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展现出更加强大更有说服力的真理力量

时间:2022-11-11 17:52:11来源:法律常识

作者:王均伟(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学术和编审委员会主任)

党的二十大的主题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弘扬伟大建党精神,自信自强、守正创新,踔厉奋发、勇毅前行,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贯穿历次党的代表大会的主线,紧紧抓住这条主线,才能深刻理解党的二十大的重大历史意义,把党的二十大精神学习好、领会好、贯彻好。

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性胜利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党和人民历尽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根本成就。我们能够用几十年时间走完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进程,人民生活水平实现从温饱不足到全面小康的提升,综合国力跃升并稳居世界第二位,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这一切都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根植于中国大地、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的科学理论,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才能引领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成功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很不容易的,“我们遇到过困难,我们遇到过挑战,但我们不懈奋斗、与时俱进,用勤劳、勇敢、智慧书写着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故事。”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新时代已经走过的10年,取得的成就是历史性的,发生的变革是历史性的,对此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从13个方面进行了总结,指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伟大的历史主动精神、巨大的政治勇气、强烈的责任担当,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出台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推出一系列重大举措,推进一系列重大工作,战胜一系列重大风险挑战,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

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从16个方面总结了10年来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包括: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明确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提出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全面加强党的领导,确保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确保党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我们这个拥有9600多万名党员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更加团结统一;对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作出科学完整的战略部署,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明确“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确定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统筹发展和安全,明确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并紧紧围绕这个社会主要矛盾推进各项工作,不断丰富和发展人类文明新形态;经过接续奋斗,实现了小康这个中华民族的千年梦想,打赢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脱贫攻坚战,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为全球减贫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提出并贯彻新发展理念,着力推进高质量发展,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制定一系列具有全局性意义的区域重大战略,我国经济实力实现历史性跃升;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全面深化改革,许多领域实现历史性变革、系统性重塑、整体性重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共建“一带一路”成为深受欢迎的国际公共产品和国际合作平台,形成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格局;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全面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全面推进,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广泛开展,人民当家作主更为扎实,全面依法治国总体格局基本形成;确立和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广泛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文化事业日益繁荣,网络生态持续向好,意识形态领域形势发生全局性、根本性转变;深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持续用力,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社会保障体系、医疗卫生体系,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共同富裕取得新成效;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更加健全,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以坚定的意志品质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国家安全得到全面加强,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取得阶段性成果,有力应对一系列重大自然灾害,平安中国建设迈向更高水平;确立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贯彻新时代党的强军思想,贯彻新时代军事战略方针,坚持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统筹加强各方向各领域军事斗争,大刀阔斧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人民军队体制一新、结构一新、格局一新、面貌一新;全面准确推进“一国两制”实践,坚持“一国两制”、“港人治港”、“澳人治澳”、高度自治的方针,推动香港进入由乱到治走向由治及兴的新阶段,香港、澳门保持长期稳定发展良好态势。提出新时代解决台湾问题的总体方略,促进两岸交流合作,坚决反对“台独”分裂行径,坚决反对外部势力干涉,牢牢把握两岸关系主导权和主动权;全面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坚定维护国际公平正义,倡导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旗帜鲜明反对一切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毫不动摇反对任何单边主义、保护主义、霸凌行径,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全面开展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国际合作,赢得广泛国际赞誉,我国国际影响力、感召力、塑造力显著提升;深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坚持打铁必须自身硬,提出和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以党的政治建设统领党的建设各项工作,以钉钉子精神纠治“四风”,反对特权思想和特权现象,刹住了一些长期没有刹住的歪风,纠治了一些多年未除的顽瘴痼疾,反腐败斗争取得压倒性胜利并全面巩固,消除了党、国家、军队内部存在的严重隐患,党找到了自我革命这一跳出治乱兴衰历史周期率的第二个答案,确保党永远不变质、不变色、不变味。

新时代10年的伟大变革,在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走过百年奋斗历程的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性锻造中更加坚强有力,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领导核心。中国人民的前进动力更加强大、奋斗精神更加昂扬、必胜信念更加坚定,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正信心百倍地推进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这些,是我们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完成“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个中心任务的坚实支撑,也是我们在新时代新征程上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展现更加强大更有说服力的真理力量的最大底气。

二、走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征程,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上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

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庄严历史责任。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现代化强国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孜孜以求的目标,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中华民族遭受前所未有的劫难。为了摆脱落后面貌,中国人曾努力向西方学习,但是,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帝国主义的侵略打破了中国人学西方的迷梦。很奇怪,为什么先生老是侵略学生呢?中国人向西方学得很不少,但是行不通,理想总是不能实现。”

贯穿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篇章的一个基本点,是中国的问题必须从中国的基本国情出发,必须由中国人自己来解答。经过几代人付出艰辛探索和巨大代价,中国人才找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正确道路。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党的二十大报告全面系统深刻地阐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特色和本质要求,指出中国式现代化的特色是: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

中国式现代化立足于中国的基本国情。什么是中国的基本国情?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要回到我们的本源上去认识,一定要认清,中国最大的国情就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正是因为这一点,中国式现代化只能是社会主义性质的现代化,而绝不会是西方那种以资本为中心、两极分化、充满着血腥和掠夺的资本主义现代化。

中国式现代化立足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如果不是中国特色,哪有我们今天这么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思想,“天下一家”“协和万邦”的胸怀,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深深铭刻在中国人的文化基因里,决定了中国式现代化只能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

中国式现代化立足于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的使命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政党,也是为人类进步事业而奋斗的政党。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作为自己的使命。”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创造了人类历史上人口规模最大、发展速度最快、持续时间最长的经济奇迹,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这为众多渴望现代化而又想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发展中国家开辟了新路,作出了榜样,为人类实现现代化提供了新的路径选择。

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上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总的战略安排是分两步走: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毫无疑问,未来5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局起步的关键时期,艰难繁重的改革发展任务和复杂严峻的国际形势决定了前行的路上不可能一帆风顺,我们必须准备经受风高浪急甚至惊涛骇浪的重大考验。要增强忧患意识,坚持底线思维,做到居安思危、未雨绸缪,不信邪、不怕鬼、不怕压,知难而进、迎难而上;要坚持稳中求进,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大会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和部署要求上来,踔厉奋发、勇毅前行,一步一个脚印把美好蓝图变成生动现实。

三、把握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理论管不管用,有没有吸引力、说服力、感染力,最终要看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鲜明提出坚持人民至上、以人民为中心,正所谓“与天下同利者,天下持之;擅天下之利者,天下谋之。”以人民为中心是党的根本立场,也是党的根本宗旨;是党的初心,也是党的使命;是发展理念,也是执政理念。

新时代始终以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为标准,强调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的目标很宏伟,但也很朴素,归根结底就是让全体中国人都过上更好的日子。”10年间,中国共产党人书写了人民至上的崭新篇章,向人民交上了一份厚重的答卷。我们解决了困扰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绝对贫困问题,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人均预期寿命由75.4岁提高到了78.2岁,实现城镇新增就业年均1300万人以上,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6500元增加到35100元,基本养老保险覆盖10.4亿人,改造棚户区住房4200多万套,改造农村危房2400多万户,建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社会保障体系和医疗卫生体系,全面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广泛开展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人民当家做主更为扎实,社会公平正义保障更为坚实,10年间采取的一系列重大政策举措惠民生、纾民困、解民忧,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治国有常,利民为本。为民造福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必须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鼓励共同奋斗创造美好生活,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要紧紧抓住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党的百年奋斗历程告诉我们,党和人民事业能不能沿着正确方向前进,取决于我们能否准确认识和把握社会主要矛盾、确定中心任务。什么时候社会主要矛盾和中心任务判断准确,党和人民事业就顺利发展,否则党和人民事业就会遭受挫折。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内涵的变化,没有改变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仍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基本国情,解决主要矛盾的主要手段仍然要依靠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总结新中国成立70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40多年伟大实践得出的基本经验,是兴国之要,必须一以贯之,毫不动摇。

要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把高质量发展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对经济社会发展提出了许多重大理论和理念,其中新发展理念是最重要、最主要的。”发展理念是管全局、管根本、管方向、管长远的,可以说,“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每一条都是对应着新时代新征程经济发展的短板弱项,我们要坚持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紧紧抓住发展动力、发展平衡性、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发展内外联动、发展成果归属等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着力点,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要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促进社会全面发展全面进步。在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的进程中,要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也要注重促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各领域的协调发展。要按照党的二十大提出的目标要求,加强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保障,坚持和完善我国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重要政治制度,健全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扩大人民有序政治参与,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发挥人民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巩固和发展生动活泼、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要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紧紧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深入群众、深入基层,采取更多惠民生、暖民心举措,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增强均衡性和可及性,扎实推进共同富裕;要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统筹产业结构调整、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

随着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要求水平更高,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为强烈,我们要牢牢把握人民的要求和向往,努力交出新时代更加优异的答卷。

四、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实践告诉我们,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

中国共产党人是马克思主义的忠诚信奉者和坚定实践者。中国共产党人深刻认识到,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才能正确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才能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的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勇于进行理论探索和创新,以全新的视野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取得重大理论创新成果,集中体现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必须长期坚持并不断丰富发展。

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首先要把握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坚持人民至上,坚持自信自立,坚持守正创新,坚持问题导向,坚持系统观念,坚持胸怀天下。

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要坚持问题导向,正确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把准问题是思想创新的前提,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在充分肯定党和国家事业取得举世瞩目成就的同时,必须清醒看到,我们的工作还存在一些不足,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有些是实践发展产生的新问题,有些是长期积累的深层次问题,其复杂程度和解决难度与过去相比都明显加大。我们要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不断提出能够真正解决问题的新理念新思路新办法。

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要尊重人民创造、集中人民智慧。党的理论来自人民、为了人民、造福人民,人民的创造性实践是理论创新的不竭源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切脱离人民的理论都是苍白无力的,一切不为人民造福的理论都是没有生命力的。”只有自觉拜人民为师,尊重人民群众在实践活动中所表达的意愿、所拥有的权利、所创造的经验、所发挥的作用,集中人民的智慧,才能形成为人民所喜爱、所认同、所拥有的理论,这样的理论才能成为指导千百万人民群众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我们过去是这么做的,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真理性、人民性和实践性、开放性和时代性也因此在中国得到了充分检验、充分贯彻、充分彰显。新时代新征程上,我们要继续坚持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解读时代、引领时代,在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伟大实践中,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展现更加强大更有说服力的真理力量。

来源: 《红旗文稿》2022/20

随便看看
本类推荐
本类排行
热门标签

劳动者 交通事故 用人单位 劳动合同 债务人 协议 自诉 房屋 土地 补偿费 案件 债务 离婚协议书 公司 债权人 合同 甲方 最低工资标准 交通 车祸 债权 伤残 条件 鉴定 工资 程序 补助费 拆迁人 刑事案件 兵法 期限 标准 交通肇事 解除劳动合同 财产 补偿金 客户 当事人 企业 法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