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1-09 06:11:06来源:法律常识
在古代,刑法不够完善。君让臣死,臣不得不死。皇帝想让你死,随便给你安个罪名,你就必须死。即便这罪名十分搞笑。
比如宋徽宗杀死岳飞的罪名就是“莫须有”!
啥叫莫须有?
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也许有吧。
也许有吧,呵呵呵,到底有还是没有?也许有吧。
岳飞到底有没有谋反啊?也许吧。
就这样模棱两可的罪名也让个精忠报国的岳飞死了。
这事儿要是发生在当今讲究人证物证的时代,那可是笑掉大牙了。
在古代,像这样乌龙罪名的还有一个,叫做“腹诽心谤”,意思就是在心里诽谤。因此罪名赴死的是汉建安年间的大名士崔琰。
大名士是什么意思?这个名可是跟现在的网红不一样,是靠真才实学才名震八方的。
比如当时的孔融就是大名士之一。这个崔琰,虽然比孔融差了那么一点点,但是也是靠着真才实学名震中原的。
古人识人,说是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崔琰却是个例外。
少年时期的崔琰,喜欢舞枪弄棒。直到二十九岁才明白读书的重要性。闭门读书造车远不如游学来的快,从二十九岁开始,崔琰就出门游学,悉心请教,他的名气也逐渐远播。没几年,就名声大振,响彻中原大地。
这人一有了 名声,就不怕没事情做,不怕没官当了。
那个时候,袁绍跟曹操两股势力相对峙。首先是袁绍慧眼识珠,发现了崔琰。袁绍派人把崔琰请来,拜为骑都尉。崔琰同志也是踌躇满志,一心想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帮助袁绍成就一番事业。他笼络袁绍部下,收买人心,想尽快统一国家。他给袁绍提了很多军事上、政治上的一些建议。然而,袁绍虽慧眼识珠,却不善于利用他这颗珠子。对于崔琰的建议,袁绍当成了穿堂风,根本没放在心上,更没有采纳。
官渡之战后,袁绍元气大伤,第二年就见上帝去了。剩下两个儿子源谭和袁尚。这俩人远不如父亲袁绍的慧眼谋略,在自己家就上演了狗咬狗的惨剧。崔琰看到这哥俩鼠目寸光,难成大器,于是称病辞官。这下,袁氏老哥俩不干了,一气之下,俩人把崔琰关进了大牢。好在,崔琰有几个铁哥们,经过铁哥们搭救,崔琰才不至于赔了小命。
不久,曹操攻下了冀州,袁氏二兄弟一个死一个逃,实在是成不了气候。
中国北方,就由曹操说了算了。
曹操一心想统一天下。于是“周公吐哺,天下归心。”一首诗下来,曹操的求贤若渴之貌天下皆知。一时间,有才之士都投奔曹操去了。
崔琰没有投奔曹操,曹操却找上门来了。
良禽择木而栖,良臣择主而事。
崔琰意识到曹操才是他可以依赖成就大志的一代枭雄。
于是,崔琰便爽快地答应了“出山”,曹操拜他为别驾从事。别驾从事是个啥官呢?别驾从事就是别驾从事史,相当于州刺史佐官,也就是相当于一个市长助手一类的官。可见,曹操对他的重视。
相比较而言,曹操可是比袁绍强上十倍百倍呢。
对于崔琰的一些建议,曹操也能够重视采纳。
有一次,曹操很高兴地对崔琰说,昨天我查看了一下户籍,我们可征兵三十万了!冀州真是大啊。说完,曹操看着崔琰,等他的反应。
崔琰沉默半晌,慢吞吞地说道,如今天下战火频仍,百姓流离失所,您不也是在诗词中写过;,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诗句么?冀州的百姓连年为战争所累,早就苦不堪言。这个时候,应该广施恩惠,让老百姓安居乐业才是啊。您却要征兵,这难道是冀州百姓希望你所做的么?
曹操一听此话,不禁对崔琰肃然起敬。他急忙离座,向崔琰行大礼拜谢道:蒙先生教诲,实在是三生有幸啊。先生高瞻远瞩,真是可敬可佩!
从此之后,曹操对崔琰更加另眼相看了,并且对他恩赏有加。这就引起了当朝很多大臣的嫉妒厌恨。
后来,曹操做了丞相,经常当着众大臣的面夸奖崔琰。说他有伯夷遗风,史鱼品质。还说,贪夫会因为仰慕崔琰而清正廉洁,壮士会因学习崔琰而严格自励,说他是大家的楷模。
曹操被封为魏国公后,拜崔琰为尚书,对他更加倚重了。
曹操很喜欢次子曹植的才华跟为人品性,甚至还想立曹植为继承人。
崔琰听说这件事之后,赶紧前往曹操住处,劝谏曹操立长别立幼。
崔琰说,从古至今,都是立长子继承大统,况且曹丕也仁孝聪明,为什么要破坏祖制呢?祖制一破,难免争权夺利,弄不好还会导致自相残杀。所以废长立次显然利少弊多。
要知道,曹植还是崔琰哥哥的女婿。崔琰的这一席话可以说是慷慨激昂,大公无私,没有因为跟自己沾亲而有所庇护。基于此,朝中人无不叹服,曹操也是感慨不已。
然而,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崔琰受到曹操的倚重,惹得一些人不高兴了。
汉建安十二年,曹操正式进封为魏王,大臣杨训上表呈送曹操功高德胜。这本来没什么,但是却遭到一些人的讥讽,说杨训欺世盗名。因为杨训是崔琰举荐的,大家又说崔琰举荐不当。
面对众人的议论,崔琰就跟杨训要了表奏,认真看过之后,写信给杨训,说,表奏中的用典比喻没啥不妥的。在信的结尾,崔琰感叹说:“时光啊时光,它终究是会变化的。”
得,就是这写给杨训的信的最后一句话,要了崔琰的小命。
“时光啊时光,他终究是变化的。”
这句话我们平常人看起来没什么,可是,别有用心的人利用起来,事情就大了。
崔琰本来是写信想证明一下杨训没啥罪过,不该受到朝臣的讥讽议论。然而,这封信给崔琰的一个政敌看到了,就完了。
这个政敌认为,除掉崔琰的时候到了。他把“时光啊时光,他终究是变化”的句子,加进自己的理解演绎,就变味了。并且还添油加醋地报告给了曹操。
曹操本来就是个多疑之人,一听说有人诅咒他的天下要变,马上就变脸了!
这还了得!敢诅咒我朝变天?这实在是大逆不道!
曹操大骂崔琰'“语义不逊”,当即下令将崔琰逮捕下狱,处以髡刑。
髡刑就是把人的头发剪短的刑法。在古代,大家都认为头发是父母所赐,是不能够剪的。
瞧瞧,崔琰莫名其妙地,头发就让人给剪了。
不久之后,崔琰又被罚作官奴。
然而,被罚作官奴之后的崔琰,心地坦荡,不卑不亢。他自认为自己无愧于心,虽为官奴,但是声威却不减当年。许多大臣儒士依然频频登门。
诬告崔琰的人看到崔琰并没有受到多大的打击,多少有些伤感。于是又出损招,又在曹操面前添油加醋地说,崔琰虽为犯人,却天天招待宾客,还说崔琰并不认罪,整天跟宾客们大发牢骚。
这个时候的曹操早就不是以前那个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时候的曹操了。他早就看不惯崔琰了,早就无法容忍崔琰的的声望超过自己,可是又想不出处死崔琰的合适罪名。只好以“腹诽心谤”定罪。
曹操口授请大吏赐死崔琰,他对大吏说,三天后你再来见我。
大吏见到崔琰,没忍心把曹操的意思告诉崔琰。
崔琰认为自己因为一句话被罢免为奴,已经够冤枉的了,他哪里会想到曹操还会置他于死地呢。
三天后,大吏回禀曹操说,崔琰还活着。
曹操一听不禁拍案而起,说道,难道你要让我亲手用刀杀死崔琰么?
大吏也没有办法,这才把曹操的话告诉崔琰。崔琰先是大吃一惊,继而说道,我真不应该啊,竟不知道曹操的意思是让我死。说完就悬梁自尽了。
这就是世上有名的“腹诽心谤”,在心里诽谤,这竟然可以成为罪名。真真是闻所未闻,天下之大奇闻啊!由此可见,中国古代,掌权者滥杀无辜是多么猖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