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心理学案例分析,有什么能帮我们对抗消费主义的人

时间:2022-11-05 15:21:08来源:法律常识

有什么能帮我们对抗消费主义?

当你买下一件商品时,你的心里在想什么?那个驱使你付款的冲动是什么?

这是每一个产品经理需要考虑的问题,也是每一个营销从业人员需要考虑的问题。

问题的答案最终形成了一门学问——消费心理学。

不过,当多变的心理变成了被研究的学问以后,消费者和商家之间关系就开始不对等了,毕竟商家有了体系化理论支撑的各种套路,而消费者大多数时候只能被动接受。

于是商家们基于消费心理学而构建的整个社会生活形态开始形成,它被叫做消费主义。

在消费主义背后,是商家们基于用户心理营造的一整套“生活哲学”,这套“生活哲学”和正统的哲学不一样。

正统的哲学逻辑严谨,每一个人生大问题的答案,都可以被理解,被验证,被反驳或者继续深入研究,它们是被聪明人的生活答案。

但是消费主义导演的一整套生活哲学,更爱给答案,你想要自由?那我给你重新定义自由。你想要被尊重,那我告诉你怎么样才能被尊重。

甚至于你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我也可以给你一大堆选择,这里什么都有。

在这种不对等的关系里,我们也有两个选择,一个是屈服并习惯,在消费主义构建的精神世界里过自己的一生,过被各种广告,软文构建的人生。

另一个是反过来自己研究自己,用个体的独特性去对抗群体的人性。

消费心理学研究的是群体的选择倾向,但是个体和群体之间不一样,每个人的决策加起来有一种确定性,但是回到个体的角度,你有你的自由。

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回答自身,去思考一个问题,那个被商家们研究了几十年的问题——当你买东西的时候,你想要的是什么?

这个问题有两类视角,一类比较简单,实用和炫耀。

物体的实用价值,是我们购买一件商品的初衷,也是交易最初的样子。

而炫耀价值,则是消费主义讲故事的重灾区。每个人心理都有虚荣心,都想让自己变得不一样,怎么让自己变得不一样?

消费主义有各种办法告诉你,我这件产品为什么独特,为什么品质更好,为什么意义不一样?

炫耀价值的背后是比较心理,比较心理的背后是人对群体里阶级的敏感本能——总想知道处于哪一级?能不能再升一级?

为什么要关注级别?因为级别在原始部落里意味着各种资源的分配权,关系生存。

但是到了现在社会,这种虚荣背后的实际意义早已不存在了,我们想要去消费升级背后的“级”,更多被包装成更美好生活的追求。

更美好的生活,不是更高级的生活。

生活是具体的,是真实世界里柴米油盐酱醋茶,每一件商品背后有实用性就足够了,至于商品之上的意义感,与其让广告来赋予,不如你自己去赋予。

一个奢侈品的包,一个你的对象亲自为你设计制作的包,上面赋予的意义感是一样的,都能让你觉得独特

只是前者独特在于虚荣的相互比较,后者在于情感加成后的感动,生活是自己的感动,而不是比较出来虚幻意义。

另一类关注商品背后的意义,可以再拆分一下,比如实用价值,情感价值和审美价值。

实用价值不用说,情感价值和审美价值也一样,它更关注商品即将和你的生活发生的奇妙关系。

这种关系是靠外在的意义赋予,还是靠你自己的独特情感,你自己的独特审美赋予?这很重要。

如果商品回归的是你的真实生活,那么额外的溢价就有其独特的意义。

但是实用价值,情感价值和审美价值,每个人的付费意愿都不同,每个人的阶段也不同。

唯一需要注意的是,你是否承担得起,你是否真的需要。

情感价值和审美价值,它只是附带品,而不是必需品,归根结底也是欲望的一部分。

真实生活里的实在需求,欲望底色之上的各种“高级”消费追求,哪一些是前者,哪一些是后者?

这才是那个最终能够帮我们对抗消费主义的终极问题。

随便看看
本类推荐
本类排行
热门标签

劳动者 交通事故 用人单位 劳动合同 债务人 协议 自诉 房屋 土地 补偿费 案件 债务 离婚协议书 公司 债权人 合同 甲方 最低工资标准 交通 车祸 债权 伤残 条件 鉴定 工资 程序 补助费 拆迁人 刑事案件 兵法 期限 标准 交通肇事 解除劳动合同 财产 补偿金 客户 当事人 企业 法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