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保候审不给取保证明怎么办,不认罪认罚能取保候审吗

时间:2022-10-02 05:14:08来源:法律常识

不认罪认罚能取保候审吗

“不认罪认罚,不符合取保候审的条件”,这是同事辩护的一起非法经营罪案件,检察官拒绝给其当事人办理取保的理由,尽管这名当事人已经被羁押一年,而案件已经退回检察院补充侦查(看样子无法在常规时间内结束审判);也尽管这个案子有十几位被告人,其他被告人(无论从犯还是主犯)都早已被取保候审,而这位当事人仅仅是排在起诉书末端处的从犯。

听闻此事,让我百思不得其解,刑诉法何时把认罪认罚作为取保候审的必备条件啦?赶紧翻阅《刑事诉讼法》,还好,刑诉法没变,第六十七条取保候审的条件还是老四样。那么就要辩论一番了(毕竟理不辨不明),认罪认罚和取保候审是什么样的关系,不认罪认罚就不能取保候审吗?且听一说,欢迎批评指正或补充。

一、从刑诉法条文来看,认罪认罚并不是取保候审的条件

《刑事诉讼法》第六十七条规定,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对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可以取保候审:

(一)可能判处管制、拘役或者独立适用附加刑的;

(二)可能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采取取保候审不致发生社会危险性的;

(三)患有严重疾病、生活不能自理,怀孕或者正在哺乳自己婴儿的妇女,采取取保候审不致发生社会危险性的;

(四)羁押期限届满,案件尚未办结,需要采取取保候审的。

从以上条文可知,认罪认罚并不是取保候审的条件,更不应将是否认罪认罚,作为是否变更强制措施的唯一衡量因素。

即使根据刑诉法条文,社会危险性是适用取保候审的重要考量因素,但不能认为只要不认罪认罚,就具备社会危险性。

从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关于逮捕社会危险性条件若干问题的规定(试行)》可知,社会危险性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判断:1、是否可能实施新的犯罪;2、有危害国家安全、公共安全或者社会秩序的现实危险;3、是否可能毁灭、伪造证据,干扰证人作证或者串供;4、是否可能对被害人、举报人、控告人实施打击报复;5、企图自杀或者逃跑。

如此看来,不认罪认罚这个单一情节,并不符合上述任一情形,更不能以此推断其人具有社会危险性。

二、以取保候审为认罪认罚的条件,有违认罪认罚的自愿性

认罪认罚从宽制度是2018年写入《刑事诉讼法》之中的,旨在推动刑事案件繁简分流、节约司法资源、化解社会矛盾。

但适用认罪认罚制度的前提条件,是被告人在主观上必须是自愿认罪认罚。一般而言,被告人签署了《认罪认罚具结书》,即可被视为自愿。那么,若这名被告人因为签署了《认罪认罚具结书》,所以被取保候审,这份《认罪认罚具结书》又是否经得起考验呢?

被长时间羁押,不认罪认罚,且仍可能面临判决前的长时间羁押;一认罪认罚,就被取保候审。这一情况又该如何能佐证认罪认罚的自愿性。

三、取保候审有着明确的法定适用条件,应严格依法进行,而不应掺杂过多司法者的自由裁量权,导致事实上的取保适用不公正现象出现

同事辩护的这起案件,从全案被告人羁押措施的适用情况来看,不禁让人怀疑该名当事人不被取保是因为不符合法定条件,还是由于承办人过多的自由裁量。

何以有这个疑问?是因为全案有十几名被告人,起诉书中,明确指出该名当事人系从犯,而除该名当事人之外的所有从犯,均被采取取保候审的强制措施。不仅如此,此案中还有多名主犯,且刑期可能在五年以上有期徒刑,但也均被采取取保,且早已被取保。

取保虽不是最终的处理结果,但当一个有诸多被告人的刑事案件,在判决作出之前,仅有不认罪认罚的被告人仍被采取羁押措施,取保候审的适用又是否保证了公正性?

这不禁让我想起前些日子的一个开设赌场罪案件庭审,被告人未认罪认罚,公诉人在庭审前淡然地说到:我们现在已经不考核认罪认罚率了,不签也好,签了也怕他日后上诉。

再忆起最高检第一检察厅厅长苗生明在回答记者问时提到:既不能为了追求高适用率,胁迫或者诱导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认罪认罚,也不能对无正当理由、一再要求从轻的犯罪嫌疑人过度迁就,防止造成量刑失当、轻纵犯罪,影响司法权威。

如此看来,认罪认罚和取保候审之间更不应存在过多关联才对!

在人民法院作出判决之前,广泛适用非羁押措施,未来应当是大势所趋,一来符合无罪推定的刑事诉讼原则,二来也与当前我国少捕慎押的刑事司法精神相一致。毕竟,被告人之所以有罪,是证据证明有罪,而不是因为羁押,所以有罪。

随便看看
本类推荐
本类排行
热门标签

劳动者 交通事故 用人单位 劳动合同 债务人 协议 自诉 房屋 土地 补偿费 案件 债务 离婚协议书 公司 债权人 合同 甲方 最低工资标准 交通 车祸 债权 伤残 条件 鉴定 工资 程序 补助费 拆迁人 刑事案件 兵法 期限 标准 交通肇事 解除劳动合同 财产 补偿金 客户 当事人 企业 法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