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1-11 11:00:25来源:法律常识
大家好,这是汉坤正青春的第16期。
不论是即将毕业的法学生还是各位其他细分领域的同行,可能都会对“涉外争议解决律师”有一些好奇:涉外争议解决会接触到哪些人?要用外语“吵架”吗?是不是要精通八国语言?在这个领域怎样才能够做得好?今天我们请到了李一丹同学,作为首位参与正青春栏目的商事争议解决er,关于以上问题,李同学将给出她的解读。
大家好,我是来自商事争议解决一组的李一丹。每年毕业求职季,我身边都有师弟师妹对涉外争议解决这个看似“高大上”的领域感到好奇,跃跃欲试但又不知道自己是否适合从事这类业务。今天借“汉坤正青春”栏目与大家分享一些我的感悟和经验。
涉外争议解决律师的【日常】
我的日常工作包括代表或协助国内、境外客户参与国内诉讼和仲裁程序、国际仲裁以及外国法院诉讼等多种程序,并就相关问题提供方案和意见。用大白话说就是,代理境外客户在国内打官司,代理国内客户去境外打官司;分分钟在中文与英文之间一键切换,深夜与境外律师打call是家常便饭。
涉外争议解决有【敲门砖】吗?
对于法学院学生而言,可以通过出国交流学习、参加各种模拟法庭(近年来“贸仲杯”等贴近律师实务的模拟仲裁热度很高)、参加仲裁机构与高校联合举办的仲裁实务课程等方式增加自己对于普通法、国际仲裁、跨境诉讼的知识积累。
对于感兴趣的朋友们,我推荐看看这几本书:
小伙伴也可以关注偏向实务的资源。我会经常关注国内和国际仲裁机构在网站和微信公众号上发布的讲座和培训信息并有选择性地参加。例如,“北仲有约”、“贸仲直播间”有区分行业/业务板块的专题讲座。香港国际仲裁中心(HKIAC)、国际商会国际仲裁院(ICC)、新加坡国际仲裁中心(SIAC)等机构会不定期举办线上或者线下小型研讨会。这些活动邀请的一般是实务经验丰富的律师、仲裁员、仲裁机构管理人员等,参加这类活动是直观了解行业前沿的好机会。
香港国际仲裁中心(HKIAC)
国际商会国际仲裁院(ICC)
新加坡国际仲裁中心(SIAC)
北京仲裁委员会/北京国际仲裁中心(BAC/BIAC)
当然,法学生也可以通过在律所、仲裁机构实习的方式直接积累实务经验。这里忍不住要植入广告:汉坤争议解决团队有多样的涉外案件,为实习生提供第一手、最新鲜的实务经验。欢迎感兴趣的小伙伴发简历给我们!
涉外争议解决律师的【技能包】
中国律师在全球法律事务中发挥重要作用是大势所趋。即便是适用外国法的仲裁或诉讼程序,顶尖的中国律师团队往往也能领导整个案件,在外国律师的协助下制定案件策略、调查事实、准备证人证言和专家意见等。
领导案件听起来很美好,真正做到并不是一件易事。中国律师需要学会使用国际仲裁规则或者境外法院诉讼规则,才能争取客户的利益最大化。我认为有志于从事涉外争议解决的小伙伴可以注重培养以下技能:
第一,熟练使用中文、英文工作的能力。此处的“工作”包括但不限于写邮件、写法律文件、进行电话会议。优秀的小伙伴也应当对自己提出进行全英文庭审的要求。语言能力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了。我注意到,中国律师通常对案件研究比较深入,提供的策略建议也比较务实,但受限于英语表达能力,表达的效果总是不如直接使用中文的好。一旦能够跨过语言这道坎,中国律师在涉外业务上将有无限的可能。
第二,对世界各国的司法体系和风土人情有一定了解。我在工作中曾经与英国、美国、新加坡、意大利、西班牙、卢森堡等各国当事人、律师打交道。我会尽量照顾到各方的法律和文化背景对案件产生的影响。比如,准备仲裁时间表时,尽量避免在境外当事人、仲裁庭所在国的主要节假日设定提交文件或者开庭的时间。向普通法系的律师解释中国法问题的时候不只提供法条,最好是能够配合案例进行分析。这些小细节往往会让别人感到很“舒服”,让人“舒服”的案子最终结果都不太差。
第三,保持活力的能力。涉外业务(尤其是国际仲裁)的一大特色是周期长。一个国内案件从立案到结案可能仅需要几个月,而一个国际仲裁程序可能至少需要一两年的时间。争议复杂、涉及多法域的平行程序案件甚至可能长达十几年。这决定了涉外律师成才的周期长、成本高。这一路升级打怪,我们需要持续学习,用最前沿的案例滋养大脑,与最优秀的人为伍滋养心灵。
涉外争议解决是一个充满挑战和机会的业务领域,欢迎志同道合的小伙伴到碗里来!
汉坤·正青春
《汉坤·正青春》栏目就如同它的名字一样,是青年律师们发声的阵地。我们呼唤更多律界萌新释放自己的声音,传递自己的青年力量。欢迎通过留言、投稿等方式加入我们,分享您的问题与见解,传播知识与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