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04 07:24:04来源:法律常识
陈岚 浙江法制报
“生命种子”
刚刚过去的中秋节,嘉兴海宁的80后律师马海峰心里有一个最牵挂的人。
那是个8岁的男孩,和马海峰的儿子一般大。他们原本素不相识,但如今,从马海峰血液里提取的“生命种子”,被植入到男孩的身体里。
男孩出生时便得了一种罕见病,全国确诊存活的患者仅4例。小小年纪的他,从半岁开始就辗转于各大医院之间。
如果马海峰的“生命种子”能在男孩的身体里“生根、发芽”,男孩就能从生死边缘被拉回来,拥有属于他的未来。
千万分之一的概率
茫茫人海里找到你
图源:大潮网
今年34岁的马海峰是浙江紫薇律师事务所的律师,父母、妻儿相伴左右,日子过得平淡幸福。
2015年5月,马海峰带儿子去医院就诊,偶然看到了“造血干细胞志愿者”招募宣传,心头一动。
“我身体一直不错,从大学开始就经常去义务献血。当时对捐献造血干细胞没有太多了解,但知道那是许多严重疾病患者的最后一线生机。虽然能配型成功的概率很低,但却是极有意义的事情。”
于是,马海峰毫不犹豫地填表、抽血、入库。
时间一晃过去了三年,又是一个5月,马海峰接到了一个来自红十字会的电话。
“可能是出于律师的职业敏感吧,开始我以为是诈骗电话。”马海峰笑着回忆说,一番信息核实之后,他确定对方不是骗子。更确定的是,他的造血干细胞与一个重症罕见病男孩配对成功!
“电话里,红十字会的工作人员告诉我,初配显示,我和那孩子的基因10个点位中有8个是吻合的。当时我并不清楚后续的流程,但我知道,一个在生死边缘徘徊了很久的男孩,需要我去拉一把!必须马上答应下来。”
接着,接受体检以及高分辨配型。一个月后,一个更好的消息传来:马海峰的基因与男孩基因的10个点位全部相合!要知道,这可是千万分之一的概率!这意味着,一旦捐献成功,男孩出现排异反应的概率会很小,甚至可能彻底治愈。
很快,手术时间安排妥当:8月17日,七夕节。
可是就在七夕前不久,一个意外发生了。
马海峰的父亲遭遇严重车祸,造成头部损伤及双腿多处骨折,住进了重症监护室。作为家中独子,马海峰日夜守护在父亲病床前。
一边是自己的至亲,一边是等着他去相助的幼小生命,哪边都割舍不下。
“我和红十字会沟通,告诉他们只要父亲的情况稍有好转,我一定履行承诺。他们也告诉我,孩子当时正经历着一次感染,无法接受移植。也许是天意,手术推迟了半个月。半个月后,我父亲转到了普通病房,孩子的感染也已经好转。”
尽管未曾谋面
惟愿千里之外的你一切都安好
9月3日,马海峰入住浙江省中医院。
从这天开始,他要连续5天注射一种叫做“动员剂”的针,专业的叫法是“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这些因子能促进造血干细胞大量生长释放到外周血中。
9月7日,马海峰打完了9针动员剂。过程中,他的身体出现了一些酸痛反应,需要通过理疗来缓解,但他的内心一直是兴奋且充满期待的。
这天中午,他的血液从体内抽出流过机器,提取出干细胞之后,血液再送回体内。3个小时后,150毫升的造血干细胞悬液被提取出来,这些“种子”被放在专业的采集容器里。专程从北京赶来的孩子的主治医生,带着这些“种子”,通过机场“绿色通道”直抵北京。
整个过程,马海峰的妻儿一直陪在他的身边。儿子说,爸爸在救另外一位小朋友的命,他为爸爸感到骄傲!
图源:大潮网
当天晚上,马海峰捐献的造血干细胞,被输入孩子的身体里。
那一刻,躺在病床上的马海峰并不知道孩子的太多情况。因为根据捐献的相关规定,捐献者和受捐者要遵守“双盲”约定,无论是手术前后,都互不联系也互不相见。
不过,孩子的主治医生回北京前,交给了马海峰一个信封。那里头装的,是孩子和家长沉甸甸的谢意——一张孩子自己书写的“感谢叔叔救命之恩”的字条,和一封长长的、透着孩子家长浓浓深情的感谢信。
图源:大潮网
“我看到信的时候非常感动,信应该是孩子父亲写的,一笔一划工整漂亮,整整4页纸。我一字不落地读下来,心情很复杂,心疼却也骄傲。”
信里说,孩子得的是罕见病中的罕见病——原发性免疫缺陷中的STAT1患者。从半岁开始,他就三天两头出现各种感染,肺炎、疱疹、哮喘……今年,还因为病毒感染,双眼视力受到了很大影响。目前全国存活确诊的患者仅4例,这个孩子是其中年龄最大的,也是第一个找到了相合配型,有治愈希望的。
孩子非常坚强也非常优秀。他很小的时候,就希望长大成为一名儿科医生,用他的医术让别的孩子不再受自己这样的痛苦。虽然每个学期都要多次请假,辗转全国各地就医,但孩子从未放弃过学习,还取得了年级奥数第一名和语数总分全班第一的好成绩。
“孩子的父母从来没有放弃过对孩子的治疗,孩子自己也从未因为身患重病而放弃对未来美好的向往。我也是一名父亲,自己的孩子和他一般大,我能体会这个家庭的不易。想着我这短短5天的付出,或许能拯救一个如此美好的生命,简直太值得了!”
故事的尾声
是一个美好的开始
手术后休息了两天,马海峰就回到了工作岗位。一个星期的“缺席”攒下了不少工作,马海峰的生活回归忙碌。
记者问他:“现在,你们成为了特殊意义上的亲人。想不想见见这个孩子?”
“是啊,原本我和这孩子的血型不一样。如果移植成功了,他的血型会和我一样,甚至还可能有相似的性格和喜好,这是多么神奇的事情。”说到这里,马海峰的脸上露出笑意,“见当然是想见啦,但既然有规定,就不去破坏了。手术之后,我就再也没有孩子更多的消息了。但我相信,没有消息就是好消息。”
马海峰告诉记者,他是中华骨髓库中第7561例成功捐献造血干细胞的志愿者,而登记在册等待捐献的人数,是这个数字的十倍。
他说,很希望通过这次捐献,让更多人知道,其实捐献造血干细胞和献成分血没什么太大区别,不用抽骨髓,也不会对捐献者的身体造成什么伤害。采集的技术很成熟,也很安全。
“现在全国的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总数是250多万。如果这个数字能扩大,将会有更多的生命被挽留,会有更多的家庭能重新找回幸福。”说到这里,这个身高将近1米8的汉子有些动容。
记者从海宁市红十字会了解到,术后2个月是关键时期,如果这期间不出现排异,移植就成功了。如果受捐男孩度过了术后半年观察期,以后就可以像普通孩子一样健康成长了。
我们相信,这是一个美好的开始。
马海峰的举动,不仅收获了身边许多亲戚朋友的点赞,还带动了更多人加入到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的队伍中来。他所在律所的几位律师,已打算“组团”报名了。
我们期待,这是一个更美好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