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16 16:28:44来源:法律常识
读者姓名:刘天松(西南政法大学本科在读生、广东康浩律师事务所实习生)
在读书目:《法眼观澜》(刘仕毕著)
推荐理由:当法学院带水青菜遇上资深法官,四目对接,互相拱手,心中还是那句:“又相聚于法律江湖。”
还记得第一天到康浩面试的情景,我进会议室,见到刘仕毕师兄,师兄很亲切地说:“小刘,坐。”
以前我对外称自己是不食人间烟火,不懂人情世故,入世未深,只是偶尔吐槽抱怨的纯情小男生。读罢师兄的文,师兄对自己廿十的自评看来现在也符合我的状况。师兄写到,廿十的自己是学生一枚,风华正茂。没有过去,只有未来;没有积累,只有前景;没有阅历,只有梦想。激情胜过理性,热血掩盖逻辑,臣服于雄性荷尔蒙的双眼看不到历史的沧桑。目前的我,又何尝不是。同师兄当年一样,是一个没有背景,只有背影的孤身,面对整个世界,经常口出狂言,但是闲处又为自己的处处碰壁自我疗伤。
师兄记述自己到东山法庭报到的情景,一个老法警驾着一台警车,从市区出发,水泥路、柏油路、坦石路、沙土路,路况渐差,天气渐阴。师兄到了山口,开出“收保护费”的玩笑也是阔达得可以。换着是我,肯定是怨声不断,骂爹骂娘。
而我第一次步入法律实践是在一年多以前,我被学校分配去浙江省衢州市人民检察院实习。那是一个安静的三线城市,山清水秀,楼房是广州的缩小版,街道是广州的袖珍型,就是在这样的地方,我第一次当起了政党旗下的“小混混”。第一次装模作样地提着黑箱子进入看守所,见了嫌疑犯给他点根烟抽抽,对面是铁栏隔着的四五十岁的村委干部,这边是二十出头的法学院带水青菜。带我的“老板”给我一台笔记本,他在上面问,我在下面记。每次我老板说一句:“这样......”的时候,对面被牢房煎熬折磨过的憔悴面容便极力侧耳聆听,好像渴求这边的检察官能给他指条明路,生路,然而这头端庄的面容背后只是如何定罪量刑的公式。——就是这样,我开始了我对法律、公平、正义的第一次深入思考,开始了我对“冷峻如刀”的思考。
有一天深夜,在检察院的办案区,被我们审了两天的一个村委干部符合了拘留逮捕的法定条件,我们把他转移到另外一个房间,这个房间不像询问室那样舒适,检察官示意我把嫌疑犯的手铐钉上,让他坐好。然后检察官拿出一张纸,神情严肃高声宣读,诸如:“某某某,你无视党纪,知法犯法,严重危害社会和人民群众的利益,现在依照刑事诉讼法XXX条的规定将你拘留。”然后让嫌疑人签字。我第一次体会到国家机器的强大,第一次看到了法律人的另外一个侧面。我偷偷将脸别过去,不看嫌疑人的惊慌神色,不听检察官的言语,走出地下室,默默地给自己点上一支烟,那夏夜的风有点凉。
师兄道“一入法门,终身为奴”,不仅仅是指学法的无穷尽,还指对法律的臣服,可能这是法律人所谓“戴着锁链起舞的”真意。
目前的自己,单薄的双手,依靠年老的父母,无德无能,法律的路要硬着头皮走,而悟性浅薄,步履维艰,也不知道自己在法律的路上,能否继续走下去,会不会在哪个路口迷失,然后迷途难返。在人烟消散的深夜,师兄的字与其说是指路的灯,不如说是安慰的手。
多谢师兄!
师兄谈法治,谈官场,谈人生,我不懂,只作浏览。师兄谈三国,谈二十四史,我是兴致勃勃。
如果说有一些句子,无论读上几千万次还会动心如初见,恐怕就是“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是也。
高中的时候,初读《三国演义》,深深沉醉在那个英雄辈出的画卷当中。当时还模仿易中天的《品三国》节目,给同学们讲过关于三国的二三事。也模仿过电台节目,用粤语讲过三国故事,做过“讲古先生”。最喜爱的情节莫过于“诸葛三气周瑜”、“草船借箭”、“温江斩华雄”、最爱吐槽的作战非“空城计”莫属,最引人遐想的情节肯定是“刘关张睡则同寝”,最动人的画面是“糜夫人自投枯井”、最崇拜的壮士所为自然是“赵云单刀救阿斗”。儿女情长,尽在那短短几百页的《三国》书页中,数不尽的英雄,都在那百年的历史瞬间,可谓惊心动魄!
师兄所说,为何评史不评今是因为热点变换,焦点转移,事理难辨,真相难求,文迫于事,论限于时,不想把文字的美事变成追随应付之苦差,也不想身陷异议,鸡同鸭讲。如此理由,也是首次听说。但评史工作量大,需要长期阅读,深入钻研,反复理解推敲。师兄观史所得所写,真是难得!
江湖有句话,不是英雄,不读三国。我说,当今时代,不需要英雄,我不是英雄,也允我一睹群雄的风采吧!幸得歌乐山的前辈,幸得拜读三国,幸得师兄之三国论。如果有幸再深入读史,定与师兄分享,望不嫌弃才疏学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