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27 07:58:18来源:法律常识
当代中国法学界,河南籍法学家群体的规模和影响力位居首位,形成了备受学界关注的"河南法学家现象"。当代河南籍法学家群体在引领学术、资政谏言、推进法治国家建设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
河南籍法学人才出现井喷局面,成为一种重要的现象。当代河南籍法学家的研究领域十分广泛,在法学各个学科当 中都有全国知名、举足轻重的人物占有一席之地。
河南籍法学家在全国重要法学院校中担任要职,包括中国法学会副会长、原吉林大学党委书记张文显,中国刑法研究会会长、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院长赵秉志,西南政法大学校长付子堂,中国政法大学副校长于志刚,西北政法大学副校长王瀚,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常务副校长王新清,国家检察官学院副院长郭立新,中国法律思想史学会会长郝铁川,对外经贸大学法学院院长石静霞,以及清华大学法学院原院长王晨光、王振民,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原副院长王轶,武汉大学法学院院长冯果等等。这还是不完全统计。
除担任法学教育行政要职外,河南还培育出一批法学界宗师级人物,如刑学领域的马克昌(周口西华人)、经济学领域的刘文华(安阳林州人)、刑事诉讼法领域的樊崇义(南阳内乡人)、民事诉讼法领域的江伟(开封人)、环境资源法领域的马骧聪(焦作博爱人)等。在法律实务领域,河南也成长出诸如著名律师张思之、最高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姜建初等一批优秀的法律工作者。这也还是不完全统计。
河南籍新一代法学家也在成长壮大,逐步成为各领域的领军人物。七届“全国十大杰出青年法学家”70人中,河南籍法学家就有赵秉志、王轶、于志刚、付子堂、王振民、石静霞、冯果、肖建国等8人,占总数的11.4%。
河南籍法学家规模和影响力雄居中国各省之首,被称为“河南法学家现象”。
这一现象非常耐人寻味。河南地处中国中部,系中华文明的发源地,这片肥沃的土壤诞生了老子、列子,墨子、韩非子、二程等圣贤级的思想家,也诞生了杜甫、李商隐、韩愈、李贺等著名诗人,也诞生了苏秦、诸葛亮、司马懿、岳飞等军事家,也诞生了谋圣姜子牙、医圣张仲景、科圣张衡、画圣吴道子、乐圣朱载堉等。
人文初祖伏羲,在河南淮阳创立了八卦,开启了中华民族的文化之源;人文始祖轩辕黄帝,统一天下奠定中华,肇造文明,是河南人;创字鼻祖仓颉,创造文字,开启文明,是河南南乐人…… 中国八大古都,河南独占四席。但自南宋以后,伴随着经济重心的南移,河南在思想文化等领域的领先优越逐渐被南方省份赶超。尤其是近现代以来,河南的整体发展并不理想……
那么,河南为什么在当代就出现了“法学家现象”呢?
一是地处中原的河南,有着浓郁的法家传统。法家是中国历史上研究国家治理方式的学派。先秦法家的五个代表人物商鞅、慎到、申不害、韩非、李斯,除慎到外,其他4人皆出自河南,其中商鞅为濮阳一带人,申不害、韩非是新郑人,李斯是上蔡人,他们提出的法布于从、依法办事、刑无等级、保持法律稳定以及富国强兵等思想,至今具有实际意义。到了汉代,河南又出现了张释之、杜周等一批法学人才,特别是张释之,他提出了“法者,天子所与天下共也”的先进法度理念。法家这一传统在河南得到了传承,而近年来出现一些冤家错案,更是诸多河南学子践行依法治国、实现理想抱负的驱动力。
韩非子
二是中原地区入仕的观念比较重。中国南北方有个显著的文化差异,就是北方的官本位思想较为盛行。地处中原的河南,历史上长期是政治的中心,知识分子以修、齐、治、平为典范,参与政务的机会比较多。“学而优则仕”则是一种观念,而法律与政治具有密切的联系,学法律做官或治学成了现在河南学子改变的重要选择之一。
三是河南籍学生普遍勤奋,对法学专业热衷。众所周知,河南作为人口第一大省,没有985 院校,除了郑州 大学一所“211”院校以外,河南省没有一所在全国具有较高知名度的重点大学。然而,河南有一亿多人口,河南籍考生人数众多。因此,河南籍学生读书即使最努力、最勤奋,也很难在本科阶段考上一所理想的、全国知名的重点大学。于是,不得不另辟蹊 径通过考研、考博,进入到一流大学继续深造。高等教育资源不 足的劣势,有时候又恰恰成为了出法学家的促进因素。因为,要成为专门搞研究的法学家,具有硕士、博士学历是起码要求。
四是形成了法学家的氛围。如果说河南盛产法学家,那么在河南各地市中,南阳籍数量最多、影响力最大,包括樊崇义、刘海年、张文显、赵秉志、付子堂、王新清、王轶、冯果、周密、李汉军、王志祥、侯国云、刘志伟、王充、韩龙、曹富国等;而在南阳17个县区中,出自镇平、新野的法学家最多,如赵秉志、王新清、付子堂等出自新野,王轶、冯果、侯国云等出自镇平。到目前为止评出的几届 “全国十大杰出青年法学家”中,河南籍法学家共有 8 人,其中南 阳籍法学家有 4 人,占到了一半。
不得不说,盛产法学家是一件好事,在推动依法治国上,河南人又有着新的时代担当。
(文化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