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0-04 10:43:08来源:法律常识
西安网讯 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鄠邑区着力把“互联网+”作为“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的重要抓手,充分发挥数字化在便民、利民、为民服务中的重要作用,以信息化方式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实现了“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的目标。
开发便民小程序 踏勘审批“掌上办”
在日常的行政审批踏勘服务中,由于企业群众对申办的相关经营场所布局和要求不了解,盲目投资建设,导致现场踏勘时问题重重,需反复整改,一方面拉长了审批期限,另一方面也造成了行政资源、物力财力的极大浪费。
为有效解决企业群众在经营场所筹建过程中遇到的困惑,提高审批服务的全程化、精准化、智能化水平,鄠邑区积极探索、大胆创新,充分运用视频、VR、图文等技术,以微信小程序为载体,搭建了行政审批踏勘“云上样板间”,全程免下载、免安装,扫码或微信小程序搜索“审批样板间”即可一键触达,将审批服务延伸至“指端”,多维度、立体化展示了经营场所布局和相关要求,向企业群众提供了可借鉴、可引用的模板,满足了群众对互联网时代审批服务的新期待。
鄠邑区行政审批踏勘“云上样板间”动画、全景图展示
鄠邑区行政审批踏勘样板间可提供的部分服务事项
目前,鄠邑区还在市民之家查询机等服务终端上线了行政审批踏勘样板间线下服务系统,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满足了群众多样化需求。“行政审批踏勘样板间”上线以来,通过“线上线下”样板间,“邑踏勘(远程视频踏勘)”、“码上看”等关联程序,共为群众办理行政审批事项300余件,通过扫码提供服务7000余次。
探索服务新模式 司法程序“远程办”
“现在回国不方便,原本不知道官司要拖到啥时候,没想到通过远程方式这么方便就了结了,为鄠邑速度点赞!”在异国务工的王先生因疫情防控无法及时回国,通过网络庭审保障合法权益后说道。这是鄠邑区运用互联网服务技术“远程办案”的日常缩影。
疫情期间,鄠邑区集成政法系统的95项服务业务档案数据,建设了“智慧政法”联动服务平台,该平台集出入境、受立案、诉前调解、行政复议、法律援助、群众来信来访接待等服务于一体。办事群众可通过“一事一码”模块,扫描相应二维码了解业务办理流程、所需材料、办理费用等内容,免去“来回跑”的困扰。同时,依托“移动微法院”视频系统等现有网络平台,全力推行“云端诉讼”“线上调解”等服务,推出行政复议网上申请、入境业务微信提醒、户籍业务网上办理,突破便民服务时间和地域限制,让群众“不见面”就可轻松办理业务、“不出门”就可跟进办理进度,极大降低了诉讼成本、方便了办事群众。
网络庭审和线上案件办理过程截图
“平时服务窗口上班我也上班,周末我放假服务窗口也放假,业务网上申请、网上办理确实非常方便,满足了我们上班族的需求点。”一名群众通过户籍业务网上办理服务给孩子上完户口之后由衷地说道。目前,鄠邑区通过“智慧政法”联动服务平台、“云端诉讼”“线上调解”等累计服务群众1500余人次,办实事2000余件,极大满足了疫情期间人民群众的司法服务需求。
引入智能机器人 群众诉求“马上办”
家住陕西省西安市鄠邑区的林女士因为丈夫整天游手好闲不顾家,不堪忍受整日的争吵和沉重的生活压力,向法院起诉离婚,却因为高昂的律师费和繁杂的起诉材料犯了难,工作人员了解到她的情况后,耐心引导其使用智能诉讼服务机器人咨询基础法律问题,查看立案风险。“起诉离婚需要什么材料?”“离婚起诉状如何书写?”……林女士一次次地发问,机器人一遍遍地回答。最终,在没请律师的情况下,林女士借助诉讼服务机器人成功立案,她紧锁的眉头逐渐舒展了开来。
这台智能诉讼服务机器人名叫“鄠小法”,是鄠邑区人民法院为了方便群众诉讼,着力解决百姓难题引进的一款能听会说、能思考会判断的智能机器,程序中编入了7千多部法律、6万多条法条、9万多个法律问题、5百万个案例,具有法律咨询、诉讼指南、法律文书模板下载等模块,涵盖了婚姻家事、员工纠纷、消费维权等八个领域,当事人只需语音互动或用手指轻轻一点,即可查询相关内容,享受到高效、便捷的自助信息化诉讼服务。“鄠小法”上岗以来,平均每月接待服务群众超2000人次,能解决91%的法律咨询问题,极大提高了服务水平和工作效率,已经成为了百姓身边免费的“法律顾问”,获得了办事群众的一致好评。
“鄠小法”充当中学生课外普法小讲师
工作人员引导群众使用智能诉讼服务机器人咨询法律问题
下一步,鄠邑区将继续积极推进信息化建设,以“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为载体,不断优化服务职能、提升服务水平,让更多百姓享受到信息化、智能化带来的红利,为鄠邑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多“智慧保障”。
编辑:杨婧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