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11 13:28:08来源:法律常识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这是北宋著名文学家欧阳修创作的名篇《醉翁亭记》。被誉为“天下第一亭”的醉翁亭坐落于安徽省滁州市,本文的采访对象北京嘉善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常亮就出生在这里。
执着法律的“文科男”
在常亮的记忆里,印象最深的就是小学春游每年都去风景如画的琅琊山登高,景区里那些精美的碑刻、楹联诉说着悠久的传统历史文化,常常使他们流连忘返。
因父亲调动工作,他们全家迁至南京。父母很少干预他的兴趣爱好,中学时代的常亮最喜欢读书写作,高一时整天琢磨诗词格律,还试着写了不少作品,以至于高三冲刺时他不得不把诗词本全锁起来,以防“浪费”学习时间。高考前,老师和同学都以为他会报中文系,没想到他却所有志愿都选了法律。
“那时没什么概念,就是觉得法律专业好找工作,当公务员很稳定,公检法又很厉害。”常亮告诉记者。
1998年,17岁的常亮考入中央民族大学法学院。大学四年,他除了专业学习,继续爬格子的乐趣,常有各类文章发表见诸报刊,并担任《大学生》杂志记者站站长、校学生通讯社社长,积极组织校园报道,还创办了一份学术刊物,和同学们一起拉赞助组稿件。由于自己的勤奋努力和不懈追求,常亮被评为中央民族大学首届“学生学术之星”、校“优秀学生干部”,毕业综合测评名列全班第一。
大学四年,常亮对法律专业有了新的认识。他把“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当作自己的座右铭,他决心去做法官维护公平正义,让梦想照进现实。毕业后,他拿着自己的简历和一摞发表过的文章,在北京开始奔波求职。
“只投法院和检察院,这孩子太轴了!”学校的老师都为常亮捏把汗。而他却认为,自己是学法律专业的,做法官或检察官才是他最适合的职业。
2002年8月,执着的常亮如愿以偿到北京市东城区人民法院参加工作,开始了他法律职业生涯的起点。
个人简介:
常亮,法学博士,北京嘉善律师事务所合伙人、高级顾问,兼任上海百事通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法律研究院副院长、首席研究员。在北京市东城区人民法院、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工作过十二年,曾任某网络安全公司法务部高级研究员、某门户网站法务部助理法务总监。
挑战自我的“娃娃法官”
工作之前,常亮在民庭实习过。他听说自己会被分到经济庭,便满怀憧憬地想象自己在庄严法庭上的情景。但人事部门告诉他,组织考虑到他擅长写作,分配他到研究室工作。一听说不能到审判一线工作,常亮的心凉了半截,他认为综合部门是二线,不接触审判业务,就是写写稿子、打打电话。
“我不能选择做什么工作,但可以选择是否把工作做好。”常亮告诉记者。他在研究室一待就是4年多,经常深入审判一线学习了解业务,撰写了大量调研报告、学术论文、新闻报道、领导讲话和文件材料,和各个部门、各级法院和媒体朋友积极交流,获得了最高法院、北京市高级法院、东城区区委多次表彰和奖励,连续三年被评为“优秀公务员”,并荣立“个人三等功”一次。
常亮在2003年顺利通过国家司法考试,2004年通过北京法院初任法官资格考试,2005年经选拔被任命为助理审判员,离他的“法官梦”越来越近了。
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2007年,常亮轮岗到民事审判第三庭,从事审判工作,独立办理民商事案件。作为当时为数不多的“80后”法官,不少媒体报道称他为“娃娃法官”。但常亮迅速适应审判岗位要求,积极学习审判业务知识,向老法官们虚心求教,办理了大量合同、公司股权和保险纠纷案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当时,常亮办理了一起因二手车买卖引发的保险合同纠纷案,由于案情新颖,吸引了央视等几十家新闻媒体的关注。庭审时,面对十几架摄像机和不断闪亮的聚光灯,26岁的常亮用娴熟的审判技能流畅地主持了庭审并进行了宣判。由于庭审思路清晰,法律论理准确,原告虽然败诉了,但表示可以接受判决,最终没有提出上诉,被告则对判决很满意。结案后,常亮立即就此撰写了一篇案例研究,发表在《人民司法》、《人民法院案例选》等刊物上,得到不少法官共鸣,那段时间他经常接到各地法官打来的交流电话,这让他更加认识到,应该充分发挥“80后”法官的理论优势。
在从事审判工作的过程中,常亮感到当事人有时对法院有很多的期待,而法院判决并不是万能的,这就需要法官能够引导当事人理性选择解决纠纷的途径,比如调解、和解,这样可以更及时、高效地化解纠纷,当事人也会更加信任和尊重法院。他牵头开展了民商事审判模式创新的论证和实践,大幅度提高了该院商事案件的调解率,得到政法系统和社会各界的肯定。
勇挑重担的“法院干部”
2008年,常亮被组织选派到北京市第二中级法院交流锻炼。他非常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审判业务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年底时常亮结束了交流,回到东城法院后,被任命为研究室副主任,并被区人大常委会任命为审判员,成为该院最年轻的中层干部和审判员。
新的角色让常亮感到更多责任和压力,做为一名法院中层领导干部,不仅要有较好的业务能力,还必须具备更高的思考和管理能力。常亮将自己的理论优势和实践经验作了充分结合,他撰写的学术论文获得全国法院学术讨论会二等奖、组织完成的审判调研报告多次获得市高院的奖项,还出版了多部审判业务著作。出于对互联网舆情的敏感,他牵头开通了该院的官方网站、博客,加强司法公开力度,满足群众需求。为提高自己的理论素养,他还到高校深造,取得了中国政法大学、中央民族大学法学硕士、博士学位。
由于工作业绩突出,2012年常亮被选拔到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从事干部人事工作,新的岗位给了他更为广阔的视野。
下海触网的“公司法务”
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的出生,常亮逐渐感到家庭的经济负担越来越重,个人的职业发展规划与机关工作节奏也存在着一定差距。经过一段时间的艰难抉择,他终于决定离开法院,走向市场。通过网上求职,他加入了一家全国知名的网络安全公司,担任法务部高级研究员,主要负责网络安全领域的战略和法律研究。
“要么去律所做律师,要么去企业做法务,我觉得自己那几年在综合管理岗位,审判业务有些生疏,直接去做律师压力较大,收入也不稳定,所以去企业过渡看看。”常亮向记者回忆。
常亮很快感觉到,在享受互联网公司高收入的同时,更要面临企业和法院工作存在的巨大差异。于是,他与一些法律院校开展合作,策划实施了互联网安全法制、知识产权法方面的研究课题,代表公司参加了一些专业研讨,为防范诉讼对公司形象的负面影响,他还和公关部门共建了法务舆情监测和风险防范机制。他参与办理了一些诉讼案件,以知识产权类居多,对手多是一些知名互联网公司。他的工作得到了公司高层领导的认可。半年后,他又选择去了一家门户网站担任助理法务总监。
常亮有些遗憾地告诉记者:“这次跳槽也许是一个挫折,猎头或用人企业会觉得我不稳定,所以必须做出一番成绩来。”到新公司后他立即给部门提交了一份详细的工作方案,得到公司领导认可后,他联系知名法律学者和出版社,牵头组织编写典型案例研究,开展互联网金融、跨境电商、网络游戏等法律问题的调研,为相关工作提供理论支持。在1年多的时间里,他不仅处理了一些网络侵权、知识产权和合同纠纷案件,还代理了公司和几位当红明星的肖像权、名誉权案件。他曾代理的一位著名男星肖像维权的案件,索赔60多万元,在他作了充分的抗辩后,最终宣判5万多元,他称自己特别有成就感!
转型成功的“新人律师”
辞职快两年的时候,常亮觉得自己设定的过渡期该结束了,当年那么辛苦参加司法考试,如今法官袍穿不了了,他希望穿上律师袍。于是,常亮来到了新成立不久的北京嘉善律师事务所,担任合伙人、高级顾问。“律所的创始人是校友,热情邀请我加盟,我想都没想就答应了。”于是,常亮开始了他作为职业律师的新起点。
他主要负责律所重大、疑难案件的研究和督导,参与办理了20多起民商事案件,得到了当事人的肯定和赞许。在一起标的一个多亿的公司股权纠纷争议案中,律所开始按照民事案件代理,后来逐渐发现该案涉及诈骗等刑事问题,于是他立即恶补刑法、刑诉法,完善知识结构。通过他和律师团队的努力,该案最终得到圆满解决。这让常亮深切感受到,这些年的专业积累不但没有白费,而且还实现了他多年来身为法律人的价值。
由于在法院、企业具有丰富管理经验,常亮主动承担了完善律所管理制度的责任,牵头制定了《案件审批制度》、《重大、疑难案件集体讨论制度》、《案件服务质量跟踪检查制度》等,从而让律所的法律服务和各项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建章立制对一个新成立的组织是非常重要的,更何况是律所这样特别讲究专业的机构。”常亮这样认为。
拥抱未来的“跨界法律人”
谈及自己最近在忙什么,常亮又说出一个让记者感到耳目一新的事情:他现在为国内第一家互联网法律服务上市公司——上海百事通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担任法律研究院副院长、首席研究员。百事通作为一个综合性的科技 法律服务平台,为众多知名企业提供了多角色协调SaaS服务平台,运营各类案件超过了5万件,并且为千万级的个人用户提供了法律咨询服务。但该上市公司刚邀请他去负责法律研究的时候,却遭到了他的拒绝。
常亮开始也不理解什么是“法律 科技”,但当他看到百事通同事介绍SaaS服务平台,能够将整个诉讼流程解构成8个大环节,36个小环节,实现标准化透明化的案件管理,处理了多家知名电商、金融公司上万件纠纷的时候,他忽然看到了这一平台的巨大价值:和传统律师服务不同,百事通组建了技术、法务和运营交互这三个团队,其中技术团队建立生产线,法务团队把流程进行标准化解构,运营团队负责落地环节的调度。一个诉讼案件能够拆解到几十个环节,拆解工作由产品经理与法务一起来完成。这样可以帮助大企业法务和合作律师更高效地开展工作,优化了公司的法务成本。常亮认为这是未来法律服务的新方向。
就这样,常亮接受了百事通公司的邀请,主要负责SaaS平台案件管理、律师匹配等方面的研究。按照公司和常亮的设想,未来一起案件录入后,平台能够自动识别案件风险点,将自动预警并进行风险处理指引;进入律师匹配环节后,平台可根据案件情况,计算律师匹配度,筛选出最合适的律师列表供客户选择;进入诉讼环节,平台会将各种法律文本进行数据化、模板化,如可以根据举证需求,生成证据目录模板,并依据个案情形进行修改,最终生成证据清单。“其实这些功能我们已经实现了一部分。如果创新是从0到1,那我们现在至少已经实现了0.5的进步。” 常亮如是说。
短短几个月里,常亮配合团队开展了许多工作,为多家知名企业客户办理了数以千计的案件,与全国各地上千名律师交流合作,形成了大量案件数据和研究成果。
当记者问及常亮今后将如何选择自己的职业之路时,他满怀信心地回答:律师这个传统行业仍然具有极大的吸引力和生命力,他对执业律师之路仍然很有兴趣。他相信,法律服务的供需方式正在发生改变,随着法律服务需求的不断增加,越来越多的客户愿意通过非传统的法律服务公司获得支持。新型、多样化的需求会逼着传统法律服务业改革。不论是作为律师,还是企业法务,或者不能用传统方式界定的法律人,都要紧跟时代变革的步伐。
《法制文萃报》记者 郭志萍
欢迎点击您喜欢的内容【朋友圈】, 法制文萃报微信平台可以使您了解更多更专业的新闻热点资讯、文化艺术信息、历史档案钩沉、健康保健指南,并提供重要的法律服务意见。还能够与本报进行互动、分享、交流!欢迎你通过以下三种方式关注我们:
1、点击屏幕右上角按钮,【查看官方账号】可以关注我们;
2、在【添加好友】→【搜索公众账号】中查找:fzwcb19920101;
3、通过微信扫描二维码添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