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银消费金融逾期费,中银消费金融催款野蛮

时间:2022-11-12 10:52:11来源:法律常识

降利率扩渠道,批量起诉逾期借款人填补坏账窟窿,中银消费金融转型要迈过多少坎儿?


撰文 | 冬弥

出品 | 消费金融频道


转型是远水,毕竟救不了线上线下获客难的近火。「消费金融频道」注意到,一些老牌消费金融公司边扛着转型大旗边寻求获客渠道,以防止因体量萎缩被友商甩在身后。


近日,中银消费金融发布代理渠道供应商入围采购项目招标公告,招标信息显示,根据中银消费金融2020年整体业务规划,渠道条线业务压力较大,急需引入新代理渠道,加速业务发展。


基于合规要求,中银消费金融对渠道供应商的基本资质要求把关得比较严格。若想成为中银消费金融的渠道供应商,投标人的营业执照经营范围应包含咨询服务的类似表述,近两年内未发生过金融案件被监管部门通报、处罚或被媒体曝光事件。


随着消费金融市场玩家增多及线上化服务模式兴起,以往重度依赖线下模式的中银消费金融面临的获客难题尤其大。尽管中银消费金融着手建立App等自营场景、流量入口,与今日头条等流量平台合作,但不足以支撑今年的放款量目标。


除了公开招标代理渠道商,中银消费金融还从去年至今调整产品利率息费,以适应监管要求,减少转型过程中的合规阻碍。


2019年11月份,中银消费金融发公告称将逐步统一客户逾期违约金收取标准,即根据实际逾期天数对贷款余额按照日息0.05%收取。今年三月份,中银消费金融发布利率及收费公示,下调逾期违约金收取标准。


利息收费标准为11.5%-23.9%,消费分期手续费利率为12%-24%,提前还款手续费为2%-3%。同时,逾期违约金收取标准将至“按逾期时贷款余额0.01%/日-0.02%/ 日收取逾期违约金”。


四月份,中银消费金融调整技能云分期产品提前还款手续费率,取消技能云分期产品提前还款手续费及退货手续费、关闭部分提前还款功能。


中银消费金融旗下拥有“抵押消费贷款”、“信用消费贷款”、“交易分期消费贷款”线上线下融合的三大产品体系,具体产品包含新易贷乐享贷、业主贷、保单贷等。其中,新易贷-乐享贷是专为个人消费者推出的一款抵押消费贷款,业主贷、薪享贷、保单贷、好客贷是专为个人消费者推出的一款无抵押、免担保的信用贷款产品,最高额度均为20万。


交易分期消费贷款旗下包含新易贷-技能云分期和教育云分期等产品。以技能云分期为例,技能云分期目标客群是有职业技能培训需求的消费者, 最高贷款额度5万元。


从中银消金的进件条件来看,中银消金对用户资质要求较高,一般需要有稳定收入和较高的偿还能力。为了调和授信风险,中银消费金融还在贷款合同中增添冷静期选项。所谓的冷静期,是指为避免借款人作出不符合其真实借款意愿和还款能力的冲动借款行为,给予借款人反悔的权利,借款人可以在设置的冷静期内取消借款申请。


七月初,田红艳担任中银消费金融董事、总经理的任职资格获得上海银保监局批复。开业十年来,中银消费金融已经迎来了第三位总经理。田红艳上任后,便改弦更张吹响转型号角,宣布“2020年是中银消费数字化转型的启航之年”,加速“线上线下融合,逐步以线上为主”的业务转型。


作为全国首批开业的四家消费金融公司之一,中银消费金融曾无限风光,业绩领先同业。经过两次增资后,中银消费金融注册注册资本也由5亿变为15.14亿元,背后的大佬依然是中国银行和百联集团。


不过,伤痕累累的老巨头想二次创业,重返高光时刻,恐怕还需要迈过不少坎儿。消费者习惯、定价空间、风险复杂性、运营成本等消费金融受理环境的变迁,给中银消费金融“二次创业”增添了不少困难,当然最重要的当属对消费金融核心竞争力的认知。


首先,坏账压身成为中银消费金融负重难行。据企查查信息,中银消费金融的裁判文书数量超37000份,涉案金额超24亿,案件数量和涉案金额均遥遥领先其他持牌消费金融公司。其中,借款合同纠纷超33000份,中银消费金融还陆续通过法院给众多逾期借款人发送开庭传票。


中银消费金融借款纠纷案件主要集中在2015-2017年。早年间,中银消费金融是一家名副其实的收取砍头息的持牌机构。由于缺少线下直营门店,中银消费金融便借力代理和中介展业。在此过程中,中银消费金融发放贷款时以贷收费乱象滋生,收费名目有贷款动用费、包装费、外访费等。


因业务屡屡违规,中银消费金融创下持牌机构处罚记录,2018年一年内连续收到三张罚单。其中,2018年5月,上海银监局对中银消费金融进行处罚,罚没合计人民币138.68万元。罚单显示,中银消费金融在2016年办理部分贷款时,存在以贷收费的行为。


乱收费和风控不审慎造成借款人综合息费过高、坏账风险高企。2015-2017年中银消费金融的逾期贷款率3.59%、4.17%、5.39%,连续攀升的逾期率最终演化成压身划账。


存量巨头涌入,持牌消费金融格局突变,是中银消费金融转型遇到的第二个坎儿。以往,借助行业先发优势及股东方中国银行的品牌优势,中银消费金融凭借散布全国的代理和中介持续攻城略地,一度在2017年以净利润13.75亿元排在持牌消费金融公司业绩首位。


业务转型和合规要求下,中银消费金融逐渐走下盈利冠军的宝座。今年以来,平安、小米、光大消费金融陆续开业,蚂蚁消金获批筹建,这些机构均是以存量身份进场。凭借资金、场景、获客能力,新玩家入场必定会加剧持牌消费金融公司竞争。


此外,从持牌消费金融公司近期的人事变动上看,头部机构几乎都作了大规模人事调整,新上任者出自银行、消金公司,均具有相当丰富的从业经验。前有捷信、马上,后有平安、小米,今年可谓家家谈转型,“备战打仗”的氛围越来越浓。


消费金融市场从互联网过渡到金融科技,科技成为驱动消费金融公司业绩增长的核心要素,在这方面,从近期冲击IPO的马上消费金融身上即可看出。无论是线上获客、场景搭建,还是智能风控、智能贷后管理,中银消费金融推陈出新可能还需要时间。


激烈的竞争环境中,持牌消费金融公司还要面临利率下行所导致的冲击。当前持牌金融机构的利率下行是必然趋势,去年年末就有消息称持牌消金机构被地方监管要求将产品年化利率降至24%以下,今年施行的民间借贷利率新规给定价又蒙上一层阴影。


财报显示,截至2020年6月末,中银消费金融总资产约312.17亿元,较2019年末的329.02亿元下降5.12%;总负债约231.75亿元,较2019年末的249.76亿元下降7.21%。


与2019年全年业绩对比,中银消费金融今年上半年的净利润大幅缩减。2019年,中银消费金融营业收入43.15亿元,净利润 达6.59亿元。今年上半年营收约占去年全年的49%,属于持平水平,而净利润仅占去年全年的15%。


当前,中银消费金融总资产规模居持牌消金机构第五,仅次于捷信、招联、马上、兴业。作为老牌消费金融公司,中银消费金融营业收入仍处于前列。由于线下扩张团队的回撤,以及监管对产品利率的把控,中银消费金融何时能回到净利10亿元梯队,仍然是一个谜。

随便看看
本类推荐
本类排行
热门标签

劳动者 交通事故 用人单位 劳动合同 债务人 协议 自诉 房屋 土地 补偿费 案件 债务 离婚协议书 公司 债权人 合同 甲方 最低工资标准 交通 车祸 债权 伤残 条件 鉴定 工资 程序 补助费 拆迁人 刑事案件 兵法 期限 标准 交通肇事 解除劳动合同 财产 补偿金 客户 当事人 企业 法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