逾期未整改说明理由,谨防征信修复骗局

时间:2022-11-12 17:49:04来源:法律常识

作者:于平

“个人征信报告修复价格,一条1000元至2000元。如果修复不成功,可以退款。”据报道,眼下,一部分机构或个人在商业利益驱使下,利用银行与征信报告主体的信息差,混淆征信异议、信用修复概念,以“征信洗白”“征信修复”为噱头,形成一条集征信修复培训、加盟代理、个人信息售卖于一体的灰色产业链。如果是个人修复,一次价格一两千元左右,如果是企业信用逾期修复,一次收费高达上万元。

个人信用是社会信用的基石,在大数据时代,个人征信记录变得越来越重要,然而,一些骗子却从中嗅到了商机。从记者的调查看,所谓“征信修复”,玩得不过是空手套白狼的诈术。相关个人或机构,利用银行申诉机制向银行申请撤销记录。这些个人和机构帮助客户编撰生病、失业等理由,博取金融机构的同情,从而达到消除逾期信息的目的。甚至不排除,在撤销环节中,有银行内部人员与骗子串通、篡改资料信息的可能。

这种“征信修复”的骗局一旦泛滥,危害将不容小觑。它将使征信系统的权威性和真实性受到影响,也会对依赖于征信系统的其他企业造成风险,使征信报告失去意义。这种地下灰产的存在,也会使得一些恶意的失信行为有恃无恐,滋生出“征信出问题可以花钱摆平”的侥幸心理,这对于社会信用体系的建设,无疑是一种潜在的破坏力。

更不用说,“征信修复”的骗局,往往伴随着各种违法行为。利用征信异议机制,开展所谓“征信修复”的业务,这本身就涉嫌消费欺诈。在“征信修复”中虚构事实,骗取金融机构信任,也可能涉嫌诈骗。倘若有银行内部人员参与,利用自身职权修改客户资料,帮助消除信用污点,这还可能涉嫌刑事犯罪。所以,有关部门必须对这种灰产链条高度警惕,拿出全力进行打击,对金融机构暗藏的“内鬼”严惩不贷。

“征信修复”骗局泛滥,也暴露出的管理漏洞和制度缺失。一方面,通过杜撰理由,卖惨博取金融机构同情,就可以消除逾期等征信污点,这说明,金融机构在征信异议申诉中,没有善尽调查核实的责任,给了骗子可乘之机。如果是银行内部人员参与,则说明相关监督审核程序形同虚设。所以,有必要加强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内部管理,进一步改革征信异议申诉的审核流程。

另一方面,“征信修复”中,不排除确实存在一些合理的诉求,应当更加畅通征信异议申诉的渠道,鼓励民众走正规程序。记得此前媒体曾报道,杭州市民小杨信用卡被盗刷,他及时将上述事实告知银行,但银行并不认可,仍将此异常消费的逾期还款违约金和利息从小杨的银行账户中划扣,且以小杨信用卡逾期未还的理由将他纳入不良征信登记。最终,小杨通过司法渠道,迫使银行撤销逾期记录。从小杨的遭遇不难看出,在征信管理中,也存在金融机构权力过大,管理僵化等问题,这恐怕是“征信修复”需求产生的一个重要源头。

个人征信的目的,是让守信者处处受益,让失信者寸步难行。所以,相关的征信制度管理,理当真实反映公民的信用状况。在对“征信修复”骗局依法打击的同时,对于征信制度本身的漏洞和不合理之处,也要及时修复,这样才能从源头掐断“征信修复”的灰产链条。(于平)

来源: 光明网-时评频道

随便看看
本类推荐
本类排行
热门标签

劳动者 交通事故 用人单位 劳动合同 债务人 协议 自诉 房屋 土地 补偿费 案件 债务 离婚协议书 公司 债权人 合同 甲方 最低工资标准 交通 车祸 债权 伤残 条件 鉴定 工资 程序 补助费 拆迁人 刑事案件 兵法 期限 标准 交通肇事 解除劳动合同 财产 补偿金 客户 当事人 企业 法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