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1-14 11:46:53来源:法律常识
今年以来,“猪茅”——牧原股份不仅股价腰斩,更是频频受到财务方面的质疑。
近日,“牧原股份旗下超30家公司商票持续逾期”一事持续发酵。牧原股份也给出了最新回应,公司12月6日晚公告称,截至11月30日,23家子公司已完成全部逾期商票的兑付,尚有9家子公司存在逾期未支付商业承兑汇票合计1707.27万元;截至12月6日,公司9家子公司尚存逾期未支付商业承兑汇票合计755.98万元。
此外,更为罕见的是,12月6日晚,牧原股份一口气发了32份公告。其中,牧原股份公告称,为确保公司有足够的生产经营和投资建设资金,公司及控股子公司拟向银行等金融机构申请授信额度总计为不超过人民币700亿元整,具体融资金额将视公司及控股子公司生产经营和投资建设的实际资金需求确定。
与此同时,牧原股份的股价也在今年接连下挫,截至12月6日报收51.61元,相比最高点92.10元已经腰斩。但自国庆以来,生猪价格其实已经有所回暖,牧原股份也在近期动作频频,向大股东牧原集团发行了不超过60亿元的定增预案,用于补充流动资金。
牧原股份旗下公司承兑商票逾期
近日,上海票据交易所披露《截至2021年11月30日持续逾期名单》,名单显示,2021年8月1日至2021年11月30日出现3次以上付款逾期,且截至2021年11月30日有逾期余额或11月当月出现付款逾期的承兑人数量共384家。
值得注意的是,牧原股份旗下共有超30家企业作为承兑人在列,包括东营市垦利牧原农牧有限公司、老河口牧原农牧有限公司、汝州市牧原农牧有限公司等牧原股份直接或间接控股的公司发生承兑商票持续逾期。
据统计,截至2021年11月30日,上述“牧原系”承兑人累计逾期发生额约为2125.73万元,逾期余额约为1666.88万。此外,记者梳理“牧原系”公司股东背景发现,招商证券旗下多只股权投资基金、华能贵诚信托等出现在多家公司股东名单。
对此,牧原股份12月6日晚公告称,截至11月30日,23家子公司已完成全部逾期商票的兑付,尚有9家子公司存在逾期未支付商业承兑汇票合计1707.27万元;截至12月6日,公司9家子公司尚存逾期未支付商业承兑汇票合计755.98万元。
此前,公司回应媒体称,经公司财务部门核查,由于部分供应商未及时发起付款申请、少数出票银行无法进行线上清算或线上清算不及时等,导致公司存在商票实际兑付日晚于到期日支付的情况发生。公司现正在与银行、持票人积极沟通,快速解决以上问题,保障票据持有人合法权益。
牧原股份表示,目前公司生产经营与现金流情况一切正常。公司已针对相关情况出台了专项管理制度与措施,未来将加强管理,与银行、持票人保持积极沟通,避免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财务问题频遭质疑
今年以来,牧原股份的财务问题一直备受市场热议,在此之前,一张关于券商工作人员在微信群提醒牧原股份投资者注意风险,并称其“涉及财务造假风险,应该很快就要暴雷”的截图在网络上广为流传。
对此,市场反应强烈,11月26日至12月1日,牧原股份股价连续四个交易日下挫,累计跌幅超过7%。随后,12月3日,牧原股份在深交所互动易平台回复称:“公司近日关注到,招商证券工作人员杨某在股票交流群中,发布与本公司相关的不实言论。公司的生产经营和流动性都正常,不存在应披露而未披露的重大信息。公司对该类行为表示强烈谴责,保留追究当事人法律责任的权利。”
更早一些,今年3月,网络大V“天地侠影”曾发表《牧原会是惊雷吗?》一文,对牧原股份固定资产/销售收入远高于同业上市公司、大量关联交易、少数股东ROE(净资产收益率)等多项财务数据提出质疑。
对此,3月16日晚间,牧原股份披露了长达33页的回复内容,称公司生猪养殖业务毛利率显著高于同行业可比公司,原因主要是生猪单位成本低,种猪与仔猪来源、生猪产品结构和生猪养殖方式等存在差异。与同行业上市公司相比,公司的生猪养殖采用“全自养、全链条、智能化”养殖模式,而同行业上市公司多采用代养模式。代养模式因采用“公司+农户”的生产模式,相对具有“轻资产”的特点;而全自养模式需公司自主投资建设生猪养殖场,故与同行业上市公司相比,公司固定资产占营业收入的比例较高、固定资产周转率较低。
但这一事件的影响并未停止,在上述质疑下,牧原股份不仅引来监管问询,而且因“带病”申报可转债发行,公司实控人、董事长秦英林也被证监会约谈。
从股价来看,牧原股份的股价在2月22日到达92.10元高点后便持续回调,截至12月6日报收51.61元,相比最高点回撤了超50%,股价已经腰斩。
猪价回温,大股东60亿定增彰显信心
在千亿“猪茅”股价腰斩的背后,除了频频受到财务质疑,还有生猪价格的一路下跌。中国养猪网数据显示,国内生猪价格在1月初到达36.94元/公斤高点后便一路下跌,截至12月6日报价18.24元/公斤,相比年初高点下跌了50.62%。
受猪价大幅下行影响,牧原股份Q3养殖业务出现亏损。财务数据显示,2021年第三季度,公司实现营收147.44亿元,同比下降18.68%;实现净利润-8.22亿元,同比下降108.05%。今年前三季度,牧原股份实现562.82亿元,同比增加43.71%;实现归母净利润87.04亿元,同比减少58.53%;扣非后的归母净利润为86.5亿元,同比减少58.74%;公司综合毛利率为24.12%,同比下降40.55%。
但自国庆以来,生猪价格其实已经有所回暖。牧原股份12月6日晚间公告称,11月份,公司销售生猪387.4万头(其中仔猪销售7.2万头),销售收入67.67亿元;公司商品猪销售均价15.96元/公斤,比2021年10月份环比上升34.34%。
与此同时,牧原股份也在近期发布了面向大股东的定增预案。10月19日,牧原股份发布非公开发行股票募集资金的预案,计划向控股股东牧原集团定增募资不超过60亿元,发行价格为40.21元/股,在扣除发行费用后将全部用于补充流动资金。
开源证券研报认为,牧原股份大股东60亿定增,有利于缓解公司2022年营运资金压力。根据测算,截至Q3末公司营运资金缺口190.9亿元,基于公司2022年预达成5000-6000万头出栏目标,若猪价低迷周期拉长,公司2022年融资缺口将同比增加50%以上。以营运稳定角度看,大股东行业低谷期增持将助力公司缓解2022年营运资金压力,优化财务结构,后期债务融资对财务费用的增加幅度将边际减弱。此外,大股东在亏损季度定增亦释放坚定看好公司长期发展向好信号。
在此次定增前,牧原股份还发行了95.5亿元的可转债,其中51亿元用于生猪生殖建设项目,19亿元用于生猪屠宰项目,剩余25.5亿元用于补充流动资金及偿还银行贷款。
北上资金减持,国内公募基金增持
当猪价企稳,牧原股份也在近期动作频频,是否意味着猪周期拐点将至?从资金的操作动向来看,机构似乎对此分歧较大。
例如,易方达明星基金经理萧楠曾在半年报中写道:“上半年,我们考虑到猪价下跌会带来新一轮的行业洗牌,一些在猪价高位不顾自身成本能力而盲目扩张的产能会面临淘汰,行业格局会进一步向龙头集中,因此增持了养殖板块。但我们低估了行业出清所需要的时间,加仓过于左侧,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从三季报来看,萧楠在三季度对牧原股份的持股基本保持未动。
与此同时,国内众多公募基金却在三季度对牧原股份进行了加仓,其中不乏一些明星基金经理。例如,周蔚文管理的中欧新蓝筹加仓了632.26万股,使其新进成为基金第十大重仓股;此外,雷鸣管理的汇添富蓝筹稳健加仓牧原股份500万股,杜猛的上投摩根远见两年持有加仓了459.73万股。
整体来看,截至2021年三季度末,共有101只基金重仓持有牧原股份,合计持有14608.48万股,相比二季度末增加了4174.74万股。
但与此同时,三季报显示,代表北上资金的香港中央结算中心(陆股通)在三季度对牧原股份进行了大幅减持,相比二季度末减持了约3380.53万股。减持后,北上资金合计持有牧原股份12438.09万股,占流通股比3.5%。
国海证券研报认为,猪周期形成的本质是供需错配,供给是影响猪周期的关键因素。从母猪存栏到生猪出栏往往需要10-12个月,母猪存栏决定8-12个月后的生猪存栏,进而影响猪价变化。从周期W型底部分析,预计2002年6-8月之间猪价二次触底。每轮周期上行前猪价均在底部呈现W型,猪价二次触底,第一次触底与第二次触底之间间隔约8-11个月,价格涨幅在10%-15%之间。2021年10月观测到生猪价格低至10.78元/kg,本轮周期猪价第二次触底预计在2022年6-8月之间,预计二次探底猪价在11-12元左右。
责编:战术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