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1-15 10:47:04来源:法律常识
“在吗?”在不“?”
每当有人给我这么发消息的时候,我都不太敢回。
因为你不知道对方接下来要说什么,而且一般情况下,以这样的开场白来开启对话的模式,都是有事要找你。
我遇到过最多的情况就是借钱。
借钱这事办不好就是一冤大头。
你不借吧,好像你不近人情;
借了吧,能不能要回来是个未知数,毕竟欠债的才是大爷。
借钱的时候你是爷,要钱的时候当孙子。经历过要债的人,都知道讨债的难。
最令人迷惑的是什么呢?多年不联系的老同学、老朋友来找你借钱。
平时不怎么见面,见了面不知道说啥。互相加着微信,但平时从来不找你说话,顶多就是过年过节给你发一条明显就是群发的消息问个节日快乐。然后,忽然这么一天给你发来一句令人不敢接话的千古疑问:“在吗?在不?”
你有事直接说啊,你不说什么事,那我怎能知道自己到底是说在还是不在呢?我要是不回吧,就表示我不在了,那我要是一直不回,就好像是我永远地离开了一样。
去年五六月份的时候,就有这么一个好久没联系的同学找我借钱,第一句话就是“在吗?”
当时给我整的还挺激动的,寻思着这家伙终于良心发现知道问候一下老同学了昂~然后我在对话框里打出来两个“嗯嗯”,就在我要发出去的时候,我犹豫了——嘶~这家伙不会是来找我借钱的吧。
本着自己纯真善良的天性,我还是给TA回了:嗯在呢。
果然不出所料:能借我500块钱么?
这时候我要是不再给他回了,显得我这个人太抠了不是,500块都不借?反过来说,500块都来找人借,这点钱都没有,我能指望着你按期还款吗?
吐槽归吐槽,为了不影响人际关系,这钱我还是借了。
我当时借钱的考虑有这么两点,
第一,之前的老同学,虽然算不上老铁、哥们,但面子上处的还过得去,也互相帮过一点小忙,算是念旧情;
第二,500块钱,如果能按时还喽,那我不但能卖个人情,自己也没亏,500块钱你买基金,也涨不了多少钱,就算不还,500块钱的损失倒也在自己的可承受范围内,就当是扔了,顺便认清一个人。
郭涛、黄渤演过一个电影,叫《高兴》,里面有个拾破烂发家的老板,当时郭涛的那个角色去找他借钱帮忙,他就非常装X地跟人家说:我从来不借钱给别人的,都是直接给。
既然是借出去的钱,那就意味着自己出这个钱的时候会期待对方有一天来还,能还自然是好的,若不能还,那么曾经的这份期待就会变成失望甚至气愤。
这样就不如一开始给自己设置一个损失的限度,借出去的钱别想着要回来,想想以自己的积蓄和能力,能够承受多大的损失,在这个限度内,随便借。
以后能不能收回来,全靠对方自觉程度。自己呢,也能少费点心思,能还就还,不还拉倒,省得自己天天想着什么时候到期,还担心对方万一还不上怎么办,甚至到后面还要费心思去想怎么开口要这个钱。
我现在给别人借钱,一半是借用的这个心态。
对于平时关系不错的,借了钱我一般不再张口要,现在自己也不再是以前上学的时候,生活费全靠家里,现在风险都能自己担着,关系真的很好的朋友找自己借钱应该也是遇到难处了,这钱该借。
对于那种常年不联系,一联系就借钱的,那就得非常谨慎了。如果这钱借出去,自己就当做是风险投资,能还就赚个人情。
那如果不能还呢,我这个人吧,也比较抠,这种情况我一般是不会轻易放弃债权的:我出于好心,借钱帮你一把,如今你不能履行自己的承诺,我给你帮了忙,你还让我为难,怎么能这么不懂事。
我大学毕业的第一份正儿八经的工作就是在银行做贷款审核,确实是学到不少东西,也见识了银行贷款与催收这些业务在金融机构当中的运行模式。
那什么钱该借,什么钱不该借,我觉得可以从银行贷款审批的模式中借鉴一些做人的道理:
第一,救急不救穷。
当借款人发起贷款申请时,银行都会评估借款人近两年的还款记录以及当前的负债情况,来完成借款人贷款额度的审批,就是看看这钱能不能借以及能借多少钱给你。
如果一个人近期有频繁的贷款申请记录,银行会判定这个人近期资金紧张,认为这个人近期比较缺钱,所以相应的贷款风险也会高,那么银行在放贷的时候就会抠抠搜搜的。如果存在近半年连续三次逾期,以及近两年累计六次逾期的情况,那么好了,这就是传说中的黑户,信用不良,直接过滤掉。
所以,如果一个人本身有良好的赚钱能力,因为一些急事或突如其来的困难找你借钱,那么可以放心地借,因为往后他东山再起,这钱损失的可能性很小。
当年吴孟达失业,向同班同学周润发借钱,被周润发拒绝了。那周润发是没钱吗?当然不是啦。是因为吴孟达那段时间一直在赌博。周润发要是再借给他钱,谁能保证吴孟达之后怎么样呢?虽然吴孟达有好长一段时间怨恨周润发,不过发哥还是很道义的,帮吴孟达介绍工作。
如果非要借给朋友钱,那就得有选择性地去考虑对方的情况,急,往往是人生险境,穷,必须究其原因。救急不救穷,才是明智的选择。
第二,勇敢地亮出自己的态度。
不要怕拒绝别人,不要以为拒绝别人的请求就会伤害到这段关系。真正的友情、感情,不会因为你的拒绝而破碎,除非你维持人际关系一直靠的就是做慈善——疯狂输出不求回报。
以前有个同学,每个月都会找我借五六百、一千的,但我知道TA不缺钱,所以也一直放心借给TA,就这么持续了三四个月,然后我问TA借钱干嘛了,这时候我才知道,TA是在支付宝找我借,然后用微信还给我。因为微信提现要手续费啊,搞了半天是让我帮着免除了提现手续费啊。
亏得我这几个月一直使劲用微信消费,就是为了用掉TA在微信上还回来的钱。然后我就跟TA直说了:我和你一样,平时也是用支付宝多,这几天非常努力地在用微信支付……然后俩人尴尬又不失礼貌地一笑,后来TA也不找我借了,开始老老实实用微信提现了。俩人也没有因此闹出什么幺蛾子。
有个朋友在这方面可算是吃了大亏,别人找她借钱的时候,那叫一个爽快,
给人有几个亿的感觉,后来我问她是怎么做到的借钱这么痛快,她说“人家跟我借,我就得借啊,有一万块还是从借呗上借出来转给人家的……”
几个菜啊,喝成这样。自己的借呗还有几千块没还清呢,也不给别人说自己的难处,让别人以为自己跟多有钱似的,最后当个冤大头,别人还不一定领情,这事办的费力不讨好。
每个人的生存资源都是有限的,量力而行,才是对自己财务的负责。不能因为害怕拒绝别人就让自己打破门牙毫无底线地给予,如果真是自己的好朋友,说出自己的难处,朋友也一定会理解。
第三,学会排查借钱的风险。
怎么样评估找你借钱的朋友的风险呢?像我前面提到的那个好久不联系,一联系就是借钱的同学,那你要想一下了:
(1)看看是不是本人,是否出现账号被盗的情况。比如可以核实下两个人共同的一些经历,知道对方年龄的,可以问下生肖属相,从小认识的,就问下家庭住址啊,老同学呢,可以问下高中老师的名字之类的专属记忆。
(2)了解对方的负债情况。借钱这种让人很难开口的事情,他都来找你这平时不怎么联系的人了,那是不是意味着TA身边那些熟悉的人,都已经被他借过了呢?
那么她身边的那些人是借给她了,然后她又来找你借的呢,还是说那些人都没有借给她,所以她迫不得已来找一个多年不联系的老同学借钱呢?
如果是熟悉的人都借给他了还来找你借,那就意味着TA相当缺钱——在身边的人那里借到了,还不够用的,还要再借,说明负债高,那你就要判断一下他的收入能力和家庭经济水平了,另外,如今微信上的微粒贷、支付宝上的借呗、花呗、网商贷、信用卡,各种便捷的信用支付、借贷工具,她为什么不用,非要找身边的人借钱?是她在这些信用工具中没有评估通过吗?如果达不到这些专业金融借贷工具的评估资质,你借给她会不会也有风险呢?
如果是他身边熟悉的人都没有借给他,你觉得是你更了解他,还是熟悉的人更了解他呢,熟悉的人都不借,你借?
(3)询问借款用途。问问她借钱用来干嘛?用来赌博,不要犹豫,直接拒绝,这种钱,借出去,别想着有多大希望要回来,一个人真的要是陷入赌博当中,你借钱就是把他往坑里推。
谁都不想站着借钱,跪着要账。
记住:借钱有风险,慷慨解囊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