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26 09:20:41来源:法律常识
秦旭东并不仅仅是一个由媒体人转型成为律师的典型,实际上,他的职业生涯始于律师,被新闻理想吸引后从律所离开,进入媒体行业工作,然后又重回律师岗位。对他来说,重新做回律师不像是转型,而更像一次回归,从“鸣不平之事”到“维护公平正义”的一次殊途同归。
始于律师
2003年从北京大学法学院毕业后,秦旭东去了广州一家律所工作,通过了司法考试。在律所工作几个月后,他从校友那听到一个消息:南方报业旗下的《21世纪经济报道》法治版正在招一个有法律专业背景的编辑。
那时的南方报系就像一颗璀璨的宝石,很多北大学子都是其读者,秦旭东也是其中一个。虽然完全没有新闻从业经验,但出于对新闻报道的兴趣和新闻理想的向往,他很快就决定离开律所,成为媒体人。
看似是离开了律师行业,但透过秦旭东早期的报道内容,足见他对法律和律师行业的关注从没有消失,比如他的新闻处女作就是有关“洛阳种子案”的采访,这是当年继孙志刚案后另一起涉及法律冲突、违法审查问题的重要法律事件。
还有对律师职业权利保障的关注。2003年底,当时还是《21世纪经济报道》见习记者的秦旭东,写过一篇题为《国内首个律师执业保障条例出台》的报道,文章在开头写道:“一个地方法治环境的好坏,很大程度上要看律师作用的发挥程度,看律师参与诉讼、参与社会和经济活动的深度和广度,保护律师执业权利,就是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就是对法治社会建设的促进。”
2006年,从《21世纪经济报道》广州编辑部转到北京新闻中心的秦旭东发表报道《谁来保护律师》,关注了“天津法官殴打北京律师”事件,内容还是跟律师执业权利保障相关。
之后,秦旭东曾取得律师执业证,短暂执业后,他还是坚定地回到媒体行业,成为圈内知名的法治记者和编辑。他先后任职于《财经》杂志和财新传媒,岗位包括记者、编辑和法治新闻部主任。在财新传媒担任法治新闻报道部主任期间,他主要负责法治、时政、突发事件、深度调查等领域的报道、编辑和评论工作。
2013年中,秦旭东整理了一份目录,包括从2010年1月到2013年5月这三年多,财新的180余期杂志中,在“法治”的名义下发表的所有报道和评论。
这些报道几乎可以看作是法治推进过程中的大事记,从每一篇报道中都能看出对公共价值的追问。
秦旭东在文中说:“作为编辑,一个参与者和见证者,做了个整理。有些因为种种原因未能刊发,不在此列;少量未在栏目内,但有关联,也列入其中。感谢各位同行者,我们还在路上。”
后来,因为种种原因,被撤销的法治版迟迟未能恢复。当时,也正值传统媒体在新媒体发展和舆论环境变化的双重冲击之下日渐陷入困境的转折期。2014年,秦旭东离开了财新传媒。
回想起这次离别,他说,在财经财新团队多年,有很多不舍,但还是去决定去拥抱自己职业生涯的改变。
回归律师
离开财新之后,秦旭东参与了新媒体《赛先生》和《三剑客》的创业,之后加入了互联网大厂腾讯,先后在法务部和腾讯新闻任职。他在腾讯新闻《谷雨实验室》担任编辑的时间不长,但作出的几个报道,秦旭东至今都觉得欣慰,可以安心离开了。他决定回到职业生涯最开始的地方——申请恢复执业,做律师。他选择了北京华一律师事务所,执业至今。
为什么选择回到起点?
秦旭东笑着说,因为还想做点带劲儿的工作。
毕业至今这20年的时光中,毕业就从事律师行业的昔日同窗,大部分都已经在各自深耕的领域中成为业界翘楚,有的已经是国内头部律所的主任了,在每年的各种律师行业排行榜上,秦旭东常常能看到老同学的名字。
不过这些并没有让秦旭东面对新工作时的心态产生变化。他坦言,自己准备转行重新做律师的时候,就已经明白这些差距,他从来没有后悔过那段媒体从业时光,他觉得这些经历丰富了自己人生的维度。
前段时间在媒体行业引发关注的影片《不止不休》上映后,他和很多真实经历过那段所谓媒体“黄金十年”的前媒体同行们有一个共识,与现实相比,电影的呈现太浅,“我们经历的现实比电影要更复杂也更丰富。”
回忆这些过往,秦旭东觉得有一种饱含幸福感和价值感的充实。
执业数年后,媒体人的一些思维习惯、想法和价值认可,仍在影响着律师秦旭东,在他代理过的案子中,很容易发现公共价值的存在。
比如他和同所的屈振红律师一同为两名被教培机构起诉网络侵权的考研学生提供了法律援助,取得良好效果,一个案子二审改判获得胜诉,另一个案子一审完全胜诉。秦旭东觉得,能在个案中厘清网络言论的边界,为自由表达拓展一点点空间,也是非常令人兴奋的事情。
除了价值感的延续,秦旭东认为记者和律师两个执业的工作,也有不少相似之处。
例如摆事实讲道理,记者首要追求的是真相,包括在采访中最关注的是事实,报道中最基本的也是事实,律师也是这样,找证据、翻案卷也是为了了解事实。两者区别在于,前者主要为的是大众的知情权,通过报道说服受众,而后者首先服务的是当事人,需要说服的对象是法官和检察官。
秦旭东认为,面对纷繁复杂的案件,媒体从业期间的阅历有助于自己对案件的认知、分析和判断。
即便如此,秦旭东也承认,自己刚刚做回律师时,面对这些新工作,哪怕内心有把握,还是会有些许忐忑,要对自己的委托人负责,总是想着要谨慎再谨慎。
新“读者”的认可
开始执业进入具体的案件之后,秦旭东发现律师也像媒体人一样,有时承受着无力感。
像他参与办理过两起涉及僧人的刑事案件,作为当事人的辩护律师,他发现无论自己如何去辩护,可能一时都无法改变结果。
感觉到环境的冰冷之后,秦旭东并未放弃,就像昔日采访中无法突破时一样,不会停留于对外部环境的抱怨,而是安慰自己、鼓励自己去尽力。去沟通联系,调查取证,申请证人出庭,准备辩护意见……努力完成辩护上的每一环。
让秦旭东印象很深的是,有一个案件,尽管结果不令人满意,但能感受到当事人和家属的认可,包括主审法官,对辩护律师的工作也很认可。
可以确信这一点,是庭审之后很久的事情了。一审判决出来之后,秦旭东发现他们的举证目录和辩护意见,几乎完整地出现在判决书中。尽管之后没有继续代理,他还是很关注这个案件的进展。上诉后,二审法院以一个很牵强的理由发回重审,他后来看到新的合议庭作出的第二次一审判决书,发现里面辩方意见被简略概述,而几乎完整呈现的是检方的指控意见和证据。
虽然判决结果相同,但对比前后两份判决书,还是能感觉到前面的法官,在他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做些了事情,“我相信他的内心是被我们说服了的。”
“我们的努力是有价值的,至少,案件卷宗是会被保留着的,有人能看到。未来如有空间,当事人能伸冤平反,这些工作也是基础。”秦旭东说,就像当年做媒体时,那些报道、评论,不一定能改变当下的现实,但毕竟为历史存下了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