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保候审后会多久开庭审理,网络舆情事件案例

时间:2022-10-07 16:18:11来源:法律常识

原创 王媛 法制网舆情中心

编者按:

7月31日22时许,北京朝阳警方发布通报称,吴某凡因涉强奸罪被警方刑事拘留,坐实此前网传的吴亦凡涉嫌的强奸犯罪事实。通报瞬间引爆舆论场,舆论痛斥吴亦凡无德行径,高度认可朝阳警方案件处置工作。作为一起具有重要标杆意义的司法案件,吴亦凡案折射出的资本力量、饭圈文化等成为舆论热议焦点话题,而北京警方面对压力时,在不同阶段表现出的线下处置与引导舆论能力都受到认可。本文通过梳理舆论场情况及特征,以整体视角总结北京警方舆情处置的成功经验,以供参考。


舆情事件


01

朝阳警方通报吴亦凡被刑拘

7月31日22时30分,朝阳警方官微“@平安北京朝阳”发消息称,针对网络举报的“吴某凡多次诱骗年轻女性发生性关系”等有关情况,经警方调查,吴某凡(男,30岁,加拿大籍)因涉嫌强奸罪,目前已被朝阳公安分局依法刑事拘留,案件侦办工作正在进一步开展。此前闹得沸沸扬扬的吴亦凡涉嫌性侵犯罪事件,因官方深夜的案情通报再度引发热议。截至8月1日,这条微博被转发近80万次,点赞量近1100万。网民称赞朝阳警方“干得漂亮”、调侃吴亦凡“罪有应得”。


【舆情研究】从吴某凡事件看北京警方舆情处置经验


当晚,主流媒体、政法机关官媒密集发声:“@人民日报”称“法律面前没有顶流”;新华社发文称,“吴亦凡事件不该只是公共舆论的‘盛宴’,更应成为演艺界的一次警钟”;“@中国长安网”“@法治日报”等政法官微称“在中国的土地上,就要遵守中国的法律。不枉不纵,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微信公众号“半月谈”则称赞朝阳警方的积极作为“既是对被侵害人最强有力的保护,更是对维护公平正义最坚定的回答”。



02

网络谣言四起明星“扎堆”报警

随着事态发展,一些网络杂音不胫而走。有网民和营销号爆料,吴亦凡除了强奸还可能涉嫌洗钱、吸毒、聚赌等多宗罪,可谓“五毒俱全”;8月2日,北京律师谢明皓微博举报与吴亦凡过往甚密的明星潘玮柏、林俊杰吸毒并“@”北京警方,后均被二人发律师声明否认;8月3日,一组群聊记录在豆瓣、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流传,称吴亦凡被刑拘后提供了一份人员“黑料”名单,涉及数十位演艺圈明星和官二代,包括但不限于“聚众淫乱”“新型毒品产业链”等内容,惊天“大瓜”再次震动全网。3日深夜至4日,范冰冰、井柏然、包贝尔、何炅等名单中的多名明星以恶意传播谣言、诽谤为由报警,井柏然、何炅还晒出派出所定位照片和公安受理警情回执,被部分网民斥责是浪费警力,“给国家添乱”。此外,更多吴亦凡爆料被挖掘,如有网民发现,吴亦凡6年共打12场官司无一败诉,离不开一个叫北京星权的律师事务所。部分网民谴责该所律师为“无德讼棍”,甚至个别网民呼吁对吴亦凡所涉案件进行重新审理。


03

多方涉事主体表态行动获赞

针对网络谣言滋生等乱象,各方主体作出快速反应:8月1日,微博平台注销吴亦凡和他的工作室微博账号,关闭错误导向超话108个,解散违规群组789个,对于借机寻衅滋事、攻击政府机构、恶意营销蹭热点、恶意洗地等违规账号予以严肃处理,已禁言和永久关闭账号共990个;8月2日,中国演出协会、中国电影家协会等行业组织发声,呼吁工作者遵守法律和道德底线;同日,微博发布公告,对涉吴亦凡的不当言论,微博新增解散违规群聊133个,禁言和关闭永久账号503个;8月4日,微博召集20余家经纪公司及艺人工作室举办“饭圈”整治座谈会,倡导粉丝理性追星,抵制粉丝互撕、集资、炫富等行为;8月5日,中纪委网站发布文章,称不良粉丝文化已到非整治不可的时刻。一连串举措有效净化舆论生态,获得网民认可。


04

舆论热议本案法律议题

历经数日喧嚣后,舆论焦点逐渐归拢到本案所涉的法律问题,不少律师作出专业解读,主要涉及:其一,案件的诉讼流程。针对“吴亦凡能否被取保候审”“法院何时开庭审理”等舆论疑问,北京蓝鹏律师事务所律师张起淮等人指出,如果北京警方的证据不够分量,不会贸然发布刑拘通告;逮捕后,法院会在最长6个月的时间内审理和宣判。对于案件是否公开审理,多数律师认为案件因涉及当事人隐私不会公开,也有部分律师认为,鉴于此案关注度高,案件细节被公开可能性较大。其二,吴亦凡可能面临的刑期。北京慕公律师事务所律师刘昌松表示,强奸罪为重罪,一般为3-10年有期徒刑,有奸淫幼女等情节的法定刑升格为10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如受害人不止一人,有可能被判10年以上有期徒刑。其三,吴亦凡的外籍身份影响。部分网民猜测吴亦凡外籍身份可能被引渡,北京宝盈(成都)律师事务所执行主任袁勇等人称,吴亦凡并非为享有外交特权和豁免权的外国人,中国司法机关对其完全有管辖权。如其最终被判处有期徒刑,将需在中国服刑完毕之后再被驱逐出境;如果若吴亦凡在加拿大的罪名成立,其被遣返加拿大后或将再被提告,等于是双重打击。目前,相关讨论转入低潮,部分网民表示将关注案件后续发展。


舆情解析


警方通报掀起“玩梗”热潮

近几年来,吴亦凡的作风劣迹已在网络流传甚广,但大都因事实不清、当事人态度暧昧被当成捕风捉影的八卦谈资。但是,警方的第一份通报基本证实此前网络传言并非空穴来风,加之今年网信部门“清朗”专项行动有力推进,越来越多网民看清了一些所谓明星在资本、平台等各方力量包裹下收割流量、攫取巨额利益,其本人更不乏不当言论甚至涉嫌违法犯罪行径。因此,朝阳警方第二份通报无异于在舆论场投下一颗深水弹,权威部门密集发声在社交媒体激起“全民玩梗”热潮,“热搜爆了、吴亦凡凉了”“喜提银手镯一副”“八月日程安排上(看守所)”等一大波神评论、段子接踵而至,“#大碗牢饭#”“#吴亦凡被刑拘#”等数十个关联话题轮番占据微博热搜。据公开数据显示,仅7月31日当晚,全网相关信息量达120万余条;截至8月1日15时,微信公众号中阅读量超10万推文近60篇。舆论热潮背后既有网民长期积压的不满情绪的释放,也是网民期盼公平正义的内心反映。

“饭圈”杂音企图裹挟司法

作为昔日顶流,吴亦凡的粉丝群体具有超强的忠诚度和动员力,这种群体特质也延续到了此次舆情事件中。警方通报过后,仍有不少粉丝在网络公开宣称“相信哥哥”“只要没定罪,哥哥就是无辜的”。他们一面与网民对骂,甚至因“@朝阳警方”的一条天气的回复而举报官微。网传有粉丝组建“吴亦凡救援群”,要“集资”为偶像申请保释,还发表“粉丝5000万,解放军、警察队伍加起来500万,可以救出来”等奇葩言论,甚至策划“探监”“劫狱”等行动,相关言论及观点引发舆论哗然。7月31日晚,疑似个别粉丝深夜聚集前往网传关押吴亦凡的北京市公安局朝阳分局打听案情,企图干扰正常司法流程的行为,严重踩踏社会法律和道德底线。央视网、《新京报》等媒体予以严厉批评,称“饭圈”没有三观,更没有分辨是非的能力,“该清醒一下了”。由此可见,粉丝、“饭圈”群体对流量艺人的无脑崇拜已经到了是非不分程度,他们毫无法律依据地质疑司法公正性,很容易误导舆论对官方结论产生负面评价,而“饭圈”群体意识形态失控,亦会对社会稳定层面产生不利影响。

行业震荡衍生社会信任冲击

吴亦凡被刑拘事件如同一块倒下的多米诺骨牌,引发了一系列次生舆情灾害。首先是因其个人行为导致十余家商业代言取消,企业品牌成了公众负面情绪的出口,所受伤害难以估量;然后是演艺行业,多位明星与吴亦凡“割席”,曾公开力挺吴亦凡并发表不妥言论的马薇薇、苏芒、六六等人被禁言,歌手霍尊更因情感纠纷爆料被讽刺为“又一个吴亦凡”,连锁反应造成明星信誉度大幅受损,以致当“吴亦凡供出数十人黑料名单”等传言出现后,不少“上榜”明星艺人只能以报警、发律师函等方式证明清白。另外,受到为吴亦凡发律师函、代理吴亦凡名誉侵权案件等影响,公众对律师这一职业乃至整个行业的负面印象也有所增加,有网民调侃“明星发函总被打脸,律师声明已经失去了公信力”,还有自媒体关联吴亦凡起诉网民王某名誉侵权胜诉获赔3.5万等案件,发表“维护人人平等的法律,变成了由强者施向弱者的武器”“法律是有钱人玩的游戏”等煽动性观点,直指我国司法制度的公正性。在这场由吴亦凡事件引发的由演艺界到商业界再到法律界的行业“震荡”中,公共舆论所表现出的社会信任下降态势,对相关部门的社会治理工作形成考验。


舆情点评


吴亦凡被刑拘一事起源于都美竹的网络爆料,升温于双方微博对峙喊话,并随着吴亦凡母亲的诈骗报警而正式进入司法领域。北京警方同步做好案件线下处置和舆论引导工作,为政法机关处置涉明星舆情提供样本案例。


1. 主动侦办回应舆论关切


在北京警方的通报中,有一处细节引发舆论注意,即警方对吴亦凡涉嫌强奸罪展开的刑事侦查并非基于明确受害人报案。对于这样一起社会高度关注的热点舆情,朝阳警方能够从一团乱麻中抽丝剥茧,充分研判出其中涉及政法机关的舆情风险,抢先一步开展实体处置,既是职责所在,也是及时回应舆论关切的要求。正因公安机关依法依规展开线下行动,才能在最短时间内将舆情发展引入正确法治轨道,终结了舆论场的嘈杂无序状态。


2. 追责动作不变形兑现承诺


此前北京警方的首个通报虽然化解了部分疑问,但仍留下不少疑点。而通报结果与网民心理预期有较大差距,也多少消解了官方首次回应的整体认可度。带着这种不满,不少网民对警方所说的“将依法处理”持观望心态,担忧此事“烂尾”不了了之。而出人意料的是,公安部门仅时隔9日就给出第二份通报,寥寥数十字内容言简意赅、掷地有声。此后,虽然本案从司法流程上来说仍未完结,但其必然会按部就班向前推进,进入到正常的司法审判框架下。北京警方以实际行动兑现承诺,不但将此前的担忧、疑问、质疑等声音彻底阻断,也阶段性地给此案画上完整句号。


3. 通报内容尺度得当细节好评


综观北京警方的舆论引导工作发现,警方通报的排兵布阵颇为讲究:第一份通报内容详细,是因为案件关注度高且情况较复杂,有必要对来龙去脉作出交代;第二份通报因为涉及当事人隐私,并且舆论已对案件情况有了初步了解,所以做简单程式化处理。两次通报虽一详一略,但都严格恪守了信息发布的分寸感原则,对何时该详、何时该略把握极准。另外,通报十分注重细节呈现,不但隐去当事人的身份信息,对情感纠纷等容易引发炒作的情节也做了脱敏处理,与案件无关的内容更是不予涉及,实现了“大局”和“细节”有机统一,有效地降低了信息传播过程中的次生舆情风险。




来源:《政法舆情》第29期

作者:法制网舆情中心首席舆情分析师 王媛

随便看看
本类推荐
本类排行
热门标签

劳动者 交通事故 用人单位 劳动合同 债务人 协议 自诉 房屋 土地 补偿费 案件 债务 离婚协议书 公司 债权人 合同 甲方 最低工资标准 交通 车祸 债权 伤残 条件 鉴定 工资 程序 补助费 拆迁人 刑事案件 兵法 期限 标准 交通肇事 解除劳动合同 财产 补偿金 客户 当事人 企业 法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