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报教师找什么律师,举报教师找什么律师好

时间:2023-01-25 12:36:30来源:法律常识

事 件


2020年6月4日下午,江苏省常州市金坛区河滨小学五年级女生缪可馨,在上了两节作文课后突然走出教室,翻越四层栏杆,坠楼身亡。花一样的生命永远定格在了10岁。在坠楼前的作文课上,缪可馨写了一篇关于《三打白骨精》的读后感。在分析了唐僧、孙悟空、白骨精的角色后,她总结写道:“不要被表面的样子,虚情假意伪善的一面所蒙骗。在如今的社会里,有人表面看着善良,可内心却是阴暗的。他们会利用各种各样的卑鄙手段和阴谋诡计,来达到自己不可告人的目的。”语文教师袁某在批改作文的过程中,告诉缪可馨在作文中尽量传递正能量,并在其作文本上写了“传递正能量’5个字,随后两次让缪可馨重新修改作文。未料到,在课间休息时即发生坠楼悲剧。


争 议


缪可馨之死,引起了国人的广泛关注,网络上有很多观点的争论。特别是关于她的死因以及相关责任问题,各方的意见并不统一。笔者在此根据“新京报”、“红星新闻”以及“中国新闻周刊”等媒体的相关报道,将各方的观点差异归结如下:


事故发生后,缪可馨家长将女儿作文的修改情况拍照后发布到网上,并怀疑孩子跳楼与语文老师袁某教学方式不当有直接关系。家长称,语文老师可能在课堂上有侮辱、打骂等暴力行为,才导致原本开朗活泼的女儿走向极端。


涉事语文教师袁某在提交给联合调查组的情况说明中则称,“整节课我没有批评过缪可馨,更没有打过缪可馨一下子,这节课班级任何孩子,我都没有批评打骂过,说话都是平和的语气说的。”


6月12日,由金坛区政府办、区教育局、区公安局及河滨小学共同组成的“河滨小学学生坠楼事件联合调查组”发布通告,通告称“联合调查组在调查过程中,共走访班级学生45名、学校教师3名,未发现当天课堂中存在辱骂、殴打学生情况。公安部门通过现场勘查、查看监控录像和走访调查等工作,排除他杀。”


另外,事件经媒体报道后,一些自媒体人发文认为,缪可馨的作文语句流畅、见解可贵,教师袁某认定其欠缺“正能量”完全不应该,“正能量”不等于只能正面歌颂,袁某作为语文老师的专业水平令人怀疑。也有一些网友认为,袁某身为老师,要求学生写作文时要“传递正能量”,这本身没有问题,也有利于学生的作文在应试中取得好成绩。况且,对于什么是“正能量”,大家也是见仁见智、观点各异,不能因此苛责老师。


在坠楼事件发生后,在缪可馨的班级微信群里,出现了不少家长为老师“点赞”的行为,这一做法也备受网友的谴责。常州市金坛区区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邢卫东在接受“新京报”记者采访时也表示,这些点赞“没有基本的同情心”,“但是这个事情我们也没法控制。只能说,从道德上,这些家长应该被谴责。”


评 析


缪可馨之死,袁某到底有没有过错,教师和校方是否需要为此担责?这是所有人都非常关注的问题。笔者作为一名教育律师,仅从法律方面做一些简要的分析。


(一)学校是否担责,要看教师是否存在着体罚、侮辱、恐吓等违法、不当行为


教师在教育教学、批评学生过程中,如果存在着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违法、不当行为,学生因此想不开而自杀、自残的,那么老师和学校需要为此承担责任。


实践中,教师的这些违法、不当行为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


1.体罚

我国《教育法》、《教师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均禁止教师体罚学生。体罚行为侵害了学生的生命健康权和身体权。因为体罚行为而产生的法律责任,包括3种情况:

(1)体罚直接造成学生轻伤、重伤或者死亡的,教师的行为涉嫌构成故意伤害罪,可能被追究刑事责任。


(2)体罚仅直接造成轻微伤的,则教师可能因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而被处以行政拘留、罚款等治安处罚。

由于体罚学生是发生在教师履行职务过程中,是教师的一种职务行为,学生因体罚受伤而产生的医疗费、护理费、营养费等各种经济损失,由教师所在的学校来承担。


(3)体罚并未直接导致学生受伤,但学生事后却因此想不开而自杀、自残的,教师的行为有可能构成“虐待被监护、看护人罪”(俗称“虐童罪”)。这是2015年颁布的《刑法修正案(九)》中新增的一个罪名。按照规定,“对未成年人、老年人、患病的人、残疾人等负有监护、看护职责的人虐待被监护、看护的人,情节恶劣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其中,“虐待”主要是指行为人对被监护、看护人采取打骂、捆绑、冻饿、限制自由、凌辱人格、强迫吃安眠药、不进行必要的看护、救助等方法,从肉体上和精神上进行摧残迫害。“情节恶劣”,是指行为人虐待动机卑鄙、手段残酷、持续时间较长、虐待频率高、造成被害人重伤、死亡或者精神抑郁等情形。


例如,2018年,上海携程亲子园的几名老师,推打孩子、强行给孩子喂芥末、往孩子的脸部喷洒消毒水,后经家长报警,亲子园的园长、老师、保育员一共8名教职工均构成“虐待被监护、看护人罪”,被判处1年到1年半的有期徒刑。同一时间,北京红黄蓝幼儿园一名老师给孩子身上扎针,引发了全社会的怒火,该名老师也因构成“虐待被监护、看护人罪”,被判处一年半的有期徒刑。


实践中,教师体罚学生,导致学生想不开而自杀、自残的,教师的行为可能会被认定为情节恶劣的虐待行为,从而构成“虐待被监护、看护人罪”。


2.侮辱

侮辱学生人格尊严也是我国《教育法》、《教师法》、《未成年人保护法》明令禁止的一种违法行为。其中,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情节严重的,可能构成我国《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所规定的“侮辱罪”。


侮辱包括两种方式:行为侮辱和言语侮辱。其中“行为侮辱”,是指通过实施某种行为对受害者的人格尊严进行侮辱。常见的行为侮辱包括:往学生身上泼洒粪便,逼学生吞食秽物,命令学生下跪,强迫学生舔干地上的唾沫,逼学生当众脱裤子,强行给学生剃光头,让全班同学投票选“差生”,等等。例如,北方某地一名老师因为怀疑学生偷东西,便在该学生脸上刻了个“贼”字,后经家长举报,该教师因侮辱罪被判处有期徒刑。


“言语侮辱”,则是指用恶毒、刻薄的语言对他人进行嘲笑、挖苦、讽刺,使其当众出丑。例如,重庆市某中学初三学生丁婷因为补课迟到,班主任汪某便用木板打她,并当着其他同学的面对她说:“你学习不好,长得也不漂亮,连坐台都没有资格。” 一听这话,丁婷难过地哭了。当天中午12点半左右,她爬上学校教学楼的八楼纵身跳下,不治身亡。事发后,班主任汪某因为构成侮辱罪被判处一年有期徒刑。


使用下列这些言辞均有可能构成“言语侮辱”:猪狗不如、白眼狼、蠢驴、王八、死鱼不张嘴、简直是人渣、流氓、笨蛋、饭桶、臭不要脸、吃人饭不干人事、我要是你早不活了,等等。


言语侮辱是一种“语言暴力”,其危害不亚于行为侮辱。实践中,学生在遭受教师的行为侮辱或言语侮辱后想不开而自杀、自残,或者引发精神疾病的,涉事教师有可能构成“侮辱罪”而被追究刑事责任。


3、恐吓等明显超出学生身心承受能力的不当行为

此类行为,主要是指违反教育、心理规律,明显超出学生身心承受能力的不当行为。例如,某小学一名教师发现自己的名字被写在黑板上,为了查出是谁写的,她通过笔迹辨认,把怀疑的重点集中到了一个一年级男生的身上。开始学生不承认,老师威胁他:“你再不承认我就报警。”小男生还是不承认,老师就对他说:“这样吧,你回去再好好想想,明天早晨再不承认,就只好等警察来抓你了。”结果,小男孩回家后因陷于极度恐惧之中,喝下农药自杀。该教师的恐吓行为就属于典型的不当教育行为。


不当教育行为还包括:未经调查核实误以为学生违纪而对其实施惩戒(即冤枉学生),号召全班学生当众揭露某一学生的劣迹,让学生站在讲台或主席台前面当众宣读检讨书或接受批评,等等。


这一类不当教育行为不属于违法犯罪行为,但若造成学生想不开而走极端的,鉴于此类过激行为系学生自杀、自残的诱发、刺激因素,故而学校需要为此承担相应的民事赔偿责任。


需要强调的是,教师严格按照依法制定的校规校纪对学生实施教育惩戒,学生因个人原因而选择走极端的,不能因此认定教师的行为属于“不当教育行为”。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试行)》第十五条也明确规定,“学校应当支持、监督教师正当履行职务。教师因实施教育惩戒与学生及其家长发生纠纷,学校应当及时进行处理,教师无过错的,不得因教师实施教育惩戒而给予其处分或者其他不利处理。”


(二)关于作文“传递正能量”的责任问题


教师袁某在批改作文过程中,认为缪可馨的文章欠缺正能量,并批注要求其“传递正能量”,这一点也被一些网友广为诟病。


笔者认为,教师要求学生在作文中“传递正能量”,这一行为不属于侮辱或者不当教育行为。因为在现行语境下,“正能量”本意上是一个褒义词,是一种正向、积极的教育引导,是符合我国现行教育方针政策的行为。


只不过,对于什么是“正能量”,大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就我看来,凡是赞扬美好、批评丑恶就是正能量;反是批评美好、赞扬丑恶就是负能量。对“正能量”的不同理解,属于学术上的正常争论。只要教师所要求的“正能量”没有违反现行法律、法规和国家教育方针的规定,就不属于不当教育行为,不应当为此承担责任。


当然,当师生对“正能量”的理解有分歧时,教师的引导、处理方式不能违法或者过激。比如,不能因为学生不接受教师所理解的“正能量”,就对其进行体罚、侮辱或者实施其它过激行为。正确的做法应该是,正面引导、以理服人,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精心呵护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三)怎么还原、证明当时的课堂上到底发生了什么?


在分析了学校、教师是否担责的认定标准之后,接下来最重要的问题是,当时课堂上到底发生了什么?教师有没有实施体罚、侮辱或者其他不当教育行为?


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说:“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客观真实往往是稍纵即逝,不可重复,因此,还原客观真实向来是一个难题,甚至是一个不可能完全实现的目标。正因为如此,在法律诉讼中只能退而求其次,追求“法律真实”,也就是可以用证据加以证明的真实,通过追求“法律真实”来尽可能逼近“客观真实”。


然而追求“法律真实”也并非总能一帆风顺。当我们想起要搜集证据的时候,有的证据可能已经灭失、永远不存在了,有的证据我们凭借现有的技术没有能力搜集到,还有的证据可能被利益方故意藏匿、篡改。


在缪可馨坠楼事件中,当时的课堂上到底发生了什么?只能通过事后搜集相关证据尽量加以还原。事故发生后,当地很快成立了由区政府办、区教育局、区公安局以及河滨小学共同组成的“联合调查组”,“对校内的3名老师、45名学生及6名学生家长进行了全面调查取证,形成书面材料115页、电话询问记录21份、现场勘查记录一份、尸体检查记录一份、学校的视频录像三段”(见“新京报”报道)。经过调查后得出的结论是,“排除他杀”,“未发现当天课堂中存在辱骂、殴打学生情况”。


然而对于这一结论,缪可馨的父母表示,“我们不能接受,通告的是结果。但对于坠楼的原因,并没有给我们合理解释。”另据“红星新闻”的报道,“对于袁某美对课堂经过的陈述,缪某某家长在网络社交平台中并不认可,认为事后有人向同学和家长统一了口径。”


法律上的证据形式包括:当事人陈述、证人证言、视听资料(监控录像、录音)、电子数据、物证、书证、勘验笔录、鉴定意见等。就本案而言,一方当事人缪可馨已经不幸坠亡,死无对质。最能证明课堂上到底发生了什么的证据应该是监控录像。遗憾的是,学校教室并未安装监控设备,只有楼道外已安装的监控拍摄下了缪可馨坠亡的镜头。这种情况下,还原真相的次选是班上学生的证人证言。然而,这方面也有受限因素,比如:教师袁某在和缪可馨面批作文时,其他同学是否能够看见、听到双方的言行?就算耳闻目睹了,事后能否凭借良好的记忆和语言表能能力准确无误地表述出来?在接受询问的时候,能否排除一切顾虑,客观地予以表达呈现?所有的这些因素,都有可能影响到证人证言的效果和效力。


课堂上到底发生了什么?或许答案已经包含在调查组的结论当中,或许真相将永远无法企及。无论如何,这起悲剧留给我们的教训不应该被忘记。(完)

随便看看
本类推荐
本类排行
热门标签

劳动者 北京征地拆迁律师事务所前十名 交通事故 用人单位 劳动合同 债务人 协议 土地 自诉 房屋 补偿费 案件 债务 打官司 离婚协议书 债权人 找律师可靠吗 公司 北京十大刑事律师事务所排名搜狐 刑事案件 合同 律师办理建设工程法律业务操作指引二 甲方 最低工资标准 交通 北京十大房产纠纷律师事务所排名 北京房产纠纷最好的律师事务所 律师自己打官司是不是不用找律师 车祸 补助费 工资 债权 鉴定 伤残 程序 北京房产纠纷律师事务所排名前十名 条件 拆迁人 期限 兵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