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马巷找民事纠纷的律师,在马巷找民事纠纷的律师有哪些

时间:2023-01-25 06:37:51来源:法律常识

为了照顾儿女或孙辈,许多老人“漂”到了厦门。数据显示,厦门非户籍常住老年人口有十多万人,近年来还不断增加。而如果算上随迁(入户口)老人,“老年漂”的群体更加庞大。

来到一座陌生的城市,相比故乡,语言不同,习惯迥异,没有朋友,难免孤独郁闷,如何尽快地融入社区,找到新的生命支点呢?老人们在努力。而作为一个开放包容的城市,厦门的各个社区,也提供了许多的平台。

今天,借由以下的故事,希望给更多“漂”来的老友们以启发。

翔安区祥美社区

包容他人不同生活习惯

借邻里书屋熟悉更多人

记者 颜梅丽

老胡去年在龙岩退休,得知儿媳的预产期在今年正月,老胡和老伴决定来厦门,帮儿子料理家务。

“我现在还记得很清楚,我和老伴是农历十二月二十八(即今年1月25日)来到厦门。”老胡性格开朗豁达,住进翔安祥美社区后,对于新的生活环境,他抱着乐观态度,相信很快就能适应。

包容感 从称谓开始尊重他人,与邻里融洽相处

到了厦门,他发现不仅同一栋楼邻居很少交流,生活习惯还存在一定差别。有一次抱孙子等电梯,一位年纪相仿的女士站在一旁。出于礼貌,他对着孙子说:“要叫阿婆哦。”那位女士立即纠正:要叫“奶奶”。

“当下我立即改口。我觉得这就是一种包容。”老胡说,类似的事还有很多,每当这个时候,他都选择尊重他人,“这样才能与邻里更融洽地相处”。

归属感 把组织关系转到社区,主动参与社区事务

为了更好地融入社区,老胡把自己的组织关系转到祥美社区,“这样更有归属感”。

他希望发挥余热,为社区做点贡献。社区“邻里书屋”成立后,他主动报名成为志愿者,协助管理书屋的日常运营。老胡说:“邻里书屋其实是一个平台,借这个平台,我能够认识更多居民,有助于自己更好地融入社区。”

“在一个新地方生活,要从心里把它当成家乡,这样才会真心爱上这个地方。”老胡说,每次看到社区有硬件设施损坏了,或设置不合理的,他都会积极地跟社区工作人员或物业沟通,建议改进。“我希望社区每次有活动的时候多叫叫我,当你有贡献的时候,归属感就会油然而生。”老胡说。

社区经验

每栋楼建微信群

让老人交流发声

据祥美社区工作人员介绍,社区里像胡先生这样的老人很多。为了让他们能更好地融入,他们在每栋楼成立一个微信群。“我们让老人家参与群里的讨论。有一个交流和发声的平台,会让他们从心里觉得,我也是小区一员”。

社区还设置多个文体休闲场所,组建广场舞、太极拳、交谊舞等文体队伍,并邀请专业人士来授课,让老人在照顾孙子之余,也能享受老年生活的快乐,结交更多的朋友。

思明区假日花园小区

为了女儿们留下

过着过着适应了

记者 李小庆

最近,老魏的老伴常常从老家来电“诱惑”她:要不要回来?菜也香饭也糯哦!

年初,老伴刚从“漂”了十多年的厦门回了四川,重新装修了房子。老伴说,还是老家舒服,吃得惯住得惯,还有三朋四友可以走走,不像厦门,来了那么多年,都还没习惯。

2001年,老两口还在做生意,被大女儿的连环电话呼到了厦门:大女儿刚生了小孩,他们成了第一求助目标。

下马威 饮食语言都不适应,缩在家里看电视

新年过完才几天,他们就急冲冲来到了厦门。第一餐就给了他们个“下马威”:女儿女婿为表示对父母的欢迎,特意到酒店款待一桌,席上主动为老两口夹菜,他们一看,像虾又不像虾,壳硬,还没什么肉!老两口不懂如何下嘴,偷偷扔了!老魏说,呆久了才知道,那是龙虾。

无辣不欢的老两口,首先迎接的就是口味上的挑战。女儿在厦门呆久了,口味变得清淡,而女婿是闽南人,几乎不吃辣。

语言不通是第二个挑战。老魏说,两人都不会说普通话,一口“川普”还是硬憋出来的,走进小区,大多时候也无法跟别的老人交流,于是,一个负责买菜,一个负责带小孩,有了空闲,两人常常缩在家里看电视。

不排斥 人都能顺应生活,过着过着口味变了

这么帮着帮着,来的时候容易,走就不那么容易了。老魏说,等到小女儿的小孩大一点,好几次要拖着箱子回去,无奈都被女儿拖住:我们要上班,小孩实在没人看,找保姆不放心,要不再帮我们一下?

到了今年,老伴回去铁定不想来了,老魏却适应了。她说,虽然还是听不懂闽南话,但普通话没问题。呆久了,辣味也吃不了了。老魏说,刚来时诸多不习惯,但过着过着,一切又都习以为常了,比如煎螃蟹、蒸海鱼、做龙虾。以前没做过的事,现在也很顺手。虽然炒青菜时还习惯性往里面加几颗花椒和辣椒,但仅仅是调味。人有很大的顺应生活的能力,只要不是主动排斥,都能生活得很好。

老魏说,子女都在这,有妈妈在,有向心力。现在,老魏的一天是这样安排的:一大早,就吆喝着小区里几个来自五湖四海的老太婆们,去散步,沿着城市道路走一个来小时,满头大汗地回来,偶尔顺手还带两棵小菜,晚上再邀着一起跳跳广场舞,生活过得有滋有味。

翔安区锦绣祥安小区

小卖部门口变成

“老人活动中心”

记者 戴舒静

有的老人背井离乡,会出现水土不服、倍感孤独的情况,但从黑龙江来到翔安区马巷镇锦绣祥安小区的岳喜凤却相反,他经营的小卖部门口被他改造成“老年活动中心”,成为老人们都喜欢来的地方。

老岳和老伴是为了照顾小外孙来到这里的。女婿在小区开了一家小卖部,所以,平时他主要帮忙照料店铺,而他老伴则帮忙照顾刚出生不久的小外孙。

爱唠嗑 多聊几回就熟了,走南闯北都适应

记者近日来到这个小卖部时,只见老岳摇着扇子,站在门前,看着两名老人在象棋盘上“厮杀”。看到一方处于下风时,他忍不住出声指导。有人来买东西时,他就转身回小卖部。

看棋的老人不少,每个人都兴致勃勃。“我们来自五湖四海,能碰到一起是一种缘分。”老岳和这些老人都很熟,“他是四川的,他是云南的……”哪个老人来自哪里,谁的棋艺好,哪家的子女特别孝顺,他可以娓娓道来。

“我们东北人就是喜欢唠嗑,唠几回,大家就熟了。”老岳说。今年63岁的他,祖籍山东,因参军到了黑龙江并定居。后来到过辽宁、河北工作,最终因为女儿女婿来厦,2011年到了翔安。闲不住的他,跑去当了3年保安,到了退休年纪,才回到小卖部帮忙看店。

老岳笑着说,他这种性格和履历,走到哪里都很容易适应当地生活,并与当地人成为好朋友。

随乡俗 正餐时煮个汤喝,摆棋桌引人来聚

在饮食方面,他们在保持喜欢吃家乡菜的同时,也信奉“入乡随俗”,跟当地人一样,正餐时煮个汤喝。“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来到一个新地方,我们老人家一定要积极去融入。”老岳说,在几个当地朋友的指导下,他现在还学会了一些闽南话。

在这个小区住了几年后,岳大爷发现小区里针对老人的娱乐场所比较少,女同志晚上还可以找个空地跳跳广场舞,但他们这些大老爷们就没地方去,喜欢下象棋的他就想,何不自己钉几张木桌,再用笔画个棋盘放在小卖部前,让喜欢下棋的人过来下?

他的想法很快得到落实,女婿也希望他老有所乐,就搭手帮他钉了好几张木凳。3张象棋木桌摆出来以后,这里从早到晚成了大老爷们最喜欢来的地方,特别是周末,3张棋桌都坐了人,看棋的人更多。所以大家笑称,这个小卖部门口是小区的“老人活动中心”。

湖里区金安社区

来厦门换过四个居住地

到哪都和邻居亲如一家

记者 林晴

“主动热心。你付出善意,周围的人也会受到感染。”谈起自己迅速融入社区的秘诀,家住金安社区的吴秀丹总结说。

吴秀丹是东山人,2008年为了照顾小外孙,来到厦门。从那时起,他们一共换过4个居住地,但是,无论住在哪,吴秀丹都能跟马上跟邻居打成一片,亲如一家。

很主动 热情招呼出手相帮,邻居亲如一家

“很多人在一栋楼里住了好多年还不认识,但我们从选房就开始熟了。”金安社区是吴秀丹在厦门住的第四个家。她说,选房看房装修房子时,她就主动找人认识。

住进新楼房之后,遇到同一栋楼的住户,吴秀丹总是热情地打招呼。一块乘电梯时,她也会跟邻居拉拉家常。看到邻居提了重物,就搭把手。

远亲不如近邻,秀丹和同一层楼的3户邻居更是亲如一家。邻居有需要,她能做的,一定尽力帮忙。邻居小两口有事外出,不方便带孩子,秀丹主动帮忙,“你们放心去吧,孩子我看”。老姐妹手骨折回娘家居住,她和邻居一起去探望,姐妹这边的家,大家帮忙照看和打扫。上个月,秀丹还组织邻居们到东山度假,大家玩得很开心,彼此的关系更融洽了。

有平台 退休“重操旧业”,时不时管管“闲事”

秀丹退休之前是法庭的庭长,多年的工作经验让她对调解邻里纠纷很有一套,也常忍不住管管“闲事”。早些时候,跳广场舞时,有人为争位子吵起来,她管;参与志愿服务捡垃圾,她们边捡,有人边扔,她忍不住出口相劝;社区“金哥安妹法律驿站”建起,她主动提出邀请自己的律师朋友来开讲座。

有一次,小区水管爆裂,停水一整天,晚上11点还没恢复供水。微信群里,业主怨声连连。秀丹看到后,赶到现场,用手机拍了一段工人抢修的视频,发进群里,告诉大家,“维修工人已经在积极抢修了,大家不要着急”,平息了大家的怒气。

如今,她不仅是社区科普大学的理事长,还是社区党员志愿者协会秘书长……“头衔”多了,事也多了,各种志愿行动她都积极参加,生活充实着呢!

社工创新

“为爱随迁”小组活动

助外来老人深度融入

记者 林晴

在思明区演武社区和白城社区,老年人多,平均比例占到了12.98%(其中白城社区为26%)。他们中,很大一部分是随迁老人。

启福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在服务中发现:许多随迁老人对厦门这座城市没有多少归属感。因为没有熟人朋友,长年封闭在家里,对社会活动也没多少参与感。有些老人甚至担心:自己的外地身份,去买东西会被宰;参加社会活动,别人会瞧不起自己。不少人在厦门生活了多年,还是无法融入社区。

两个月组织开展六次活动

带领老人们深入探访城市

针对随迁老人这个群体,启福社工中心从今年3月起,开展了为期两个月的“为爱随迁”小组活动。共有26名随迁老人加入,开展了6次活动。

活动中,社工中心的社工和社区义工一起,带领随迁老人深度探访这座城市:社区医院在哪,寺庙在哪,哪个菜市场海鲜最多,哪里能吃到最正宗的沙茶面。不仅带老人了解城市的资源分布,还向老人介绍社区的故事和厦门的历史、人文风俗。

社工中心还组织了经验分享会,让老人分享异地医保报销、孙辈教育、到老年大学学习等与他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经验。

活动小组成了互助小组

老人直呼“找到组织了”

两个月的活动结束后,原本素不相识的老人成了好朋友,他们会相约一起跳舞、买菜,结成“旅友”。有的人临时有事,会交代其他组员帮忙照看孙子。俨然成了一个友爱的互助小组,很多老人直呼“终于找到组织了”。

活动的组织者、启福社工服务中心社工徐金娟说,由于组织规模的限制,还有数量庞大的随迁老人群体未被纳入。他们将继续开展“为爱随迁”小组活动,预计将有60名新成员进入这个大家庭。

“社工服务中心只是为他们搭建一个相互结识、互动交流平台。组员之间所建立的联系绝不仅仅局限于这两个月的活动。活动结束之后,这个牢固的团体依旧能自发进行活动,甚至引导更多的社区随迁老人加入其中。”

【专家说法】

社区给平台 种子长成林

巨东红(集美大学政法学院社会学系副教授):像秀丹姐一样迅速融入社区的老人,都有很好的一点:主动,不封闭自己,把以前工作中的好做法、好习惯带到退休生活中,很快适应了来厦的新生活。

而厦门的社区也很好,很愿意为居民提供平台。比如金安社区建的“金哥安妹法律驿站”,秀丹他们通过为居民提供服务,被居民认同,感受到自己的价值。

志愿服务是老人融入社区的一个途径。我们今年有一个项目叫“金种子”,指的是志愿者就像种子一样,撒下去,就有更多的种子出现,长成树,结成林,生生不息。这种状态太好了。金安社区就是这样,志愿者中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新面孔。

每个人心里都有善,也愿意参加一些群体活动,但如果没有带动,没有激励,没有平台,老人们不容易从家里走出来。所以,希望更多社区能像金安社区这样,为老人提供平台,让更多随迁老人从心态上融入社区,真切感受到“社区是我家,人人都爱它”,愿意为这个家添砖加瓦,让这个家更加美好。

随便看看
本类推荐
本类排行
热门标签

劳动者 北京征地拆迁律师事务所前十名 交通事故 用人单位 劳动合同 债务人 协议 土地 自诉 房屋 补偿费 案件 债务 打官司 离婚协议书 债权人 找律师可靠吗 公司 北京十大刑事律师事务所排名搜狐 刑事案件 合同 甲方 律师办理建设工程法律业务操作指引二 最低工资标准 交通 北京十大房产纠纷律师事务所排名 北京房产纠纷最好的律师事务所 律师自己打官司是不是不用找律师 车祸 补助费 工资 债权 鉴定 伤残 程序 条件 北京房产纠纷律师事务所排名前十名 拆迁人 期限 兵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