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溪当地找重婚罪律师网,姥姥的房子能继承给外孙吗

时间:2023-01-22 19:00:27来源:法律常识

导语

历史多伟人,世间多凡人。凡人一生,不是无可记,是无人记。我来做那个记述凡人的人。

这份口述家史,口述者是我的姥姥。二〇一六年春节,我在姥姥家与她做了系列访谈,共8次,总时长近500分钟,整理成笔录约11万字。后以姥姥家房子的变迁为线索,抽取相关笔录,并与其他史料如儿女口述、历史文献等比对,写成此文。

一个人的房子,便是这个人的一生。


1


沈阳城往西不到一百公里,曾有条河叫龙湾,龙湾河畔有个乡落叫肖兰坨。相传清顺治年间,朝廷下旨迁民山海关东,一满族肖姓人家行经此地,见蛟龙汲水降雨成河,土丘长满芝兰香草,喜之祥兆,遂取名河水为龙湾,土丘为肖兰坨,从此安家落户,繁衍生息。一九三五年腊月十五,我的姥姥就出生在那里,随她爷爷奶奶生活。玉蓉是后来读书时才有的名,他们这一辈属玉字辈,男女都用。姥姥的乳名叫金香,从小她爷爷总喊她 “ 金香,金香去,递宝贝壶去!”

满人迎娶新媳妇,都要有女童递宝贝壶。细颈锡壶,壶身刻铜色花,里面装上大米,冒尖儿用红纸叠成的小包覆上,两个女童一人一手抱一只,等到新媳妇下喜车,就跟在她身边进门,把壶放在炕面的长条桌上。之后新妇坐福,女童且在旁边守壶,如此一套礼仪,叫递宝贝壶。多半是六七岁小童来做,但乡人稀罕金香,都说她小脸儿抹上脂粉真俊俏,点名让她递,她一直递到十岁。

新媳妇嫁进肖兰坨,得学习规矩。穿长袍、踩寸子,请安行礼,说吉祥话,这些都由姥姥的爷爷来教。她爷爷肖天绪是个文化人,当地乡绅,德高望重,不止规训新妇,乡里大事小事都找他支招,逢春节写对联,大户小户全他来写。大排行老三,于是大家又叫他三爷爷。那时满族讲 “ 银粮当差 ”,人不用上班,钱粮交给官家,官家往上一报,人就有官衔。她爷爷也是这样的官,地位只次于地主乡长,于是家里盖的房子也只次于地主乡长,正房三间坐北朝南,高顶盖苇,大梁粗实,椽子刻兽刻花。

屋内北边有一丈二的大炕两张,中间隔一帘好木吊达,可轴卷起来,撂下即分成两家。姥姥的母亲王氏睡在南炕梢,她跟爷爷奶奶睡北炕头,直到四一年她奶奶死。北炕梢是她五奶过继的儿子儿媳住,五奶奶睡在南炕头。炕大,余烟烧不热乎,冬夜就在炕前放上地闷子,塞高粱芥子烧火取暖。橱柜吊在炕上,各家分着用,杂物宝物都有。

两炕横头还有个小炕,置祖宗龛,也搁物件。除三张炕,地上无它物,桌子椅子都没有。地阔且平滑,小孩常在此嬉戏玩耍,过年跪地上给长辈磕头。

屋有门连厨房,厨房有灶坑大锅和碗柜,墙上贴的灶王爷,是她爷爷每年前廿七八到老关坨赶集所买,背个钱褡子,凌晨看着天上三星位置启程,谁也不带,自己去回。除夕贴上新买的画像请灶王爷下界保平安,年廿三得先送灶王爷上天言好事,大人用扒掉皮的树秸给灶王爷扎马,再扎几个耳朵卷卷的小天狗,姥姥学着扎,成品大人见了,说 “ 金香做挺好,这个算一个。” 她二弟也跟着弄,最后啥也没弄成,就喊 “ 不要啦!” 啪啪踩掉跑走了。扎完分糖吃,粘住灶王爷的嘴,然后撕下灶台上烟熏火燎一整年的画像,哗啦一烧,灶王爷就骑马上天了。

屋外是园子,有棵桃树,两棵杏树,几株玫瑰。杏树夏季打杏,一棵好吃一棵难吃,玫瑰开出的花,王氏用糖沤上,给孩子们烙玫瑰饼。还有些不具名花,汁液能染布,王氏将家里被单抓起揪,搁大火烧热的花汁里煮啊煮,就把被单染成带绿的、紫的、红的花。园里还种小麦、旱稻、茄子、豆角、葫芦、西红柿、小白瓜、大白菜等,秋天时,她爷爷叫短工来收,麦子碾成精面,豆子打成油,一家口粮自给自足。

民随王法草随风,那时伪满朝廷仍满人当政,民间也满人为尊,汉民伺候奉承,当短工零工不但不计酬,还以为荣。肖兰坨办白喜事,扎纸人、哭丧户、鼓乐队,都是汉民赶来做,做得周全风光,也不要钱。小孩们都不怕死人,躲在一旁看上祭入殓,姥姥也在其间,爱听鼓乐队吹的唢呐声,呜哩哇啦,一波又一波。

红白喜事,逢年过节,都是儿时的热闹。但热闹归热闹,平日里没事,姥姥就跟她爷爷在炕桌边学习。天绪老太爷很重视教育,从小与她讲:“ 人得有文化,得识字,女孩子也得会识字,会算账。” 教她写毛笔字,拿着她小手持笔,笔杆对准鼻尖,端正抬头,“ 人——撇,捺,呵呵人—— ” 这样教她写。从简单字开始,“ 天地人 ” 之类,到 “ 風飛家 ”,说风飞家能写好,字就练成了。姥姥后来果真练成一手好字,她至今仍是我家字写最漂亮的人,姥爷和她子女们写了几十年板书,字不如她。我的字也不如她。她爷爷还教她打算盘,背九归口诀:“ 三一三余一……六三添作五……八五六余二……”,一二三四五六七八搁九回去,都会打。

春秋她爷爷带她去龙湾打鱼,龙湾里有鸡头米、菱角,还有荷花,鱼藏在荷叶下。冬天河水冻成厚冰,鱼又藏在冰下,老太爷把冰鑿一个洞,伸进笊篱,不一会儿准捞起鱼来。鲫鱼、鲶鱼最多,还有细溜溜长得小白漂子似的川丁儿,和浑身花里胡哨、脑袋上带三个尖的三丁儿。而夏天多雨,龙湾常涨水,一涨水,鱼漂得到处都是,家门口水沟、积水的地方白拣。她爷爷爱打鱼,家里搁三缸水养打回的鱼,一年四时总有得吃。小孩子囫囵,有一回被鱼刺卡到,姥姥自此一生都怕吃鱼。

她爷爷也爱看唱本,经常念,念着念着就唱起来,咿呀调调,姥姥听不懂。她有时在一旁给他装旱烟,把烟草搁进长烟袋锅,按巴按巴,用火柴点着,爷爷就 “ 啧啧 ” 抽起来。她私下偷偷试过那烟,特辣,受不了。

姥姥童年几乎在肖兰坨度过,间中也随父亲去别的坨子住了几年。她父亲肖却非,原名庆昌,庆字辈,却非是他的号。家里排行也是老三,三爷爷的独子,他便有些纵惯他,自小由他性子做事,从不当碍。他也没学坏,不抽大烟,但为人折腾跳荡,不能定性。一时去茨榆坨村公所做会计,带妻孩住到邻近的黄喇坨。

姥姥和她妹妹都在黄喇坨念的小学,四十年代初东北孩童几不知有中国,只知自己是 “ 满洲国 ” 的人,学校教唱满洲国国歌:“ 天地内,有了新满洲;新满洲,便是新天地!…… ” 她与妹妹在校不似其他低年级生被高年级的欺负,因她父亲与女老师交好,女老师待她们甚关照。雨天路泥泞,女老师留她们宿学校:“ 肖四记(四记是会计意)的女儿今天不回去了。” 让她们睡在拼起的课桌上,后来课桌也不用住,住进她宿舍。

不到三年,肖却非做厌茨榆坨的活儿,不干了,家也从黄喇坨搬走。搬家那日人坐大马车,马车过河,河水很深,人和东西在车里悠悠晃晃。接着还在满都户住过,房主是个抽大烟的女人,眼眶雀黑,神头鬼脸的,但待他们不错。之后又回肖兰坨。在肖兰坨,她父亲先是养一阵子鸡,鸡一只没活,全养死了;后来有乡长一职给他,他寻思乡里净是叔伯长辈,难管,只挂了乡长职衔,没有做事。一九四五年东北光复,乡长职衔也便不了了之。他有个好友叫杜春骄,家是资本家兼地主,在沈阳有买卖,那年正唤他去沈帮忙打理生意,他就去了,王氏带着孩子们也跟去沈阳。


2


刚到沈阳时,一家人在南市场的邮政局胡同落脚。南市场那地方是窑子窝,二层半圆式的圈楼,圈楼里一个一个小屋都带红门帘,老人们指着红门帘对小孩讲:“ 可别上那走去啊!那儿都窑姐儿。” 姥姥似懂非懂,有时看那圈楼里有人出来了,老鸨带着小的噼里啪啦跑,不大敢看人。一晃过,她只见得那些女人眉毛描可重,乌黑乌黑的,脸又洗得熟红熟红,与常人不同。

她父亲很快不再与人合伙,自己开了个捻纱厂,在小南门外,就把家搬到小南门里。那宅子原是郑亲王府,解放后王爷财产没收归公,公家又卖给数户人家居住。王府进门一个影背,首院两间配房,主院悉是大青方砖地,地上有正房五间,附耳房,东西厢房各三间,北边还有两间配房。正房卖价高,肖却非买下西厢房一间。王谢虽衰,住客亦非寻常百姓,皆有点道行,小富小贵。耳房受家屋狭,地下室却满当的宝贝,文革时期被抄过五回家,方抄伤了元气,败落不兴。在西厢房,姥姥直住到五六年考学去大连。她爷爷也老在这里,一天她给他剪指甲剃头,说 “ 爷爷,头剃好了。” 老太爷一摸头:“ 好啊金香……忒好了……” 不几天就死了。

小南门内外,家宅离捻纱厂颇近,她父亲却在家呆上没几天。厂里净雇女工,繁花迷眼,有个女工的姐姐张少兰,也常去厂里玩,肖却非很快跟她好上了,在外又有个家。次年国家颁布新婚姻法,实行一夫一妻制,他回来与妻谈判,说 “ 妳要是告我重婚罪我也认了,就进监狱,妳要是养活这几个孩子,我给妳钱,妳就养活孩子。” 王氏思量不告,遣姥姥去她父亲处领钱。光景不长,捻纱厂生意黯淡,她父亲索性甩手不干,携张氏偷偷跑去本溪另起炉灶。姥姥就带上家里给借的路费,独个坐火车到本溪寻父。得好心人指引,一下找到了人,肖经理这回变肖工程师,不晓得何时学会了画图的本事,给人画修桥的工程图,又风生水起。他也顾家,见玉蓉来,他也给钱。如此两三回,同事都知道他有两头家,其中一个李大爷,劝他事情总要解决。李大爷叫姥姥让她母亲亲自来一趟,王氏便去了。夫妻相见,寻争寻闹,最后倒是平睦收尾,肖却非应承按月寄钱养儿女,两人到法院离了婚。儿女听闻父母离婚,可委实难受,哇哇地哭,哭也无济。罢了,其父是时月高薪八十九元,固定邮三十二元回来,其母在街道里做缝纫活儿,每月也有二十四元,够生活,有餐有宿,不图其他。

王氏三十七岁时,娘家人劝她莫再守空房,且给联系到铁溪一户烧锅炉的老夫妇,要她把幼子小品送人,好无拖累。隔日老两口就上门来抱,是姥姥和她妹妹趴在小品身上护住不许,才没抱成。事后姥姥集合妹妹肖音、大弟玉邦和二弟玉信,说 “ 你们几个都过来,我们对妈怎样吧?” 弟妹齐心答 “ 对妈好,我们好好过!” 姥姥又说:“ 谁也不能不听话,都好好念书。” 志气算是立下了。

玉邦玉信争气,相继考上沈阳二中,后来一个去了东北工学院,一个保送到大连舰艇学院。他俩课余也帮家,糊鞋垫、糊口罩、糊纸盒火柴盒,什么零碎都干过。肖音对音乐有天赋有执着,单名音便是她自己改的,原名本叫做玉燕。但她打小体弱,那年代女孩不珍贵,没人重视,一路病病殃殃艰难长大,最后沈阳音乐学院学前体检查出她的心脏问题,没有接收。兄弟姐妹里姥姥是老大,自然更多帮母亲操持家务,却也没耽误学业,是班里的学习委员,数学尤其好。高中念完,她母亲希望她留下上班养家,她想念儿时爷爷教诲,认读书的理儿,老师了解她的彷徨,建议她报全公费的师范学校,学制也短。就这样一九五六年,姥姥考取大连师范学院,读数学系。

姥姥的房子

奉天(沈阳)地图,1942



3


五十年代国家建设所需,专科院校居多,人才培育讲求速成。大连师范学院当时也属专科,虽教程按本科排订,但不改制四年,仍压缩在两年内结课。一九五八年夏,姥姥学成毕业,被分配到喀左县一中任数学老师。地方即便僻陋,不必出省已是万幸,没有怨言。

喀左原无高中,也在那年,一中破天荒拟建高中年部,姥姥作为县里刚引进的少数大学生教员之一,顺理被纳入其中。同部共七人:王赤星、郝国荣、赵正刚、纪凤春、姚立身、李学举、肖玉蓉,就她一位女老师。次年春,年部正式成立,王赤星领大家搬进同间办公室,三两对桌而坐。姥姥与郝国荣是同学,桌子先与他对,矮一大截,拼上不好看,这时纪凤春搬桌进来,她又与他的对,两桌平齐不差一厘。王赤星正巧见了,说 “ 诶你俩这桌子对得挺好!” 于是她就和教俄语的纪凤春坐了对桌。纪也是年青老师,吉林人,沈阳师范学院俄语研究班毕业,与她同年分配。他原是被分到了锦州的,同学中有个锦州人抱怨自己得去喀左,他听见就跟他换了,说 “ 那我替你去吧,你回锦州,反正我一个人。” 时下这两个青年人,日日对桌共事,有着同样的教学愿景,又都从外地大城市来,更有相似的生活追求,他们渐渐走到一起。

同事并不看好,不少人私下劝阻姥姥,说纪老师品质不行。品质不行,指的是他头上有 “ 右派边缘 ” 的帽子,来自读书时打抱不平,觉得一个被打成右派的同学冤屈,就为那人写文章申诉,结果自己也遭牵连。姥姥不以为意,说 “ 他再不好也比犯人强呀,犯人都可以改造过来呢。” 这样回应来劝告的人。

五九年寒假,他俩想着结婚。姥姥把纪的照片邮给她父亲过目,老爷子回信说 “ 这小伙瞅着挺俊,但是长得怎么像个女的?还戴个眼镜。” 纪见了,较真道 “ 说我像女的我就是女的?我不是女的。” 继而找学校开介绍信,姥姥让他去,他迟迟走不动道,终于开口 “ 还是妳去吧,我一说脸红。” 姥姥问他 “ 那有啥,你想不想和我结婚吧?” 他忙不迭地回答 “ 我是最想的。那咱俩都去吧!” 就去了。到马毅民书记那,马一见面已知他们因何事来,毋须言语,直接给开了介绍信,又说婚事学校来张罗。

元旦那日办席,地点设在学校食堂。婚礼新式,简洁喜庆,县里和一中派代表发言,大家集资买一块红布都签上名,吃菜吃酒,新人的新日子就这样启始。结婚照还是后来去沈阳补拍的,五块钱。不过寄回的挂号信里没有相片,却是退回的全款和一纸说明,原来拍照那刻姥爷动了,相片糊掉作废。

他们的婚房是学校杂物间的一角,那时校舍尚未建成,腾出室隅已属不易。缺新被,姥姥把两人旧被都洗得干干净净,重新做了,又叠得整整齐齐,码成两趟;姥爷会剪纸,用红的、绿的纸张剪成各式小花做饰,这贴点儿那贴点儿,还把门口摞高的课桌都糊上彩纸帘。陋室不敌精心,拥有了新气象,吉喜而温馨。他俩在这过渡几月,搬进东小院。

东小院是校舍,开始白住,后来每月收三毛六的租金。也小,横竖四步半,摆上一张双人床就几乎塞满。墙黑,姥爷找出他母亲王玉莲在吉林街道收集的那些节庆彩旗和秧歌飘带,把墙围了一整圈。吉林产木材,寄来的包裹都以木箱封,扔掉可惜,他就想出再利用的法子,找木匠给箱子宽面中间开个方口,其他几面钉严,然后把开口这面的木边糊得花花绿绿的,写上 “ 电视 ” 俩字,立在床沿。这改良的木箱实际用来当衣柜的,两人一人一张纸皮,平日包好干净衣物往里归放,但姥爷新从报纸上见过电视,灵机一动,就做出个 “ 电视 ” ,犹自家也有了那稀奇玩意儿。带模带样,人们来家里做客总要赞叹 “ 纪老师真巧!” 姥爷因此落一个外号叫 “ 巧人儿 ”。

六零年前后全国粮食短缺,喀左也一样。有夜盗虫灾,整片整片的高粱地刚要甩穗儿,就被黑压压的夜盗虫大军扫荡,刷刷刷刷啃剩光杆。县里生产队要求学生参与抗灾防虫,姥姥硬头皮带了一个班去挖沟,挖一人宽一米深的大沟,虫涌来时,掉下去就难再爬上来。有时夜盗虫在土里,一挖把它也挖起了,两只犄角拖着粘腻的绿肚子乱甩。姥姥还带学生挖过鼠洞,“ 跟老鼠要粮食 ”。洞底阔绰,小仓库似的,一堆高粱、一堆黄豆、一堆苞米粒,都不掺,分得清清楚楚。

六零年尾,姥姥姥爷的大女儿冬梅出生,也即是我母亲。她幼时半夜总哭闹不停,吵得东小院住的老师晚晚睡不好。有人给姥姥出主意,说要写个 “ 天惶惶地惶惶,我家有个吵夜郎 ” 的纸条贴大道上就能消停,姥姥不信那套,抱孩子去看了医生,说是缺钙。医院也缺钙片,姥姥只得给沈阳娘家去电报要,她母亲当天买好钙片,一宿搁手针做了两双小童鞋,一双小绿面,黑鞋口;一双小花鞋。其中两只鞋坷里分别塞一个药瓶,加急邮来。冬梅吃上钙片,不几天就好了,夜里再不哭闹。

又两年,秋,他们的二女儿秋芝出生。不久姥爷的母亲要来儿子家住,先行寄到几箱行李,屋里实在没处置放,只好放进隔壁。隔壁住的李建俞和陈连弟,都是单身汉,一听邻居的窄屋又要顾小又要顾老,直接抱铺盖走了,腾出全屋任姥姥家借用,到老太太返吉林才再搬回来。

姥姥的房子

冬梅和秋芝,1966




4


那时姥姥姥爷已想好要离开喀左,调回城市。吉林可以,老太太在街道当主任,既想投靠儿子又惦记上班,他们回吉,她便心愿两全;沈阳也可以,姥姥娘家还在郑亲王府胡同,弟妹也多在沈,彼此好照料。与组织一报告,县里好不容易分得的人才,哪里肯放?领导发话强留,只要不走,提什么条件都满足。人可不能为难组织,他们遂打消走的念头,彻底认喀左做第二故乡。只提了一个条件:换处稍大点的房子,老太太来有地方住。县里立马给安排了发电厂宿舍三间大房,超出教职标准一倍余,半百平方,这下住人搁物,屋里啥都容得落。

双职工家庭,顾得上工作,带不了孩子。我母亲很小就被送去幼儿园,有回她和一个叫隽乔的小孩闹失踪,隽乔也是一中老师家孩子,园里就派人慌忙去一中叫家长。姥姥课正要结束,一听冬梅没影,赶紧出来找;姥爷和隽乔父母都还有课,课得上完。后来在北山前的小坡上找见的,多亏了四月季咋暖还寒,那早姥姥给小冬梅穿一件薄棉袄,蓝地儿里带小红皮球,翠亮生生,特别醒目,姥姥是老远先见着那件蓝棉袄。连跑过去,俩孩子躺在地上呼哧呼哧喘气,小嘴正嘀咕 “ 哎呀忒累了…… ” 原来都想妈妈,约着一起要回家,路口走岔也不知,就越走越远,走到北山去。再往前,山里山楂酸枣,长野果的树丛灌木密密茬茬,听说里面就有狼。姥姥也不敢后怕,抱起俩孩儿领家去。

二姨还在襁褓,姥姥就得带班教课,家里也没人看,她把小芝带回学校,一有课就裹好往办公桌上一放,拜托没课的老师帮忙照看,跑去上课,下课再跑回来管。这样往长不是办法,那时也没有托儿所,姥姥一咬牙拿出半数工资,十六块一月,雇了个保姆专门带小颖。保姆名叫刘雅新,方脸长巴眼,一笑露两小虎牙,才十六岁,也还是个孩子,姥姥只要求她注意安危,别把小芝摔了磕了碰了。小姑娘天天背着小芝,直到小芝满两岁,她有天被刚又从吉林来的老太太气哭,不久就辞了工。

大舅小时真差点丢。虚三岁送幼儿园,连哭闹几天不去,老太太心疼宝贝孙子,不去就在家带。姥姥于是重又雇保姆,这回要二十二元一月,工资可没涨。但保姆加老太太也没看住他,有天不知怎的就不见了,全家都去找,好险天黑前在县汽车站门口找到。那时虽说拐骗事少,男孩毕竟知重,姥姥到现在都心有余悸,提到这事,总说要是当年没找见,整山沟早给娶媳妇了,四十多载还到哪里认。但她也说,大舅两耳一边一个小窟窿眼儿,叫 “ 仓儿 ”,是胎记,人丢了也不怕认不回的。那俩仓儿其实随大舅长大早已长实,姥姥不提,仿佛当母亲的都确信自己始终了然儿女的标记,再浅淡也无妨。

一九六六年六月,高考前自由复习正好还剩一周,学校广播喇叭播送最新通知:“ 全校师生注意,高考,今年高考停止,今年高考停止。” 此后十年,学生不作业,老师不备课,“ 停课闹革命 ”,“ 复课闹革命 ”,课堂诵读红宝书语录,老师念一句,学生念一句。学生要批斗老师,斗争校长马毅民七天七夜不休息,幼儿园礼拜六日放假,姥姥只得带上冬梅小颖一起参会。礼堂里,马在前面低着头猫着腰,老师们得在后边听着,隔会儿喊句口号: “ 打倒马毅民!” “马毅民投降!……就叫他灭亡!” 伙房做好饭菜端来,也不能吃,眼看冒着的热气散尽,浮层油花凝成了乳白色颗粒。小芝扯姥姥衣襟:“ 妈咋还不吃啊,这肉都冻啦!” 吓得姥姥赶紧说 “ 快别说了,再说该说咱们了!” 想了想,又要安抚孩子:“ 一会儿就吃饭,一会儿就吃。”


学生斗完,战斗队还得斗,有天直到特别晚结束,姥爷抱着小芝,姥姥领着冬梅往家走。回发电厂宿舍得过一片高粱地,羊肠小道,乌漆麻黑,突然前边传来王赤星的喊声:“ 肖老师!肖老师靠边走!靠那个边上走,不要走中间。” 姥姥下意识拉冬梅躲边,正心里发怵,只觉身旁嗖一阵风,好像过去了什么。是狼,一只野狼就从小冬梅身侧掠过,要不是避开及时,小孩挡了狼道,多半被叼走。隔夜仍得走这小道回家,绕大路远上三四倍,夜深人倦,都耗不起。且那年头使人惶惧之事也不止这一桩,人见多了,就习惯了。

抄小道回家这事,后来被写进 “ 揭发 ” 姥姥的大字报:“ 走路不走大路,净踩庄稼,没有劳动人民的感情,把庄稼都踩了妳吃什么啊!” 姥姥的其他 “ 恶行 ” 还包括:“ 穿呢子裤子裤线太直 ”、“ 穿高跟鞋还烫发,资产阶级作风 ” 以及 “ 对学生太好,充斥母爱,不讲阶级斗争 ”,姥爷的则是 “ 教外语,一有机会就会逃到国外去 ”。他们两个没得罪过人,待学生也温和,风雨年代都没挨着斗,只被贴些大字报,日日这几条内容按席上一粘,席子被粘满了,就往地上搁。姥姥每天瞅着,自己都会背。

也被抄过家,抄出给孩子们祛痱子的爽身粉,不认得,一闻还挺香,就咬定老师 “ 擦胭抹粉 ”,没收了;又翻笔记本,看见有 “ 罗隆基 ” 三字,明明只是学校教育会的记录,非怀疑老师认识北京大右派,本子也 “ 带回去仔细研究 ”。翻箱倒柜,连灶坑也要捅,看藏没藏着什么见不得人的东西。一回两回,姥姥有些担惊,想着姥爷过去在沈阳看戏留下一卷子戏票,画的可都是 “ 才子佳人 ”,被抄出来肯定要游街的,就一把火先烧个干净。烧前也没打开看,结果结婚证卷在里面,一起烧掉了。

老师减员下放,大城市来的尤在此列,然学校外语组得有姥爷撑着,他就幸免,姥姥也跟着不用去乡下。学生没有这种幸运,六八年,六六到六八届三届学生一块毕业,毕业都要下乡。那些青年大多从农村来,凭着念书本想到高阔天地里有所作为,不成想又被打回去。毕业那日,几辆敞篷大卡车来拉人,学生哭号着不愿走。姥姥站校门口送,见着伤心,没憋住泪。有学生呜咽着问她,“ 老师,我们为何得回老家,我想在大城子……” 她答 “ 政策在那你哭也没法。” 又有什么法子呢,浩劫当时,也都道是寻常。

姥姥的房子

姥姥姥爷及四子女,1974




5


一九六一年,发电厂失火,改成染织厂,染织厂三落三起,六七年恢复生产,需用到原发电厂宿舍。姥姥一家从其宿舍搬离,学校重新分房,供县医院西边的家属院七栋房或一中前家属院两处备选。姥姥选定后者,虽比七栋楼房子小些,但由教室改建而成,三间屋规整敞亮,最好处是离学校近,校里打钟在家都能听得清楚,上下班方便。这里房子,一家人一住二十年。

老太太不几年前已搬来喀左同住,那时还只有孙女冬梅秋芝,老太太想抱孙子,天天念秧。六八年大舅出生,取名立中,后来他自己改成单字涛。随后六九年有了小姨铁英。如此上有一老,下有四小,姥姥当时工资涨到五十一元,姥爷五十九元,都属高薪,但要支撑一家七口还是艰辛,且老太太隔年去一回烟台女儿家,往返车票钱、期间零花钱都要预备,走一趟就是两百块。

七五、七六年,海城唐山相继地震,人人危惧不敢回家,都在外空旷平地上盖防震棚。姥姥家和隔壁孙继荣家合盖,让学校木匠给木头钉铆,搭好人字架,组成四梁八柱,然后挂起布帘做门,油毡纸做屋顶,屋里搪上板子做床。不高,人进去刚好,夜晚姥姥家靠南头睡,老孙家靠北头。蚊多,姥姥到街里买来布料,用缝纫机轧了个蚊帐吊起来,笼住七口人。

后来又盖间好些的防震棚,八九平米,有门有窗,墙抹上泥,屋顶抹灰。灰是姥姥姥爷自己抹的,白灰掺点洋灰和匀,用小桶吊到屋顶,拿抹子一下一下蹭。姥爷干这种活儿手笨,抹成呛起的鱼鳞似的,不平整,就换姥姥来。但姥爷擅长装饰,他用先前帮新华书店扎纸花得来的许多装书纸壳钉在棚上,棚就有了色彩,不单调;又撕下《红旗》杂志糊墙,墙也生动起来。孩子们爱在棚里玩,白天也不出去,两个小的七八岁,正是好学年纪,我二姨不知从哪整来个小棍当教鞭,指着墙上的杂志页,天天做小老师教他们认字背文。头天教,第二天还要考试:“ 你就给我背这个文章,你背,小立中!” 他就背。然后又叫小英子背,小英子背得又快又准。防震棚其实不防震,就是矮,万一塌了也砸不死人,住上一段时间,地震的恐慌散去,且入冬天候始冷,人就搬回屋里。

一中前家属院这房子,姥姥没少改造。那时改造都先自己拆,拆完找学校房产科来建,镶封搭砌,材料人工都不花钱。南北屋之间的壁子打掉,墙靠去北小炕,通整出一间大屋,居中开个大窗,又亮堂又对流。这是大改,还有打架子、搭抗、垒烟筒这些小改,姥姥给日子添增许多新花样,房产科都快被她踩平。

七七年学校落实政策,说纪老师肖老师家小,把隔壁迁走了,房子也归他们。姥爷一听,嫌大,自愧多占了公家便宜,就把新分的房让一半给同组老师王致富。王找来房产科砌墙,砌完姥姥一量,自己这边还短十几公分,西大东小,这叫棺材房子,姥姥就不愿意,怨姥爷惹出的祸,可木已成舟,也便不了了之。

姥爷是完全做学问的人,心无旁骛,世情寡通。孩子都大些,姥姥与他分工,他尽管忙工作,家里老人孩子由姥姥多照顾些。对于孩子,她有大愿望,是让他们都考上大学,到外面寻找宽阔出路。为人母亲能做的她很清楚:让孩子吃好饭,睡好觉。她便每早四点多钟起来做饭,做好的放圆桌上,都用罩子罩起,干净些,到点招唤他们起来吃饭,吃饱才上学;晚上则经营大家都睡了才睡,冬夜烧煤,她要杜绝一丁点煤气中毒的隐患,总看着、看着,等炉子炭火落净再睡觉。

八O年,二姨考取北京航空学院火箭发动机专业,成为家里这代人中第一个大学生。暑假里,姥姥给她准备行李,做了两条被子,一薄一厚,又两床褥子,也一薄一厚,这些叫做两铺两盖。还给织的毛衣,翠青色,前襟带杠纹,另买几件新衣,一个箱子。穿好拎好站在人前,瞧见的老师都说 “ 看人肖老师,给孩子打扮得利利索索的。”

八六年,大舅考取复旦大学数学与计算机专业,成绩全县第一,复旦送来喜报。放榜那日姥姥刚从菜市场出来,走在路上,同事学生见了都忙给她报喜,她手上提着好些菜,就没去看榜,回家告诉纪涛他考上了,纪涛噌噌噌跑去学校,光着脚丫,没顾上穿鞋。下午三四点,正式录取通知也到了,他又腾地一下跑出家门,去招生办拿。姥姥又做两铺两盖,还有五条裤衩、四条长裤,长裤都带小喇叭,那时候兴。家里缝纫机做薄活儿好,厚活儿差劲,最后有条呢子裤做不动了,就上后边赵小子家,让他父亲帮忙做成。还做了一个褥垫,后来在复旦,大舅班里捡到一只小狗,小狗没衣服穿,他就把那褥垫拽巴拽巴,给小狗裹上当衣服了。

八七年,小姨高考剩一周时肾结石发病,住院打了一周吊针,考后郁郁不乐,到了放榜日子,通知书也迟迟不见来。姥姥以为落榜,琢磨联络复读。那时姥姥姥爷都已调离一中,郝国荣还在一中当主任,她回去找他,他说 “ 没问题,放我这。” 没过三五天,武汉财经学院统计系的录取通知竟来了,原是招生办领通知书那人顺道在朝阳串了几日亲戚,误了送期。这回两铺两盖,用的都是当时流行的条绒面料,喀左一有卖,姥姥就买来。

四个子女,只有我母亲没有考走,姥姥算是如愿大半。我母亲十四岁时遭过一场车祸,县里医疗勉强只够救命,救回的人嘴歪脸偏,姥姥不忍女儿俊俏模样从此被毁,咬咬牙扔下家,独自带她去北京协和医院神经科复健。住院费用很高,只好改成门诊,先寄住到姥姥大弟玉邦家,后又托她老舅给开了省介绍信才住上旅馆。旅馆一个单间,条件一般,好在就在前门,不远就是协和。每天姥姥带女儿到医院,医生往孩子小脸上扎针,把药打进去以后再扎上电针,通电震动,刺激面部神经恢复。如此有大半年,我母亲撑下来,她的母亲也撑下来。

伤休后冬梅跟回原班,照常升年级,照常参加高考。她最后成绩只差了七八分,喀左是蒙古族自治县,县里蒙民高考加四十分,当时许多非蒙民学生为有加分资格,纷纷把民族改成蒙族,姥姥姥爷没想着给自己儿女钻这空子,差七八分便是差七八分,落了榜。也没有让她复读。姥姥后来总说,当时两口子都在教育系统,却没有让女儿借到一点光。

留在身边的大女儿,到了二十二三,他们开始挂心她的婚事。夜里睡不着觉,两人躺在炕上,把冬梅班上的男同学、自己教的与她年纪相仿的男学生,名字拎出来一个个地排,直排到杨伟中时说:“ 还行,这小伙儿还算行。” 别的不是长相歪瓜裂枣,就是家里农业户,家况知之甚少,就一个杨伟中,人挺漂亮,家里一样都是双职工。那时候我母亲与杨,也即是我父亲,其实已经恋爱,只是还没最终确定关系。他当时是海员,姥姥有些犹豫,问姥爷 “ 海和尚不常在家。” 姥爷说不是问题,“ 好男儿志在四方。” 之后确定了关系,老太太还差点又给搅黄,说 “ 杨伟中有福,短胳膊短腿儿,可是不说话啊!几个扁担压不出一个屁来,我那么好的孙女给他。” 说他老不吱声。姥姥私下叫冬梅自己拿主意。但之后老太太去烟台,我父亲把她送去的,她回来后全改了口,说 “ 这杨伟中好得没有那么好的了!” 谁说他不好都不行,婚事也顺着定下。

老太太也埋怨过二孙女婿不好。八八年二姨带二姨夫回喀左,她见了,说他 “ 挺高大个子,大长胳膊大长腿,没福!” 要照全家福,她腿脚不灵便,二姨夫抱她出屋,她忘记先前的数落话,换作说 “ 他还真挺会来事儿。”

老太太一直是家里权威,北方话讲 “ 有牙招 ”,说话有分量,言一别人不敢言二。她有许多老式规矩道理,言传身教给了孙辈,我母亲四姐弟至今在一起念嗑,还会叨记他们奶奶的那些老话。老太太脾性也刁,那些年没少作闹。她生日十月廿五,姥姥前晚给她包好饺子,当天一早煮一碗放桌前,中午下课回家,饺子还在桌上,问她,她说 “ 妳就给我煮这么点饺子,妳是叫我吃吗?这是不让我吃啊!我怎么能咽下去呢?” 瘫之前几天,要吃馄饨,大家一起包馄饨。她手已不机灵,捏不住馄饨皮了,姥爷说她,她嗙当把盖帘儿往地上一㨄,一盖帘儿的馄饨摔七八烂。姥爷蹲地上捡,边捡边掉眼泪。冠心病发作伴抽搐,姥姥给她含药,手指咬出血印。但老太太始终是个明白人,临死也不糊涂,叫姥姥过去,交代事情: “ 我那个,北边有一个小包,那包里呀,有一件衣服,那衣服兜儿里有二十块钱,妳拿过来。” 姥姥问干啥,她说 “ 妳拿出来——到时候我不行了,妳(还没找到的话)就拿不着了……”

老太太八九年去世,我不到一岁,不记事。听说她走前几日还照看我,我坐她床前,拉撒她全不知,姥姥忙完来抱,赶紧收拾。她还要说 “ 哎呀这孩子,拉撒怎么一点动静都没有。” 人都老到那个程度。

那年已分得楼房,准备搬家上楼,老太太没赶上。挑骨灰盒时,姥姥选了最好最贵那件,四百八十元钱,刻绣的纹路隽永。她说,“ 老太太没上楼,也给她住好房子。” 过三年,我父亲在后山挖好墓坑,亡人骨灰入土为安。林间向阳,傍山依水,她在那里长眠。

而一中前家属院,一家人住了二十年的房子,有些老物文革时烧了,有些随着岁月一道流逝了,还有些搬家时遗漏了带走。墙上挂的一杆铜秤,六一年从吉林带回,是姥爷的爷爷生前用件,后来,也就永远留在了那面墙上。

姥姥的房子

老太太王玉莲在一中前家属院房前,六十年代末


6


姥爷五八年来喀左县一中任俄语老师,后中苏关系交恶,改教语文。八四年喀左县蒙古族高中建校,他被调任蒙中,做了十年教务主任,担任副校长至退休。姥爷教学很有一套方法,那些年喀左尚是穷乡僻壤,高中教育却未落后,班里校里年年升学率高,出过不少清华北大生。姥爷还是学校的笔杆子,县里第一篇学术论文由他研究且执笔,专人送审锦州,评上优秀论文。校里多年文章材料也由他撰写整理。但他从不留底稿,也不署个人名,以致后来国家评特级教师,学校连给他报了两次,皆只因论文一项不够数,没有评上。不过八十年代末落实四级教政策,他无疑够格,搬进蒙中所建的八户教职家属小楼。四层,一层两户,姥姥家在二楼西侧。

三室一厅,厅小。两个南屋一个北屋,我父亲那时常常出海,一出海,母亲就带我住来姥姥家,住在小南屋。

我七个月上托儿所,托儿所在蒙中院内,姥爷送我接我。他单手抱着我,另一只手还要提着打好水的暖壶,我淘气,抽他衬衫胸前口袋里的钢笔玩儿,嗖一下抽出来,啪扔在地上,姥爷就要放下水壶,蹲下去捡。捡完又放原处,我就又抽,他又要捡。如此一路很短,却走上很长时间,沿途其他老师见了,都不能忍俊。

楼下是蒙中大操场,我爱在那放风筝,我父亲买的,教会我放。一只黑色老鹰风筝,吃风很凶,飞得很高,我总要用尽全力地拽住,仍被它带着跑,好不容易把线收回来,双手勒出红印,生疼。第日还要去放。

也爱在屋里玩,把布娃娃摆一排,站在沙发上拿教鞭敲墙,给它们上课。课余跑到小厅窗口,望楼下操场上的高中生哥哥姐姐踢球跑步,心想他们双腿怎么能那么长呢,跑得那样快。

姥姥家离我小学也近,从墙外绕过蒙中校园,就是二小。我可以自己走去上学,中午自己回来吃饭。有一次,小学数月发不出工资来,老师罢了课,全班号啕大哭,好似天都塌了。没老师,午后提前散学,我走回姥姥家,站在阳台上发呆,心里堆起心事。彼时天正下完一场冰雹,雹后有夕阳,夕阳又西去,余晖洒落整片操场,动人的金黄。我看着看着,竟觉得安宁,继而怡悦,仿佛一下子,世间恒是好事。

阳台不久就封起来。刚兴有人家封阳台,姥姥也上街找工匠,割了几块玻璃及钢筋栏框,焊成透明阳光房。她从是爱革新,即便不做这种大的改造,逢佳节或有客人来,她都要换换桌柜位置,移移沙发朝向,使屋里有新意。县里有卖马赛克了,她买回来,唤我父亲镶到阳台的水泥地上去,绿白绿白的小方块,一格格地,干净且利整。九二年个人家可以装电话,她也早早备好钱款,接进电话,从此与外地子女亲戚联络方便多了。

为老人送了终,子女也送去远方有自己生活,姥姥且已退休,本该颐享悠闲的,却也没有。她帮我母亲带我,从我只一臂长,呜哇啼哭,到满屋乱跑,咿呀学语,又到背包上学,读书识字。姥姥给我做过不少衣服,从小启蒙我认钟表秤杆,背《唐诗三百首》,随我母亲带我上大船看望父亲,抱我到甲板看海,又怕我掉进海里去。大舅的大女儿在沈阳出生,她也去带过一阵。

九七年夏,我父母决意南迁江门工作,并在二姨和小姨帮助下,半年即办好一切手续。姥姥姥爷亦随我们一道南迁养老。

命运有时很吊诡,姥姥姥爷年轻的时候,在那个年代,稀里糊涂从大城市分配到小县城,许多年间有许多次机会想调走、准备走——调吉林、调沈阳、甚至朝阳调令都派到喀左,也被县里组织部密下了,悄无声息,八十年代要调烟台投奔姥爷大姐,因怕孩子换地方读书跟不上,又没走成。可都过完了大半辈子,眼瞅把喀左当根落定了,反倒一退休就真要远走,突然好似浮萍漂,从北到南,从他们奉献过所有青春又养育了所有家人的县城,到只打过照面的城市,一往至今,再没回去。

姥爷自九五年退休一直返聘,至南迁事已定才真退下来。退下来又要马上走,他不愿再与熟人多见,纪家有句老话:“ 房顶开门,灶坑打井 ”,他就是这样的人,一世不喜人情交往。于是姥姥姥爷带我匆匆离开喀左。蒙中派车来送,我记得那个晚上,家属小楼下乌泱泱的人,都是他们往时同事朋友,握手挥手,说着告别话。话我都听不清楚,夜黑得吞掉了声音,然后车里只有我和姥姥姥爷,我们仨,司机开车走,车驶过蒙中,驶过我的小学,驶过我从不认识的道路。那仿佛是我第一次知道离别。离别,是来不及也不知道和什么告别,也不知道未来在哪里,但是走是确定的,只有离开是确定的。

只需一个晚上,姥姥姥爷永远离开了喀左,离开他们奋斗半生、从少到老的第二故乡。我也永远离开了喀左,离开我出生的地方,以及那从属于喀左的、本该是却再也不是我未来人生的可能性。

不久,我父母卖掉房子,托运好家俬行李,也来到江门。那个姥姥姥爷立业安家、四个子女及外孙女我出生成长的喀左,从此纪家肖家只有老太太还在那儿守着。老太太没有随家人从平房搬上楼,也没有随家人南迁,但她是我们家的老祖宗,家人心里能追溯到的永远的根。

一个大集装箱,能带的东西几乎都带了,不能带的当然还很多,要不怎么说搬家损财。而比起能说得清的遗漏之物,我总是想,那些我们都说不清的、每人各自遗漏了的什么,才更遗憾。

姥姥的房子

姥姥姥爷、爸爸妈妈和我在蒙中家属小楼,1991


7


到江门,房子买在丰乐花园怡苑。九十年代末,那里还是新区新楼,买同层两套打通,四房两厅,姥姥家比以前任何一处房子都大。装潢也是那时代时髦的设计,镂空雕花木制拱门隔断餐厅客厅,长条大桌,真皮沙发,屋顶、电视柜、厨具、衣橱,做了许多的木活儿。

一住又是十几年。十几年间,姥姥姥爷去了三回日本,帮大舅小姨带孩子,更多是去看望儿女,以及休闲旅行。姥爷也住了四回医院,取结石、上支架、抗肺内感染。老年生活便是如此,有安逸有病痛。

十几年间,我从小学到初中,到高中,到大学都毕了业。初二骑车上学,从姥姥家到学校这一路,丢过四五辆单车。初三那年人人追《流星花园》,我借同学的影碟看完,好喜欢花泽类,把小书房贴了一整墙的仔仔,用从各种杂志报章上剪下来的照片,一寸到海报那么大的都有。那满墙的花泽类,直到房子卖掉都还在,卷边泛黄,灰浸在纸里,拂也拂不去。高一有个周末,只有我在家,请好友来做饭聚会,饭后他们租来鬼片,看完都走了,我越回想越怕,默默躲床角直到父母回来。高三毕业那个暑假,有晚昙花终于开放,我坐在小板凳上陪伴花开,觉得世间夜晚真好。

十几年间,丰乐路成了大马路,人车川流,怡情苑的房子却都变老变旧,邻居也换了几茬。楼下的肠粉铺,好吃的猪肝瘦肉肠从一块五涨到三块一碟,又涨到四块五,后来有一年,我再从大学回家,就不见了。

只有姥爷养的花常在常开,十几年如一日。一角的簕杜鹃,四季都绽放,冬春两季尤甚,姹紫簇拥,枝条伸展出防盗网漫向天际,四面八方看得见,像一团升腾的蘑菇云。昙花从一片茎叶长成一株灌木,首三年无花,第四年初开两朵,错落四层,第五年同,第六年始孕育多花,亦一年内多次含苞,最盛时有十一朵次第盛放又闭合,一派皓洁且繁荣。最多是长春花,一株十好几朵,粉英英的小平伞,又像是还没长大的紫荆,星星点点整个窗台。花期很长,极易生养,有时姥爷把风吹掉的小花放进小碟,用水生着,仍经久不谢,姥爷便把它们放在屋里木格上,或柜边,或桌角,随处有生机。


8


人难未雨绸缪,如我近时骨折方知腿脚不便走楼梯多艰,十几年前,谁也不曾想到随着年纪增长,五层楼梯对于老人有多困难。姥姥姥爷不爱麻烦子女,也习惯了安于现状,故此就这般五楼走上走下,走到将近八十岁。还是子女孝顺,自作主张,一三年合力给他们换了房,换到对面小区的电梯房里,还是熟悉的区巷街坊,生活却便利多了。

户主本来要写姥姥姥爷名,签合同那日,姥爷说自己腿脚折腾不起,责成姥姥全权代表了。姥姥随中介四楼一楼跑了几个来回,签好所有的字。签字时中介说,“ 阿姨,妳字写得真好,就好像工艺品。”

新家靠西边,几个房间都有西晒,买房时还曾顾虑,一度犹豫,住进来却发现这样正好。不单西边在外,视野开阔,而且阳光照进屋里,夏日白昼长似永恒,冬日又暖。傍晚姥姥在厨房摘菜煮饭,夕阳穿过窗纸打在案台上,蔬果米肉都熠熠生辉,她的人也在斜晖里。她还喜欢坐客房飘窗上给亲戚老友打电话,往沈阳,往北京,也往喀左,蕾丝窗帘让日光温柔,映在她的脸上亦是温柔。一切处境,光明最好。

姥爷自退休后,常与电视相伴。他听力不好,人与人说话没有字幕,听不真切,但电视有,他便能理解电视里的人言,自己也似是个常人。炽爱戏曲,咿咿呀呀的调,听了看了一辈子,百次不厌,万次也不厌。阳台的花仍是他照看,每日专在日光最盛时淋水,说花彼时最渴,其实违背养花道理,但是阳台的花竟都鲜活,枝叶也茂。给花淋完水,姥爷都会扶栏眺望一阵,看路上车水马龙,人来人往。入夜他也到阳台来看,看远处逸豪酒店的夜景灯亮起,金光灿灿,整个城市都跟着繁华。他不太有心思读书了,但最近翻出一本《梅兰芳述舞台生活四十年》,又日日伴着中央台戏曲频道,痴痴地啃。老书,不知摩挲多少次。

平日姥姥打理屋子,她有许多时间琢磨家里物件怎么安放好看,细致到一个茶盒、一块靠枕,都归置得周妥整隽。最喜欢蒙帘,电话、药箱、书架、衣柜、木桌椅、缝纫机、报纸堆,甚至未来得及卖破烂的空纸匣子,她都要给它们蒙上布帘。样式不一,有纯青的、纯白的、绣花的、镂空的,尺寸也不一,皆按所蒙之物选择,也按它们本来的形状覆出棱角,以别针定型。东西有帘,自有一份独到的珍重,又使厅堂显敞中平添一分含蓄。蒙帘素是姥姥家的规矩,以至有时我觉得虽换过好几处房子,这里跟怡清苑,跟蒙中的家属小楼,也无甚分别。姥姥家的房子,都有姥姥家风格。

这么多年过去了,岁月留下的东西是真的留住了。饭厅的水曲柳木桌,一九八五年学校发木材,姥姥找学生王成义所做。睡房窗台上的北极星机械座钟,国营烟台钟表厂制,一九七二年姥爷大姐的女儿史丽娜所买。客房长桌下的樟木皮箱,二尺四寸长,一尺八寸宽,一尺二寸高,一九二八年产,老太太王玉莲十七岁出嫁时的陪嫁。她且有一把铁梨木老尺,一分一刻度,背面有她的名字 “ 莲 ”,如今在姥姥家客厅桌上,姥姥写字记账,不时用到它。还有两铁盒老照片,整个二十世纪的相纸,定影一百年间的风景人事。比这些更古老的,是姥姥姥爷的回忆,那里有数不清的陈事老物,故人旧地。

姥姥的房子

姥姥姥爷在厅里读报,2016

随便看看
本类推荐
本类排行
热门标签

劳动者 北京征地拆迁律师事务所前十名 交通事故 用人单位 劳动合同 债务人 协议 土地 自诉 房屋 补偿费 案件 债务 打官司 离婚协议书 债权人 公司 找律师可靠吗 北京十大刑事律师事务所排名搜狐 刑事案件 合同 甲方 律师办理建设工程法律业务操作指引二 最低工资标准 交通 北京十大房产纠纷律师事务所排名 北京房产纠纷最好的律师事务所 车祸 补助费 工资 律师自己打官司是不是不用找律师 债权 鉴定 伤残 程序 条件 北京房产纠纷律师事务所排名前十名 拆迁人 期限 兵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