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资产流失的认定,国企混改资产流失

时间:2022-11-09 05:49:10来源:法律常识

作者:吴刚梁

今天我要给大家分享一个案例。这个案例前不久刊登在纪委监委网上。事情发生在2020年的混改过程中,所以这是一个很新的案例。

混改过程中,国有资产是如何流失的?

上一轮国企改制经常出现国有资产流失的问题,我不觉得很奇怪,我在相关课程中也分析过不少案例,常见的手段就是低估资产、隐瞒债权、虚设债务、虚构产权交易,等等。

但是,这一轮国企混改不一样,虽然也涉及产权交易,但我们有顶层设计,建立健全了各种规章制度,按道理,可以从制度层面有效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具体有哪些制度呢?一是国有资产交易,不论是股权转让,还是增资扩股,都需要走审计、评估和交易所挂牌程序,通过“阳光操作”来防止贱卖国有资产;第二,在员工持股方面,规定了单个员工持股比例原则上不超过1%,混改后国有股比例不低于34%,防止出现管理层收购(MBO),防止把国有企业变成私人控股。

但是,制度是需要人去执行的。否则,再完美的制度也是等于零。下面我们来看看,在这个国企混改案例中,相关人员是如何钻制度的空子并造成国有资产流失的。

案情是这样的:A公司是某省国有控股公司,国有资本占股70%,B公司是A公司的全资子公司。2020年1月,该省为深入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以B公司为试点,拟将其混改为民营资本占股100%的民营企业。

后来A公司安排孙某牵头负责B公司混改工作,担任B公司总经理。在混改过程中,孙某在明知B公司有100万元债权尚未收回,且该债权在B公司总账目没有体现的情况下,指使公司财务人员不向评估公司提供与该债权有关的财务资料,因此该债权未被纳入B公司资产评估。

2020年4月,经评估公司评估,B公司国有资产数额为1000万元。与此同时,孙某暗中运作,与民营企业负责人赵某商定,由孙某出资500万元,赵某出资500万元,以赵某公司名义参与B公司混改,后成功签约。2020年10月,孙某见混改工作已经完成,便以B公司名义将100万元债权收回,并以二人名义投入B公司生产经营。

混改过程中,国有资产是如何流失的?

这个案情比较简单。有这么几个点我要向大家讲解一下。第一,交易的是不是国有产权?混改的主体——B公司其实一家省属企业的三级公司。它不是100%的国有资本持股,因为二级公司只有70%的国有股份,因此,它是国有控股公司的全资子公司。按照32号令的规定,国有控股企业的控股企业,仍然属于国有企业。所以它的股权是国有资产,其转让要走审计、评估和挂牌程序。

B公司的混改方就是卖掉全部的国有股权。卖给谁呢?我们说了,这一轮国企混改,股权不能卖给高管。高管如果想持股,必须按照员工持股的政策来操作,比如,孙某受让的股权比例不能超过1%,不得参与转让方案的制定,不得组织实施各项工作。

我们这么规定,其实就是要求他们进行回避,防止出现利益冲突。如果孙某遵守这些规定,他就不会去瞒报那100万,因为他只能持股1%,冒贪污100万的风险去瞒报100万公司债权,混改后落到自己手里才1万,风险与收益不匹配,理性人不会这么做。

另外,即使他想瞒报,现实之中他也很难做到,因为他不能操作混改事项,所以没法决定资产评估和瞒报债权。

所以,从制度设计看,本来是可以防止出现案例中的问题的。但是,孙某钻了制度的漏洞,就是表面上他并没有受让公司的股份,这样他就可以负责评估与转让事项,但背地里却和民营股东勾结,实际上受让了公司50%的股份,这样隐瞒100万就能落到自己手里50万。所以你看,那些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的制度设计都落空了。

第二,按照国有资产交易制度,除了评估,还应该到产权交易所去挂牌。这样也可以防止国有资产流失。为什呢?我们看这个案例,孙某虽然隐瞒了100万,但是,如果在挂牌的时候,这个股权是有可能被别人摘牌拿走的,价高者得嘛,如果这样,孙某不就给被人做嫁衣了吗?所以从制度设计上,孙某就没有动力去隐瞒资产,这样起到了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的作用。

但是,现实之中,一家小公司的股权,又不是什么知名企业,它的股权挂在当地的产权交易机构,一般很少有人去问津的。即使有些投资者有意向,也不敢贸然去摘牌,因为它的股权不像上市公司的股票那样是个标准化的标的。

混改过程中,国有资产是如何流失的?

意向投资者一般会在正式挂牌之前就去标的公司进行尽调和谈判,把评估和价格初步定下来,最后到交易所走一下程序而已。一般来说,除非有人来捣乱,基本上是可以按照双方一对一谈好的条件成交的。案例中没有提交易所挂牌的事情,但我想基本上就没有障碍。也就是说,挂牌也不能100%防止内定和做手脚。

所以,我们分析下来的结论就是,即使有很好的制度设计,但如果执行不当,也很难防止国有资产流失。所以我们还要事后监督,发挥审计、监察、巡视等方面的监督作用。

讲到这里,我还想起一个事情。去年有一位学员,他是一家国企的总经理,他跟我说他们公司正在搞混改,同步搞员工持股,他对公司未来很有信心,觉得自己持股1%太少,想多持有一点。但是制度不允许,觉得现在的员工持股制度不合理,宁愿让外面的民营股东多持股,也不让自己的高管多认购股份。所以他想变通一下,就是以民营股东的名义代持一点,他问我这样行不行。你看,这就跟我们这个案例的情况差不多。

幸好我当时就告诉他不要这么搞,有风险。他当时问我,那有没有别的办法,风险小一点。我告诉他有两个办法,第一,申请突破政策限制。我们说最高不超过1%,这是一个原则上的规定,不是法律强制规定。如果你们是一家轻资产公司,完全可以申请提高单个高管的持股比例。我了解深圳很多市属企业在混改过程中突破这个比例,允许持股5%。我说你走这条路公开透明,合法合规。

还有另一种方式,我觉得也可以考虑。我听他说,当时有一只基金作为财务投资者要进来。于是我建议他去认购那只股权基金,因为我说你认购的那点份额,在这只基金占的比例微不足道,你也不是基金管理人,所以你无法操控混改定价,也控制不了改制后的企业。所以你通过基金公司间接持有公司的股份,我觉得这样没有违背制度设计的初衷,是可以尝试的。但这个事情你最好向有关部门披露一下,个人就比较安全了。各位学员,你们觉得怎么样呢,欢迎在下面留言讨论 。

更多国企改革的文章与视频,请关注下方专栏卡片:

最后我提一下,这个案例大家可以去纪委的官网学习一下,但这篇文章主要是讨论孙某构成哪一种罪,一种观点认为是贪污罪,另一种观点是职务侵占罪。这两个罪名的刑罚不一样,贪污罪是判得很重的,最高可判死刑;而职务侵占罪,以前最高判15年,2021年3月1日以后才提高到无期徒刑。

这两个罪名其他方面都差不多,最重要的区分标准,就是要看孙某是不是具有国家工作人员的身份。那么,混改企业的高管是不是国家工作人员?这个认定起来比较复杂,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关注我的另一个课程《国企常见职务犯罪与预防》。

欢迎您继续阅读下一节:国有独资公司与国有全资公司,有什么不同?

老吴说国企改革热点问题目录

01真实案例:新一轮混改过程中,国有资产是怎么流失的?(本节)

02国企改革:国有独资公司与国有全资公司,有什么不同?

03公司法修订:董事会是决策机构,还是执行机构?

04三项制度改革:国企领导的薪酬,是员工的几倍合适?

注:本节内容摘自吴刚梁老师主讲的《深度解读国企改革三年行动》。转载请注明作者与出处。

随便看看
本类推荐
本类排行
热门标签

劳动者 交通事故 用人单位 劳动合同 债务人 协议 自诉 房屋 土地 补偿费 案件 债务 离婚协议书 公司 债权人 合同 甲方 最低工资标准 交通 车祸 债权 伤残 条件 鉴定 工资 程序 补助费 拆迁人 刑事案件 兵法 期限 标准 交通肇事 解除劳动合同 财产 补偿金 客户 当事人 企业 法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