。无论是哪个,实际上都是真实存在的。而俄罗斯人似乎并没有因此显现出消极的态度,他们甚至习以为常。在一个案件中,中国警方请来了俄罗斯律师打官司,那位俄罗斯律师说:“我不在乎什么证据、定罪什么的,哪个在我们眼里不过是个形式,我在乎的是报酬。”还有一个情节是中国商人和俄罗斯知名商人做天然气的大宗合作,结果很快被骗。中国商人当时不敢信,尽管俄罗斯人做出了很诗意的回复:“我很同情你,但这就是现实”。中国商人迅速愤怒的指出:“现实就是你欺骗了我。”也有例外,和中国人相亲的俄罗斯姑娘表现出了俄罗斯人格的一面。她面对男朋友被绑架时,直接和绑匪头子打起来,她让观众看到了民族的多样性,同时再次友情提示观众:“俄罗斯是一个战斗的民族”。
当然,大部分剧情还是围绕着在莫斯科的中国警方与劫匪斗法展开的。随着双方交锋次数逐渐增多,我们还发现了俄罗斯不为人知的一面。劫匪人物赵二姐之所以可以从中国警方布局中逃走,最主要原因就是她与黑警的勾结,这使得中国商人在本来就夹缝生存的社会显得更加悲惨。这种打击不仅是经济上的,也是精神上的。很多来莫斯科做生意的倒爷其实家里并不富裕,就是想闯出一条门路,反而葬送了自己的青春。中国警方在莫斯科游走在黑帮两道,摸爬滚打,他不仅要对付中国劫匪,还要对付俄罗斯的黑警,以及来自俄罗斯的黑手党。与轰轰烈烈的警匪剧不同,《莫斯科行动》的中国警方每行动几乎就是各种社交关系的扫射。陈尔力制定逐个击破计划时,每个方案都是成功与失败中徘徊。就如同中国警方在关注劫匪一样,劫匪也把视线对准了中国警方。这个剧神奇地方就是你明明知道故事的最终结局,但对这个剧的过程还是充满了好奇。
《莫斯科行动》播了17集,几乎每集都有新的悬念以及突破点。这部剧采用了写实镜头语言手法,使观众对角色产生强烈的心理共鸣,增强了人物的关注度。在人物结构方面,看似正反博弈,实际上分了三个阵营:警方、黑社会、俄罗斯人。似不可能发生的事情,却在俄罗斯那样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发生了。电视剧在呈现中国警察办案的过程,既沿用了现实题材的表达,又恰到好处的融入了俄国沙文主义的价值输出。整剧在情节设置、镜头语言上都体现了人物关系的交叉,松紧得当,形成了多起伏的故事情节。在最新剧情中,正反双方的牌似乎不多了,尤其是陈尔力身份曝光,黑社会开始反扑,剧情将越来越精彩。
作为一个有着高口碑作品的创作团队,导演张睿和演员夏雨都具很棒现实题材驾驭能力,他们用敏锐的观察力把接近真相的过程展现给观众。《莫斯科行动》呈现出了一种不同于以往的邢侦剧思维,真实的风格具有穿透力,这个案件定罪过程让人能感觉到不动声色的磨砺和成熟,它带给人的启发力量也是来源于此,是能增强内心承重感的一部好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