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时工做满两个月,就额外奖励一万多?诱人“红包”背后满是套路

时间:2022-11-15 13:24:16来源:法律常识

春运临近,中国的制造业重镇昆山,背着行囊的工人开始朝两个方向行进——一波去往火车站,一波走向职介所。

“年前最后一波!走过路过不要错过!29块一小时,相当于300多块一天,抓紧时间报名!”河南小伙刘强每天站在博悦电脑城的街口,缩着脖子跺着脚,和其他中介比拼嗓门。

这里是长三角众多的普工集散地之一。中午开始,刘强们会领着成百上千名工人坐上巴士,把他们输送至周边及内地的大小工厂。

招工广告中反复出现的“日日薪”“周周薪”字眼,意指日结、周结小时工,是近两年在长三角、珠三角流行起来的一种灵活用工方式。

“现在的人都不爱做长期工,只看哪个来钱快、工价高。”刘强直言,这些工人不会在一家工厂久留,而是做工几个月、半个月、甚至几天。

“就相当于过去的临时工,有活干就干、没活干就拉倒,是一种不可持续的短期行为。用学术语言来表述,这个概念叫做将劳动关系从线性、连续性转化为散点式、间断式。”人力资源管理专家、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副教授刘大卫认为这是“零工经济”的表现。

实际上,参与者们也逐渐意识到,“零工”模式确能解决用工需求、提供就业机会,却也推高了工厂用工成本、造成了工人的高流动性与低技能性。

中介火,直招冷

某连锁职业介绍所,中介们正在推销年前的高价小时工,吸引工人前来咨询。殷梦昊摄

12月初的午后,昆山柏庐南路,一家全国连锁蓝领职介机构必须侧身才能挤进,屋内弥漫高浓度二氧化碳和不停歇的喇叭声。

“29块一小时,年前最好的企业,抓紧时间报名!没报名的继续往前面走啊!”一个年轻人跳上板凳,在黑压压的人群之上挥舞刚收来的身份证。

几个打工者刚下火车就直奔这里,在角落盯着招工信息表研究了十来分钟。“你想进哪个厂?”其中一个东北人向记者搭讪,倒不如说是求助,“要不咱一块,互相也有个照应。”

表格密密麻麻,几乎每家工厂都以时薪标注薪水:23,27,24,19,26……大都在20-30元/小时之间浮动,工期则15天到6个月不等。不少工厂还发额外奖金,比如报到当天返100、7天返300、在职60天奖3000……这笔奖励被叫作“返费”。

同样一份活,被中介包装成三种模式——模式一:返费工,工期数月不等,一般来说在职时间越久、返费越高;模式二:小时工,工钱按小时计算,日薪约200-300元,大都日结或周结;还有最传统的模式三:长期正式工,和工厂签约,转正后有五险一金。

“想干短期的长期的?”见记者进门,中介朱福迎上来,主动推荐某杭州工厂的检验岗:“女生做测试,轻松点!也不体检。干到过年不耽误事,还能赚一笔。”

身边的女工问合同怎么签,“我们怎么说,你怎么签就行了。”朱福答得爽快。

“怕中介说得好,到时厂里又不给正常辞职,好多厂都这样。”女工不放心。“30天以下都不需要办离职,直接人走帐清,快到时间了,你提前一两天跟我打个招呼就好了!”朱福说。

又有人问15天的工期有没有保险,“保险?15天你要什么保险?”朱福笑。

“都是干短期,你怎么不推荐这个?”记者指指30天返1000的返费工。朱福说,现在主推年前结清,返费现在就百把一千,“我劝你不如干小时工。”

“呵,你以为返费那么好挣啊。”有人插嘴。

“好挣也好挣。”朱福赶忙解释,“只不过返费发放有要求。公司出返费名单时,工人必须在职。”他以某电子厂为例,45天返费工一般要2个月才能出名单,工人多上的两三个星期的班,按同工同酬计薪。

他提醒,现在干返费,出名单可能拖到年后。“要是到期就拿返费,那还不所有人都去了啊!”说完便扭头招呼其他人。

相比之下,正式工的招聘现场冷清不少。

次日,昆山人力资源市场,好几家知名电子厂在招技术人员,岗位不少,但都要求大专以上学历,咨询者寥寥,招聘人员都在低头玩手机。

直招普工的企业几乎没有,只有人力资源主管宋霖,孤零零坐在大片窗口中央张望。身后海报上写:招焊工、电工、钳工、普工共80人,两个“10”被用笔划去,改成了“20”和“40”。“所有岗位都没有带证要求,工厂可以带薪培训,统一安排考证。”则被加了下划线。

“普工难招,门槛只能一低再低。”宋霖抱怨,2013年开始,她就在这个市场招工,虽说年前是淡季,但往年此时来,“不说人挤人,几百个还是有的。”

这家位于太仓的集装箱制造公司用人制度正规,薪水也不乏竞争力:工人入职后3-6个月转正,前后工资一样,实习期综合月薪8000元左右,转正后有五险一金。可一上午,宋霖桌前的登记表只多了两个名字。

一名路过工人告诉记者,年前不算用工高峰,有学历的人才在劳务市场找工作,而没文凭的都去中介所。“那里招工信息更集中,还会发免费水果、面包和牛奶呢!”

这让宋霖和同行们深感直招难,却又只能更依靠中介组织。

招人难,留人更难。“有员工写简历,你会发现他一年能跳三四次。”宋霖不愿透露公司的员工流失率,但承认数字在逐年攀升。

套路,反套路

“环境变了。”作为昆山最早一批拿到人力资源服务许可证的劳务公司总经理,胡峰感慨。

20年来,他见证了中国劳动力市场的转变——从工人求中介,到中介求工人。

转折点约在10年前,智能手机兴起。每年7到9月,各大品牌手机开新品发布会前后,不巧也是农民工返乡农忙、学生工返校上课高峰,就成了长三角用工旺季。

订单紧急,一些大厂要求劳务公司几天内迅速召集几千甚至几万人,劳务公司只得将招工任务四处分发给大小中介。有中介为快速抢占更多人力,让渡部分自身利润,作为奖励发给工人,于是有了“返费工”。

如今,返费成为日常操作,旺季更能飚至五位数。但其实工厂开出费用并没有这么高,是一些劳务公司为争取和工厂长期合作,宁可赔本,也要紧跟市场价。

“讲白了就是同行恶性竞争,最后两败俱伤。”胡峰说,靠大量补贴圈人,不少劳务公司入不敷出,最终倒闭,至于有的存活下来,是规模够大,能平衡不同地区、淡季旺季,并押准了员工流失率——按行内规定,工期中途流失人员不给返费,只有不流失的才给。

起初,工人对返费喜闻乐见,毕竟干一个月,工资三五千,返费八九千,都不愿做长期,而是频繁跳槽挣返费。中介们抱怨:很多打工者找工作,进门不看招聘信息,直接问老板:哪个厂返费高?

“这造成一个很严峻的问题,大家想赚快钱,至于提升专业技术,不考虑了。”胡峰说。

时至今日,返费依然存在,不少务工者却热情不再。

“都是套路。”32岁的重庆人张伟说来气愤。他中专毕业,学服装设计,2015年来苏州打工,被朋友拉进某劳务公司,进入南京某工厂。说好干5个月有3000元返费,可中途,中介失联。

张伟记得工作辛苦:车间噪音大、温度高,必须穿无尘衣,一天12个小时站立作业……但为了返费只能忍,因为如果缺勤就会扣钱,提前离职就一分没有。“好多人受不了,干2个月就走了,我硬撑三个月,还是一场空。”

后来,政府大力整顿中介市场,黑中介少了。张伟通过正规中介又干了3次返费工。钱是都拿到了,最高拿了5000元,还被提拔成组长,但他还是开心不起来:“强度太大,不敢请假,工期到了还得等出名单,每天都在跟自己作斗争。”

傍晚,在一家主打小时工的中介所门口,人们在等待接他们去物流基地的面包车。殷梦昊摄

今年,张伟发现一股新“潮流”——小时工,“工价高、周期短,干累了就能走,相比返费工,少了很多麻烦。”

只不过,小时工价如股价,一天就能涨跌数次,得看准时机下手。“双十一工价最高,物流缺人,能给四五百一天。这几天已经降下来了。你看那个郑州的厂,290一天的,昨天还310呢!”张伟指指广告牌。

在中介刘强眼里,小时工的起源就是些“乱七八糟的活”:快递分拣、仓库整理……但制造业和服务业毕竟不同,即使灵活用工,也得有所约束。

他所供职的中介所主打日薪,专为工厂供人,工期一个月到半年不等,但要求工人至少在一家厂做一个月,且必须正常办理离职,7天后才能每天可以通过微信公众号领薪水。

隔壁某主打周薪的中介所也规定:工资计算以小时或天为单位,工人每周可预支部分薪资,到每月的结薪日再发剩余工资。

“目的都是为了稳住工人。因为小时工流动性太大,对厂里产品不负责任,你也得保障工厂利益吧。”刘强摊手,“其实我们和企业是一体的,还是希望人稳定。”

顾眼前,想长远

某国际知名研发代工公司人事主管周丽承认,用小时工是订单压力下的“不得已”。

“公司必须考虑成本,在淡季无法承受雇佣大量一线操作员,只能在拿到订单后快速招人。”她认为,灵活用工有现实意义,但又是双刃剑。

“但凡有一定技术含量的制造类企业其实都不欢迎小时工。拿我们公司来说,普工入职培训就要两周,三周才能见效益。当我们花了时间培训还付三周工资,工人就离职了,这对企业损失是比较大的。但这种现象在用工高峰期很普遍。”

周丽感觉,小时工缺乏归属感,在职质量明显不高。百分之二三十的人到了跟中介约定好的最低时限,就会直接走人。

“当一个工人的想法是每天打卡混日子、等发钱,做出的产品会好吗?”她焦急反问。

胡峰提到,有企业选择了小时工,结果也不如意,比如某中等规模的包装企业,发现小时工产出合格率太低,最近全部清退,重招正式工。

从劳动关系角度看,2014年前,由劳务公司招募进厂的一般为派遣工,待遇远低于正式工,还面临随时被辞退的风险。随着2014年实行的《劳务派遣暂行规定》对劳务派遣的用工方式进行了三性(临时性、辅助性、替代性)、10%派遣比例的限制,原有超比例的派遣工也被迫改为劳务外包。

刘大卫指出,由于法律还未对“外包工”做出明确界定,目前劳动力市场中“假外包,真派遣”现象大量存在,假借“小时工”之名的正是这种。其实,目前法律规定的非全日制用工,才是本来意义上的小时工。

而在企业内部,也本没有“小时工”概念。周丽说,工厂给劳务公司的费用是统一打包,包括招募费、工人工资、社保、奖金等,而目前市面上所谓“时薪”“返费”,都是劳务公司下的中介重新配置的结果,各时段高低不一。

这些做法给用工企业造成管理混乱。有时,员工们在不同时段通过不同劳务进厂,结果一交流,发现彼此时薪有差距,低价工自然不满,很可能立刻离职。

为此,周丽今年特地花不少功夫做宣传材料,还请制造部门主管向员工说明,就是为了把各种用工“套路”给员工解释明白。“一些以低价进厂的小时工,虽然时薪21元/小时,但几个月价格不变,而那些32元/小时的工人,可能中介只承诺一个月高价,后面还是按同工同酬。”

周丽算过账,对工人来说,所谓高价小时工其实没有传说中“划算”,因为正式工除月薪,还有各种津贴奖金福利,但小时工因为在职时间过短,常常无法享受。

“人均来说,第2个月开始,公司在小时工身上的人力成本,还会比正式工少两三百。”她说。

据刘大卫了解,对工期不满整月的员工,一些公司的做法是按每小时多少钱折算,将社保金发给员工自己,让其凑足一个月后自行缴纳,可当事人钱拿到手,大都不会去缴。

胡峰也坦言,由于短期工大多属外包性质,劳务公司往往默认不为他们缴纳社保,而是将现金返到工人手上。“有工人一听要要缴五险一金,还不肯干呢!”刘强说。

为吸引更多工人上门,许多职介所想办法提升服务,比如提供免费热水、食物、行李寄存、电视等。殷梦昊摄

“人不能只顾眼前。”29岁湖北人赵斌自认是少数清醒者。前不久,他因为和领导不睦,从工作了两年的工厂离职,但接下来他还想找正式工,好把社保接上。

一个雨天,他坐在中介所里“教育”周围无聊等待高价小时工的人们:“别的不说,我9月得了疝气,在昆山中医院做手术,医药费15000块,医保报了9000多块,还带薪休息20天。临时工短期内拿钱可能是多点,但这些,临时工有吗?”

“其实也不想干小时工,没个技术,总觉得在浪费时间。”一名年轻人在一边叹气。

身为“70后”,周丽常常不能理解新生代工人为何不愿做长期工人。她认为或许跟消费习惯有关:“现在的年轻人习惯超前消费,喜欢每天有钱拿、有钱花。”

刘强觉得,随着社会生活水平整体提高,许多90后、00后吃不了长期待工厂的辛苦。“市场上的人并没变少,变懒了倒是真的。”他毫不客气批评。

而张伟的回答则代表一部分工人的心声:不是不想长期待工厂,是年龄大了,身体熬不住。他之前干短期工,每次工期结束都得歇十天半个月才能缓过劲。而因为今年体检血压偏高,很多企业将他拒之门外。

被动取代,主动改变

作为劳动力结构性短缺的解决方案,机器换人,已成业内共识。

早在2010年,富士康就在昆山打造无人车间,搬运、剪料、钻铣、雕刻等工序全部被机器人替代,温度高达38摄氏度,还能在黑暗中运作。前不久,其旗下最大子公司工业富联首席数据官刘宗长称,利用自动化技术,如无人物流、自动上下料、自动装配、机器视觉等,富士康在过去十年替代近10万名工人。

辗转于长三角的工人们都发现,不仅富士康,许多工厂都在变得越来越空旷。

宋霖的公司打算在配料部上几十台机器人,今后再发展到焊接部门。尽管设备研发、维护经费高昂,磨合过程缓慢,但一切都在推进。

“理想状态是以后直接从大专院校招技术工人,不用一线普工。”她说。

然而,业内共同面临的难题是,机器人可以取代重复劳动特征明显、劳动强度大、有一定危险性的岗位,却暂时无法取代某些高精度、灵活性强的手工活。

“特别是电子制造业,虽然很多也是简单重复劳动,但智能电子设备一年一个样,产线迭代很难跟上。而且自动化也有风险,机器一旦发生问题,可能导致整个订单报废。”周丽认为,这些具体的技术问题不解决,周期性用工短缺仍难改变。

在昆山市人力资源和和社会保障局副局长许继华看来,灵活用工现象是个别行业在节点性缺工情况下,由市场自然催生的解决方案,但也造成无序性的人员流动,不利于实现高质量就业。

“技能型人才培养很关键。”他调研发现,很多企业反映,现在急需既懂机电又懂软件的高端复合型人才,就是为了进一步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

为此,政府层面的行动已开始。

今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职业技能提升行动方案(2019-2021年)》,提出将一定比例的就业补助资金、地方人才经费和行业产业发展经费中用于职业技能培训的资金,以及从失业保险基金结余中拿出1000亿元,统筹用于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对职工等重点群体开展有针对性职业技能培训。

11月,由上海市嘉定区、江苏省昆山市和太仓市三地联合共同组成的“嘉昆太”职业教育联盟和“嘉昆太”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联盟宣告成立,旨在促进区域高端制造人才培养和交流,实现优势互补。

如何在新一轮职业分工中找到安身之所,也成了每个普工必须面对的课题。

赵斌觉得是挑战也是机遇,即使被机器替代了,操作、维护、保养机器的岗位仍需要人,只不过对劳动者要求更高。

前不久,他得知工友通过公司组织的技术培训成了软件工程师,工资高了,从站着变成坐着上班。而他,因为懒没参加。那晚,他发了个朋友圈:如果你永远心存侥幸,就会不断试验命运,从而反复被命运所伤。

张伟后来在上海找到了新工作,每天很忙,也开始挤时间在手机上学习考证。他兴奋又紧张地告诉记者,在危机感促使下,他花了近万元在网上报名某工程师培训班。

这笔巨额投资让他没钱回家过年了,但他觉得值,“毕竟再这么漂下去,不是个事儿。”

(文中劳务中介、人力主管、工人均为化名)

栏目主编:宰飞 文字编辑:宰飞 题图来源:图虫创意 图片编辑:朱瓅 编辑邮箱:zaifei@jfdaily.com

随便看看
本类推荐
本类排行
热门标签

劳动者 交通事故 用人单位 劳动合同 债务人 协议 自诉 房屋 土地 补偿费 案件 债务 离婚协议书 公司 债权人 合同 甲方 最低工资标准 交通 车祸 债权 伤残 条件 鉴定 工资 程序 补助费 拆迁人 刑事案件 兵法 期限 标准 交通肇事 解除劳动合同 财产 补偿金 客户 当事人 企业 法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