租赁业之问:折戟辉山乳业、沃特玛之后,为何仍集体“触雷”凯迪生态?

时间:2022-11-14 13:41:32来源:法律常识

“这些融资租赁公司开业以来可能就白干了”,一位租赁业人士对日前多家租赁公司扎堆“触雷”凯迪生态这一现状发出这样的感叹。

不久前爆出7亿元违约票据的凯迪生态正引发租赁业的震动。近日,德润租赁、德润融资租赁(深圳)有限公司(德润租赁子公司)在同一天分别起诉凯迪生态全资子公司蓝光发电、桐城凯迪,要求支付租金7038.50万元。

除德润租赁及其子公司触雷外,还有9家租赁公司与凯迪生态的售后回租合同并未到期。未来几年,这11家租赁公司是否能够安全“上岸”,还是个未知数。

再一次集体“触雷”

近日,安徽新力金融连续发布公告,其控股子公司德润租赁、德润融资租赁分别起诉蓝光发电、桐城凯迪,要求被告方立即支付租金分别为2769.75万元和4268.75万元。

根据凯迪生态2017年半年报,共有11家融资租赁公司通过售后回租方式向凯迪生态及其子公司持续输血,未到期的租赁合同涉及资金共计40.85亿元。其中,2015年6月到2016年9月,凯迪生态就与一家大型租赁公司签订了11个合同,共计19亿元,最长合同期限为7年。

对于未来,这些租赁公司是否能取得租金,情况不容乐观。凯迪生态除被曝中票违约为,还有出现多种问题。凯迪生态公布的业绩预告显示,公司2017年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预计为亏损13亿元至16亿元,亏损数字是去年净利数字的4倍多。而至今为止,凯迪生态公告2017年年报和2018年一季报尚未披露。

但这并非租赁公司第一次“遭劫”。5月10日,盛运环保公布一则债务到期未清偿公告,金额高达6.3亿元,从盛运环保公布的到期未清偿明细来看,共有31笔合计6.3亿债务未偿,其中7家租赁公司受牵连,逾期总额达5707万元。根据零壹租赁智库统计:安徽中安租赁受累最深,逾期总额高达2389万,放款8笔;佛山海晟金融租赁和河北金融租赁各有1笔放款,逾期金额分别为909.14万、748万;厦门海银汇通融资租赁有限公司放款2笔,逾期总额为422.26万元;西藏天富融资租赁有限公司放款2笔,逾期总额达239.83万。

此前,4月1日,锂电巨头沃特玛母公司坚瑞沃能自曝20亿债务违约,整体债务达221亿元,融资租赁形成长期应付款25.93亿元。2018年还公告了两笔各3亿的租赁融资。

此外,2017年3月,辉山乳业资不抵债,陷入风险的债务达百亿元以上,10多家租赁公司被卷其中。

西藏金融租赁风控部总经理李廉表示,市场上爆出的一些违约事件,可以看到诸多金融机构陷入其中。一般来讲,租赁业务是顺周期的。经济繁荣时,企业产销顺畅,经营业务良好,再融资环境相对宽松,巨大的政策惯性,放大了一些行业的非理性繁荣,掩盖了一些风险隐患。而下行时期,客户的经营指标恶化,但杠杆还在,存量债务到期的周转压力进一步加大,这是风险暴露的一个诱因。

练好风控内功,做到“两要、两不要”

2006年,中国租赁公司仅80多家,总资产200多亿元。2017年,租赁公司的总数超过9000家,单单金融租赁行业资产总额已超过2.4万亿元。在行业井喷式增长中,租赁公司如何冷静思考,谨慎经营?

君创租赁董事长李思明称,租赁公司应“两要、两不要”:“要熟悉你的市场、熟悉你的客户;不要别人做过的客户我也做、别人进入的行业我也进入”。

李思明表示,租赁公司本质上来说,属于具有传统金融属性的企业。在创新发展之前,不妨好好学金融机构,加强公司的事前事中体系建设,做到熟悉市场、熟悉客户。

不同背景的融资租赁公司,要在各自熟悉的行业开展业务。当下市场上存在这种现象,例如,当一家实力较强的租赁公司和A承租人开展10亿元的业务后,其他租赁公司跟风而上,存在侥幸心理,认为与A承租人开展1亿元的租赁业务不会存在风险。但实际上,一旦风险发生,大型的租赁公司规模大,可以及时调整以降低风险暴露,反而对于小型融资租赁公司而言“船小不好掉头”。

李思明还认为,租赁公司应该苦练风控内功。从表面上来看,融资租赁的业务模式很容易学习,但是内在的风控组合管理、客户筛选等精髓难以模仿。

流动性管理是核心,如果承租人丧失再融资的能力,那么进入破产重整或清算将是必然结果。李思明称,若承租人进入破产重整,租赁公司即便通过债务重组或债转股保住了一些权利,也将背负较大的流动性压力;若承租人进入破产清算,租赁公司受到的损失更为严重。

中国康富租赁副总裁黄炜表示,租赁公司需要打造、编制产品手册,通过产品手册,将业务研发、营销、风控、决策、业务操作、资产管理等工作模块实现生产线一样的工艺管理,并通过产品手册打造租前、租中、租后全流程的风险防控体系。

黄炜称,租赁公司还应该着力做好两个工作,一方面是将金融解决方案进行标准化,规范化,产品化,实现可复制性。另一方面,不能沉浸在舒适区,而是要不断适应客户需求和同业竞争的需要,保持业务的创新能力。

当承租人出现违约、破产情况,租赁公司是否可以通过取回租赁物来缓解风险呢?

李思明称,虽然在法理上是可以的,但在实际操作中,经过漫长的司法程序后,设备贬值、损坏较为严重,即便最后能够取得租赁物,再次利用价值极低。

李廉也认为,租赁物流通处置渠道有限,很难通过处置租赁物缓释风险。

他表示,租赁业务一般周期较长,在租赁期内,政策、市场、技术在变,交易对手的生产经营环境在变,租赁公司不但要聚焦专业领域,更要在业务调、审、批、管、退等重要环节,深入了解潜在风险,不要被“聚集扎堆”而左右了对风险的客观判断。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未经第一财经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将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随便看看
本类推荐
本类排行
热门标签

劳动者 交通事故 用人单位 劳动合同 债务人 协议 自诉 房屋 土地 补偿费 案件 债务 离婚协议书 公司 债权人 合同 甲方 最低工资标准 交通 车祸 债权 伤残 条件 鉴定 工资 程序 补助费 拆迁人 刑事案件 兵法 期限 标准 交通肇事 解除劳动合同 财产 补偿金 客户 当事人 企业 法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