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劳动律师,南京劳动律师咨询电话

时间:2022-11-04 22:49:07来源:法律常识

据媒体报道,近日上海一名女子因年纪偏大找工作屡遭拒绝,便花钱找人做了假身份证,虽然只是将年龄改小了11岁,但由于此举违法,该女子被警方处以行政拘留5日处罚。此前,有一位45岁的程序员在相关部门网上留言称,其曾是公司核心技术骨干,只因在家陪孩子半年,再出来找工作发现连面试机会都没了。眼下正是年底求职季,类似事件戳中不少大龄求职者痛点——35岁成为用人单位与劳动者面临的一道门槛。

“35岁现象”让职场人焦虑

关于“35岁”职业焦虑话题,在豆瓣、微博、知乎等平台上搜索,能看到许多共鸣。近日记者注意到,这样的焦虑已有升级趋势。

“等35再焦虑已经迟了,我们90后想的是怎么在30岁之前‘上岸’。”南京某互联网公司员工王伟向记者透露,公司和他差不多年纪的程序员大多在入职时就会想着什么时候离开,“我们这里的工作强度,30岁以上就‘卷不动’了。”进国企、考上公务员……这些跳槽举动在王伟和同事口中统称为“上岸”。

“‘30岁后,公司会和你签第二轮合同,这时如果在续签和去国企中二选一,毫无疑问选国企。’‘程序员35岁失业后只有少许互联网企业可选择,要么去开网约车。’”王伟说,这些真实而戏谑的声音在90后中广为流传。

这种说法也获得了不少应届毕业生的认同。“金九银十”的求职黄金季已告一段落,但来自南京师范大学的研究生孙丹还没有签下就业合同——12月11日孙丹参加了江苏省公务员考试,现在正在苦等笔试结果,“下了决心,之前一直在为考试做准备,企业的面试我没怎么参加,考不上就再来一年,反正我还年轻。”

今年31岁、在国内某保健品公司从事技术研发工作的林小红向记者坦言,在私企有种“不安定感”,成长空间有限,想提涨薪没底气,想跳槽又担心年龄歧视。“一些企业明摆着卡你年龄,但又会找一些理由去否定你,譬如说你经验不足、与岗位不匹配等,总之解释权在企业,求职者即便知道自己因为年龄被刷也没什么商谈空间。”说到职业规划,林小红期待能尽快通过公务员、教师招考进入体制内工作,避免触及35岁“年龄红线”。

和孙丹、林小红抱有同样想法的人不在少数。在11日举行的江苏省公务员考试中,参加笔试的人突破46.3万,创下历史新高,其中不少人是应届毕业生。孙丹说,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部分民企发展遇到困难,“编制”在年轻人眼中越来越“香”。“以前,我们学校很多学长学姐毕业后会优先选择去互联网、快消或者房地产行业,但是我们这届做这种选择的少了不少。”在孙丹所在的“考公班”中,学员年纪参差不齐。“有的是在职考公的,有的是去年的应届生,没考上再来一年的,甚至还有‘三战’‘四战’的,都争分夺秒趁着35岁前再搏一把。”

当然,“35岁现象”并非不可逾越,不少求职者在招聘时凭着出色的经验等加分项,依然能成功找到工作。

曾在南京某国企从事程序员工作的李龙,由于长期超负荷加班,渐渐心力不支,于是辞职通过考研去了上海大学。今年毕业时已35岁的他,本想通过考试进入体制内,但由于年龄限制,选调这条路没能走通。“我投过一些大型央企,尽管它们并没有标注年龄,但筛简历的时候会滤掉大龄毕业生,年龄歧视很明显。幸亏我们计算机视觉专业有一定技术门槛,加上我读研之前有工作经验,也有单位有意录用我,放宽了年龄限制。”

37岁的沈安在苏州从事十多年汽车行业工作,两个月前,他选择跨界进入互联网行业做数据分析。“我很清楚我有什么,要什么,那种高高在上的公司,可能看不上我,我索性也不考虑。”他说,自己在找工作时,直接跳过了卡年龄、“996”的公司,转行时更多考虑兴趣爱好,以及能接受自己的单位,“每个人的条件不同,选择角度也就不一样,当然,面对就业大环境,又不得不服从。”

企业为何存在年龄偏好

12月8日,最后一次在食堂吃完饭,在某互联网企业南京公司工作数年的方林收拾好自己的东西,和同事有说有笑直到离开。

“中年人最后的体面大概是改变能改变的,接受不能接受的。”方林说,12月6日,接到公司HR的辞退通知,要求两天时间办完手续。一周前还因为早到被公司表彰为“earlybird”,下一周就要“江湖再见”,方林心中五味杂陈。“35岁,到了一个关口,因为没达到公司预期要求,忽然被打回到人生原点。”方林自嘲。毕业工作时,她未曾想过人生路上会有这样的插曲。面对残酷的事实,她开始不断思考,“在这个尴尬的年纪和处境里,我还能做什么,重新努力还来不来得及?”

企业为何要辞退大龄员工?企业招聘何以有年龄偏好?不同的企业有不同的看法,但所有看似不同的归因,都指向一个共同点——企业用人的性价比。

谈及招聘时年龄取向,国内某知名新型建材公司HR李权让记者“换位思考”一下,他说,35岁以上的应聘者虽然经验相对丰富,但也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如适应新岗位、学习新技能比较慢,脑力跟不上;普遍要分出精力照顾家庭,不可能全身心投入工作,而且薪资要求相对更高。

“35岁前后的应聘者晋升也是个问题,你让他们去一线、从零开始显然不太现实,而公司一般不会直接招聘管理层。以我们单位为例,大概90%的高管是直接从内部晋升来的,这样更方便开展业务,少数空缺则直接从竞品公司‘挖’人,根本不会进行社会招聘。”李权还补充说,“我们是分人定岗,工程师等一些技术含量较高的岗位,哪怕应聘者有50岁,我们也很欢迎。”当被问及“一般岗位超过35岁怎么办,是一律不招、简历直接丢垃圾桶吗”时,他坦率表示,“对!对于我们招聘人员来说,也怕麻烦,有大批应聘者,为什么非要在这几个‘高龄’应聘者身上较劲!”据悉,该公司每年约招聘200人。

李权的话,并非没有道理。根据斯坦福大学医学院科学团队发表在《自然·医学》的研究显示,人的生命周期中衰老明显的3个转折点,平均发生在34岁、60岁和78岁。换言之,人的生理机能会在在34岁左右有一个明显下滑,这可能会对劳动密集型企业和经常需要加班企业的效益产生影响。

无锡某电子企业人力资源部相关负责人介绍,工厂里流水线工人的招聘年龄限制一般是18-30岁,“之前有过统计,一般35岁的工人家里有孩子要照顾,上夜班不太吃得消。”她说,如果能吃苦,也可以放宽到35岁,现在生产线上还有三十多岁的老员工,他们从年轻时就开始做,也能处理好家庭和工作关系,而很多年轻新员工反映很累,离职频繁。“公司想用年轻人是觉得他们更有活力,如果愿意多学,发展前景很好,但95后、00后员工比较难管理,缺乏干劲。所以,只看年龄就把人否定也不公平。”她说,现在公司缺人,招聘时针对愿意做、能吃苦的人,我们会适当放宽条件。

别让“35岁”关口挡住人才

今年,人社部公布了《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人口老龄化程度持续加深,“十四五”期间新退休人数将超过4000万人,劳动年龄人口净减少3500万人,社会保障制度的可持续发展面临挑战。

12月14日,中央财经大学中国人力资本与劳动经济研究中心网站发布《中国人力资本报告2021》称,1985-2019年间,全国劳动力人口的平均年龄从32.3岁上升到了38.8岁。人口红利及人力资本红利方面,中国劳动力人数增幅不断降低并开始出现绝对数量下降。

有业内人士在测算多个群体数年后将延迟退休,并提出,人的工作年限要被拉长,“35岁门槛”存在不太合理,更不合时宜。随着整体年龄结构的变化和人口红利的逐渐式微,让更多人跳脱出年龄就业困境,“35岁现象”的存在亟待改变。

首先,企业招聘时年龄歧视是否违法?江苏法德东恒律师事务所合伙人蓝天彬律师说,企业招聘时提出年龄限制和要求,一般并不违法,这是企业用人自主权。我国法律法规没有针对企业招聘“35岁现象”进行规制。法律具有一定的谦抑性,不宜过分限制企业的招聘用人自主权。

“35岁现象”是建立在中国此前有大量年轻劳动力基础上形成的概念。蓝天彬说,如今,随着老龄化加速,相信“35岁现象”会逐步得到缓解,一些企业会放宽35岁年龄限制,我们需要以时间换空间。他建议,应该从政府部门和事业单位做起,放宽对年龄的限制,带动社会改变“35岁现象”。

“知识型人才作为稀缺资源,对企业在市场上获取竞争优势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与诸如土地、设备等传统资源不同,知识型人才的培养并非一蹴而就,当前的教育体系与职业培训赋予了劳动者相应的技能,企业与社会中的经验提供了知识型人才的成长空间。”南京大学人文社科资深教授、商学院名誉院长、行知书院院长赵曙明表示,由此可见,如果单纯从成本角度出发,压缩中年劳动者的生存发展空间,这不仅是对企业人才资源的浪费,也是对整个社会人才资源的浪费。

赵曙明认为,解决“35岁现象”,关键在于促进产业升级,在经济层面上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其次,要提高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水平,鼓励管理者从人力资源的视角寻求企业发展,改变粗放的用人模式。在人力资源的视角下,企业与员工的立场并不对立,反而是共生的。

省社科院区域现代化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丁宏说,“35岁现象”肯定有不合理的一面,因为我们现在已经进入了知识经济的时代,对岗位的要求更看重整体的经验和知识。而35岁的职场人,不管是整体的知识结构,还是工作阅历等,都处于“黄金阶段”。

“而且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整个社会年轻劳动者所占比例将会有所减少。”在丁宏看来,用人单位应该更重视聘用大龄劳动者,也期待有关部门对这类求职者顺利就业多一些制度性安排,破除职场中的年龄歧视,优化人才评价体系,能破除的条条框框都要渐渐破除。

“当然,大龄职场人也有相对不占优势的一面,比如,知识结构可能相对僵化,在知识爆炸时代,尤其需要我们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并不断付诸实践。”丁宏说。

来源:交汇点

原标题:大龄再就业人群屡屡碰壁:求职路上如何打破“35岁”困局

作者: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韩宗峰 陈珺璐 王静 梅剑飞

编辑:王静


蓝天彬律师:江苏法德东恒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刑事业务研究会副主任,南京市律师协会刑事法律风险防控委员会委员,前政法记者,毕业于厦门大学,专注于研究公司人员、公职人员法律风险防控和刑事辩护。

随便看看
本类推荐
本类排行
热门标签

劳动者 交通事故 用人单位 劳动合同 债务人 协议 自诉 房屋 土地 补偿费 案件 债务 离婚协议书 公司 债权人 合同 甲方 最低工资标准 交通 车祸 债权 伤残 条件 鉴定 工资 程序 补助费 拆迁人 刑事案件 兵法 期限 标准 交通肇事 解除劳动合同 财产 补偿金 客户 当事人 企业 法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