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众扰乱社会秩序罪,聚众扰乱公共秩序罪法条

时间:2022-09-29 02:45:04来源:法律常识

2018年5月28日,范某(已判刑)承接了某市产业园“四季风华”售楼处主体施工工程,在施工过程中因施工进度及工程承包等问题与某项目部产生矛盾。2018年6月25日,在该项目售楼处主体结构封顶后,某项目部通知范某带领的施工队撤出现场。因工程款给付尚未达成协议且工人工资尚未发放等,2018年6月26日至2018年7月6日间,范某组织被告人蔡某及李某、郭某(二人均已判刑)等多名工人在某项目工地采用拉闸断电、打横幅、堵路等方式阻碍施工。被告人蔡某召集人员积极参与上述行为,导致某公司某项目生产经营无法正常进行,造成严重损失。 在阻碍施工过程中,某项目部工作人员王某被郭某持铁棍和钢管打伤头部,经鉴定王某的损伤程度为轻微伤。

法院认为,被告人蔡某聚众扰乱社会秩序,情节严重,导致某公司某项目部生产经营无法正常进行,造成严重损失,其行为已构成聚众扰乱社会秩序罪。被告人蔡某主动到公安机关投案,到案后如实供述其犯罪事实,应认定有自首情节,且其愿意接受法律处罚,具有悔罪表现,通过赔偿被害人经济损失获得被害人及被害单位谅解,可依法和酌情对其从轻处罚。判决:被告人蔡某犯聚众扰乱社会秩序罪,判处有期徒刑一年六个月,缓刑二年。

聚众扰乱社会秩序罪,是指聚众扰乱社会秩序,情节严重,致工作、生产、营业、教学、科研和医疗无法进行,造成严重损失的行为。

本罪的主体是一般主体。但并非一切聚众扰乱社会秩序的人都能构成本罪,构成本罪的只能是扰乱社会秩序的首要分子和其他积极参加者。所谓“首要分子”,即在扰乱社会秩序犯罪中起组织、策划、指挥作用的犯罪分子。所谓“其他积极参加者”,是指除首要分子以外的在共同犯罪中积极、主动参加的或者在共同犯罪活动中起主要作用的犯罪分子。对于一般参加者,只能追究其行政责任,不能成为本罪主体。

本罪在主观方面只能由故意构成。众行为人往往企图通过扰乱活动,给机关、单位和领导施加压力,以实现自己的某种无理要求或者借机发泄不满情绪。要求的具体内容或动机可能各不相同,但不影响犯罪的成立。从扰乱后果看,如果给机关、团体、单位的工作带来严重后果,造成恶劣影响,则为情节严重;从扰乱手段看,暴力性手段比非暴力性手段情节严重。

本罪的客观方面表现为以聚众的方式扰乱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的正常活动,致使其工作、生产、营业和教学、科研、医疗无法进行,造成严重损失。

所谓“聚众”,是指纠集3人以上特定或不特定的多人,在同一时间或空间聚合在一起。所谓“扰乱”,是指非法破坏、妨害有关机关单位正常活动的行为,可分为暴力性扰乱或非暴力性扰乱。前者如闯入企业办公场所、施工现场、售楼处等地方殴打、威胁有关人员,毁坏财物,强行滞留有关人员等;后者如在企业办公场所、施工现场哄闹、纠缠、辱骂,占据施工现场、工作场所或通道等。纠集3人以上是指包括聚首和积极参加者在内3人以上。如果是1人或2人闹事引得众人围观起哄的,不构成本罪。

《刑法》第290条第1款规定:“聚众扰乱社会秩序,情节严重,致使工作、生产、营业和教学、科研、医疗无法进行,造成严重损失的,对首要分子,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对其他积极参加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

随便看看
本类推荐
本类排行
热门标签

劳动者 交通事故 用人单位 劳动合同 债务人 协议 自诉 房屋 土地 补偿费 案件 债务 离婚协议书 公司 债权人 合同 甲方 最低工资标准 交通 车祸 债权 伤残 条件 鉴定 工资 程序 补助费 刑事案件 拆迁人 兵法 期限 标准 交通肇事 解除劳动合同 财产 补偿金 客户 当事人 企业 法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