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2-18 23:18:47来源:法律常识
从2018年法考改革以来法考通过率始终保持在18%左右,每年授予资格证的人数也在12-17万之间。即使通过的人中只有三分之一从事律师职业,每年增加的律师人数也在3-5万之间。每一个通过法考准入加入律师队伍的人都会面临选择执业城市的困惑,我认为选择执业城市需要考虑的因素主要有自己的社会资源在哪里、城市法律服务竞争烈度、未来的执业方向等问题,以下我将分开来说。
1 考虑因素:社会资源在哪里
律师提供的是法律专业服务,律师既是专业人士也是商人,无论是刚毕业的应届生还是已经工作多年的职场“老人”,转型从事律师职业都意味着从零开始,其实也是一次创业。既然是商人和创业,那你就必需考虑自己的客户在哪里、业务在哪里。有律师协会统计过律师60%以上的业务都来自于熟人介绍,因此从事律师职业应该优先选择自己拥有广泛人脉的城市,这样来自熟人的业务推荐会让你更容易度过执业初期的不稳定期和焦虑期。
人脉分有效人脉和无效人脉,有效人脉应该是掌握一定社会资源,或者是其拥有更广泛人脉连接的人,比如企业管理人员、财务总监、法务总监、董秘、政府官员等。大多数老百姓一辈子也不会有法律服务需求,更不愿意为了法律服务付费,因此如果你的人脉只是很多普罗大众,这对于你从事律师职业也是不会有太多助力的。
2 考虑因素:城市法律服务市场竞争烈度
经营任何业务都应该尽量避开激烈的竞争,寻找“蓝海市场”,但是普希金说过:“世界上有幸福的地方也早就有人在守卫”,律师行业可能不存在绝对的“蓝海市场”,我们只能寻找竞争烈度相对更低的城市。
一个城市法律服务行业的竞争烈度受几个因素的影响,分别是城市人口、GDP、律师人数、案件数量、法律服务市场规模。以下我将用每名律师对应GDP(自创指标)、每万人律师数,律师人均案件数、律师人均创收来评估中国GDP排名前20的城市法律服务行业竞争烈度。
注:1.GDP及人口数据来源于网络搜索;2.律师人数来自于中国法律服务网,可能未及时更新;3.案件数量来自于威科先行所查询到的各城市2021年案件数量,省会城市的案件数量包括了省高院的案件数量;4.法律服务总收费来自各市司法局、律协,新则等网络媒体所发布的2021年数据,标明为“左右”的数据是根据2020年末的数据估计。
当然,选择不同的指标也会得出不同的结果,比如北京、上海虽然每名律师所对应的GDP、每万人律师数、律师人均案件数都不领先,但是律师人均创收却遥遥领先其他城市。因为北京、上海这两个城市是有辐射能力的,北京可以辐射津冀、上海可以辐射长三角,这两个城市的顶级律所甚至可以辐射全国。也正因为如此,虽然北京、上海单个城市的律师数量比大多省份的律师总数还多,但律师总数及创收总量长期来看都在持续增长。
3 考虑因素:未来执业方向
中国的城市根据人口、经济体量、行政级别等因素被分为一线城市、二线城市,三线城市……,不得不说这样的划分是有一定的合理性的。就律师这个职业来说,在不同量级的城市所接触到的业务也是完全不一样的。在八线小城市你接触到的可能大多是婚姻家事、民间借贷、工伤、交通事故这一类的业务,虽然律师业务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但是整天与鸡毛蒜皮的事情打交道,最后也赚不到多少钱是会影响你的职业认同感的。
如果你要从事IPO、私募基金、投资并购这一类与资本市场相关的非诉业务或者诉讼业务,你只能选择北上深的少数顶级律所,因为这些业务基本被北上深的律所垄断。虽然近年来杭州、苏州等强二线城市的律所也在慢慢涉足资本市场领域,但行业主流还是集中于一线城市的顶级律所。由于法律行业内卷加剧,顶级律所的门槛也是很高的,至少得是五院四系或者名校海归。如果只是普通法本,或者压根就不是法律行业的,要进入顶级律所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人家压根不会给你面试的机会。
笔者实习期间在某规模巨大的品牌所无锡分所,就我所了解到的情况,二线城市的律所还是以传统诉讼业务为主,律师之间联系很松散,律所基本都是个体户的集合体,团队化作业很少。因为我在从事律师之前一直从事金融行业和资本市场相关工作,所以我在拿到律师证之后就转到了天驰君泰上海分所,在新的律所接触到资本市场业务的机会明显更多。
4 结语
最后总结一下,新律师选择执业城市应综合考虑自己的社会资源、城市法律服务竞争烈度、希望从事的业务方向等。同时,任何一个指标都不是绝对的,拥有人脉资源未必能带来业务,竞争激烈的城市也有成功的新人,选对了城市你也未必能走上自己所期望的执业方向。你是否能够在律师行业站稳脚跟并取得良好的发展,最终还是取决于自己是否够努力(专业学习和业务拓展)。律师行业是一个高度市场化的行业,你适不适合做律师,做律师能取得什么成就都将由市场告诉你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