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0-27 07:10:11来源:法律常识
人口:截至2007年,摩梭人共有4万人左右。
语言:说纳西语,没有书写文字,文化自成一体,又与周围民族相互影响。[1]
宗教:最早信奉的是本民族的原始宗教“达巴教”,在藏传佛教进入摩梭地区后,摩梭人除了主要信仰藏传佛教外,兼揉了原始的自然崇拜、“达巴教”信仰。[31]
聚落特征:所住房屋为“木摞房”,家庭活动中心为“祖母屋”,内有“火塘”,火塘之火代表家族命脉,因此不能熄灭。家中所有重要仪式和聚会都在火塘前进行。[1]
■图片来自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基于个体行为的泸沽湖摩梭传统聚落营造探析”
摩梭人自称“纳”,族源可以上溯至古羌人,祭祀时祭品向北撒,意为祖先在北方。[2]云南摩梭人被划为纳西族,四川摩梭人被划为蒙古族。[1]然而摩梭人始终未放弃争取民族认同的努力。1990年,云南省人大终于以立法形式批准“摩梭人”这一准民族称谓,在云南省的摩梭人,身份证上民族一栏写上了“摩梭人”,成为中国民族史上的少数特例之一。[3]摩梭人是母系社会,行“男不娶,女不嫁”的走访异居习俗,原因历史上说法很多,其中一种是当年忽必烈南征打南昭国,永宁周围的男人大都到大理国当兵了,男人少了,女人就当家,一直到现在都是如此。[3]
摩梭人的神话也颇具特色。摩梭人心中的保护神格姆女神因为和众男神嬉戏晚归而纷纷变成了泸沽湖一带的格姆女神山、哈瓦男神山、则支男神山、阿沙男神山等。每年农历七月二十五日,丽江永宁乡摩梭人会举行朝拜格姆女神的盛大节日“转山节”。人们穿着节日盛装,纷纷向女神敬献酒肉、糕点、水果、并叩头朝拜。然后集体就地野餐,举行对歌、跳狮子舞、荡秋千、射箭、赛马等活动,许多人也乘机物色意中人。[5]摩梭人对狗崇拜、当作祖先神明般来眷养,传说是因为人最初只能活到十三岁,狗与人类交换了寿命,让人能活到平均六十多岁。因此,人类对牺牲了寿命来帮助自己的狗类感恩不尽。[38]而猪槽船的由来,传说是一位机智的母亲在洪水冲来时把两个孩子抱进猪槽,让孩子得以幸存,人们为了纪念那位伟大母亲,便拿整段木头做成“猪槽船”。[6]
■图片来自:王泽远
摩梭人主要居住于中国四川省与云南省之间的泸沽湖畔。[1]摩梭语“泸”为山沟,“沽”为里,泸沽湖就是山沟里的湖。[8]千百年来,那一代又一代哺育和承载着湖畔摩梭人与自然原始和谐的传统生态文明模式的,正是这一泓清澈透明的湖水。[9]
地理位置:属四川辖的东部占三分之二,云南辖的西部占三分之一。[8]
海拔:2690米[2],是云南海拔最高湖泊,因景色秀丽而被誉为“高原明珠”。
面积:50平方公里,为四川省最大湖泊,[8]库容量为22.52亿立方米。
水深:平均水深40米,最大水深93.5米,水深超过50米的湖区约占全湖面积一半,为中国排名前三的最深淡水湖。
水质:为国家地表水质I类,居云南省九大高原湖泊之首。湖水最大透明度12米,PH值在7.7—8.6之间,矿化度0.54MG/L,淡水总硬度5.5,属于软水。
自然生态:流域有水生维管植物37种,含挺水植物14种,浮水植物6种,沉水植物17种,水生植物种类和数量之丰富在全国高原湖泊中属少见。[9]有高原冷水性河湖特有的裂腹鱼三种。因水草丰美,是水禽优良的栖居越冬地,曾有50多种水鸟在冬季被观察到的粗略统计。湖周山地植被以森林植被为主,乔、灌、草丛生,含6个植被类型和11个群系,是野生动物的理想栖息地,有多种已确定的保护动物。[2]
■图片来自腾讯网“泸沽湖的水性杨花”
据摩梭老人回忆,以前泸沽湖里的鱼多到都自己跳上岸了,其中包括泸沽湖特有的厚唇裂腹鱼。[10]摩梭人的特色食品里有由此鱼制成的美味佳肴。可供食用的水生植物“水性杨花”,夏季时也会在水质好无污染的浅水中开放,繁星点点地撒在湖面。[11]
摩梭人以在河谷、盆地开垦田地种植水稻和玉米为主要农业生产方式,居住在山岳地区的一部分摩梭人也种植土豆、白芸豆,饲养山羊、猪等各类家禽。[12]泸沽湖水域的自然条件使得湖畔摩梭人能够进行简单的采集与渔猎活动,这是泸沽湖畔摩梭人优于其他摩梭地区的生计方式之一。但总体来看,在旅游未开发之前,泸沽湖区农作物产量较低,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
■图片来自:王泽远
传统摩梭人的第二生计活动是畜牧业和赶马经商,《宁蒗县志》记载:“摩梭马帮穿梭于四川、大理、丽江、中甸、德钦、西藏等地,驮着本土的物品换回本地需要的货物,有的马帮甚至经过腾冲、畹町等地区,跨国界到印度、尼泊尔、缅甸等国经商。”摩梭马帮在生产队时期,转换为马车班,负责生产大队的农产运输,一直保留到 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初期。
■图片来自:百度百科“摩梭人”
受生产力水平和环境条件的制约,摩梭人在饮食文化上表现出对野生植物大量利用的特征。据考察,摩梭人经常采集的野生植物有30种,主要有野菜类、野果类和代粮植物类。其中以野菜类最多,有17种占56.7%。在功能性方面,野菜和野果除在饥荒年作替代食物外,显然还能补充日常饮食中植物性纤维和维生素不足,以调剂营养平衡。而代粮植物则可能是饥荒年最重要的粮食替代品。大量的野生食用植物的采集与利用,以及对这些植物的认识、关注和维护,隐含了摩梭人传统饮食文化对野生植物在历史上甚至现实生活中的依赖性和关联性。
摩梭人药食兼用的植物也颇丰富。已记载考证的摩梭人药用植物155种中,药食兼用植物38种占26.67%。这些植物的用法大体上可以分为5类:(1)以民俗文化与资源植物的利用为主,配以药物混合烹调;(2)以药物为主,与其他食物配成汤料;(3)生食或煮水喝;(4)泡酒或酿酒;(5)榨油。其中,以第1种方式最为普遍,而第5种用青刺果榨油广泛用于饮食、医疗、保健最有独创性。摩梭人的这些普遍或独创的药食兼用的传统文化习俗,即“药食同源”思想,反映了摩梭人对待自然和植物资源的文化观念,深化了植物资源的利用,是对植物资源利用知识丰富程度的反映。[46]
摩梭人的主食有玉米、稗子 (解放后为大米)、小麦、青稞、洋芋等。夏秋季节逐渐发展了青菜、白菜、萝卜、蔓菁、莲花白等蔬菜。泸沽湖为生活在周边的人民提供了丰富的鱼虾,因此鱼类以及鱼类制品——干鱼和酸腌鱼等也是餐桌上的常见物。摩梭人家家会挤牛奶、制酥油茶,户户会制作印花的饵块粑粑,油炸米粉皮以及豆腐、凉粉。肉食中以“琵琶肉”为贵。酒有苏理玛酒。生活在西南高原万山丛中的摩梭人,在千百年来的生产生活岁月中,为了生存和自身的发展,依托秀美的奇山丽水和丰富的物质资源,创造了丰富多彩的饮食文化。[29]
摩梭红米
■图片来自女儿珍(NUERZHEN)品牌摩梭红软米介绍
摩梭红米又称泸沽湖高原红米,是在云南省丽江市宁蒗县永宁坝摩梭人居聚区出产的一个水稻品种。据《元史·地理志》,摩梭人在永宁定居已有1500多年,永宁坝位于泸沽湖西北部,盛产稻谷、玉米、荞米、白瓜子,是云南省内水稻种植海拔最高的坝子之一。这里所说的“水稻”即指摩梭红米,是古代游牧民族摩梭人在泸沽湖畔永宁坝定居时带过来的粮食作物,摩梭人一直用育秧移植栽培的方法代代传承。[40]由于摩梭人受生活的自然环境与交通限制,新鲜的动物性与植物性食物得来不易,而大量体力劳动又迫使他们摄入能量,因此“高原红米”便成为摩梭人的主粮。[41]
摩梭红米碾米工艺原始,只脱掉水稻最外层的谷壳,最大限度地保留了果皮层、糊粉层、胚及胚芽,从而保留了大米中大部分营养元素,钙、铁、烟碱素、维生素B1、维生素E和纤维素含量是普通大米的几倍甚至十几倍。当地自然环境得天独厚,好山好水好空气,水稻都是自然耕种,不施化肥,不打农药。经权威部门检测,摩梭红米属纯天然无污染食品。
摩梭红米为脱壳红糙米,口感较粗,质地紧密,煮起来也比较费时,煮前可以将它淘洗后用冷水浸泡过夜,然后连浸泡水一起投入高压锅,煮半小时以上。
红米的米色粉红,糯性,米粒特长,有香气,含有不同的微量元素,用红米酿成的红米酒备受女性青睐,因为它呈现红葡萄酒一样的红色,味道柔和、喝过后余味良好。实验证明,红米具有升高血浆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提高机体抗氧化能力的作用,对防治慢性病也具有重要意义。这一发现对通过正常饮食途径提高体内的抗氧化水平、防治因氧化状态升高引起的慢性病有着重要价值。[40]
水性杨花
■图片来自搜狐网“泸沽湖的波叶海菜真不是菜!吃‘国保’野生植物犯法”
被称为“水性杨花”的摩梭人食材,其实是波叶海菜花(学名:Ottelia acuminata var. crispa),在云南或四川境内的泸沽湖中特有,5至9月为花期时节。[15]波叶海菜花在泸沽湖分布于离岸边30米以内,水深6米以上的区域,水中花梗卷曲上升,湖面只露出白色花朵部分,水波荡漾下显得婀娜多姿。作为一种沉水植物,生长在水中的波叶海菜花需要透明的水体环境保证自身的光合作用不受影响,因此,对水质污染极其敏感。当水体污染,富营养化导致水中藻类疯长,形成浑浊的水体环境以及藻类附着在波叶海菜花等的叶片上,就会限制这类植物的生存。因此,这种花也被称为“水质的试金石”。[17]
海菜花含有丰富的胶原蛋白质、纤维素和多种维生素及微量元素,海菜花的叶子具有一股海苔味,因此,人们会用它做烧烤材料。此外,海菜花的花梗、花以及果实也可用来食用,也有海苔味。海菜花还是一种传统中药材,入药可以治小便不利、便秘、热咳、哮喘、淋病、水肿等多种疾病。不过,一次过多食用海菜花,海菜花内的胶原蛋白和粗纤维可能导致腹泻。[17]
波叶海菜花曾经是云南人夏日的时令菜,因为口感清脆爽滑,还渐渐从家常菜走入了餐厅,成为云南菜的一大特色。波叶海菜花做法简单,为的是保留其原始的自然风味。凉拌海菜花、清炒海菜花是最常见的做法。[16]据说多年前,它也曾是泸沽湖摩梭人最重要的猪饲料之一。不过,随着1999年泸沽湖湿地自然保护区的成立,整个保护区内的野生动植物都被纳入保护范围,也不准人们采捞波叶海菜花了。[11]
■图片来自腾讯网“泸沽湖的水性杨花!又浪又仙,太美了!”
海菜花含有丰富的胶原蛋白质、纤维素和多种维生素及微量元素,海菜花的叶子具有一股海苔味,因此,人们会用它做烧烤材料。此外,海菜花的花梗、花以及果实也可用来食用,也有海苔味。海菜花还是一种传统中药材,入药可以治小便不利、便秘、热咳、哮喘、淋病、水肿等多种疾病。不过,一次过多食用海菜花,海菜花内的胶原蛋白和粗纤维可能导致腹泻。[17]
琵琶肉
又称猪膘肉。据介绍,宰杀年猪一般选在冬月(11月15日至12月15日),还要选择吉日,而这个吉日根据每家的情况来算。储存方式也很特别,比如有把近两米高的木头架子隔成间距相等小隔间的,既利于透气通风,又方便摆放。每层木板上放着两三条猪膘肉,整整齐齐地层叠在一起。[20]摩梭人居住于高原湖泊的环境之中,气候寒冷、空气干燥,加上讲究的制作工艺,做出来的猪膘肉因此可以达到数年不腐烂。[32]据说,这猪膘肉挂的时间越长越好吃,甚至放置八十年仍保存完好,不会变质。[36]
[32]一位摩梭人介绍说她家有很多不同年份的猪膘肉,件件都是“古董”:大都是三年以上的,“还有一些是十五、六年的,颜色难看但是味道极好。”经历了无数个春秋以后仍保存完好,不变质、不腐烂,这样的“古董化石”到底有什么秘密呢?——猪膘肉的制作条件及时间严苛,古老的制作技艺摩梭人独有,制作与保存都应和了四季变化的规律。
■图片来自存满娱乐网“这种几十年都不变质的猪肉,由整猪肥肉制作,是摩梭人的日常美食”
在摩梭老人的印象里,猪膘肉“有几千年的历史,是一代又一代摩梭人传下来的。”直到现在,仍是当地人家招待贵客最好的食物。除了日常食用外,也常用于祭祀,也用于置办宴席。[20]
窝子鱼
■图片来自百科知识中文网“厚唇裂腹鱼”
厚唇裂腹鱼(学名:Schizothorax labrosus)仅见于四川和云南交界的泸沽湖內,6-8月在沙砾湖滩上掘坑产卵,故当地民众称之为“窝子魚”。由于个体大,数量多,是泸沽湖的主要经济魚类之一。[21]泸沽湖的老人回忆起这种鱼时,赞不绝口:“这鱼很好吃,吃了你就一辈子忘不了。大嘴,大头,嘴上有两坨肉,两根细胡须;黄肚皮上有条花纹,像条裂缝,所以叫裂腹鱼,肉质很好。[10]
麻籽
■图片来自“衡生活”微信号文章“亚麻籽,奇亚籽,火麻仁,这次搞明白”
麻籽(学名: Cannabis sativa L.)又称火麻籽,是一种被子植物,大多生于腐殖质较多而湿润的林下。麻籽是一种油料作物,可以制作成油,还具有药用价值,入药能刺激肠黏膜,使其蠕动加快、分泌增多,具有润燥、滑肠、消渴等功效。[23]麻籽营养丰富, 主要含有蛋白质和油脂,还含有膳食纤维,以及人体所需的维生素和微量元素。其中,作为人体脂肪代谢有关酶的辅基的铁和锌,在麻籽中含量及比例最适合人体的需要。更为重要的是,麻籽含有丰富的人体必需氨基酸和脂肪酸,且其组成比例合理,是现今最理想的食物营养源。[24]
■图片来自云南泛亚专修学院官方网站“少数民族饮茶习俗——摩梭人篇”
摩梭人每早起床后的第一件事就是烧开水,打酥油茶,这已成了他们饮食之一大特色。据说初学喝者,第一口异味难忍,第二口醇香可口,第三口终生难忘。[25]而酥油茶的原料里,就有麻籽。酥油茶的具体做法是:先用土茶罐煨茶,到5分钟时,把3克左右的酥油投入打茶桶内,加上酥油、麻籽等作料,再把煮沸的茶水倒入打茶桶内,用打茶棍上下抽打,待到水乳交融,酥油茶就做好了。酥油茶色泽乳白,香味浓郁,清晨三碗下肚,神清气爽,全身暖和。[39]
苦荞
■图片来自花卉百科园”苦荞麦和荞麦的区别“
苦荞麦(学名:Fagopyrum tataricum (L.) Gaertn.)生长于海拔500-3900米的田边、路旁、山坡、河谷。种子供食用或作饲料;根供药用,理气止痛,健脾利湿。苦荞麦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含有蛋白质、生物类黄酮、多种维生素、纤维素、18种氨基酸、叶绿素及镁、钾、钙、铁、锰、锌、铬、铜、硒等多种成分,是谷类作物中唯一集七大营养素于一身的作物。在中国以及日本、朝鲜、俄罗斯等国家,历来是颇受大众青睐的佳品,被誉为“五谷之王”。
除此而外,苦荞麦还是一味药用价值较高的中药,《本草纲目》载:苦荞麦性味苦、平,能“实肠胃,益气力,续精神,利耳目,能炼五脏滓秽”,认为能“降气宽肠,磨积滞,消热肿风痛”。苦荞麦的麦粒、根及全草皆可入药,可用于治疗肠胃积滞、胀满腹痛、湿热腹泻、痢疾及妇女带下等疾病。苦荞能通便润肠,被民间称为“挣肠草”。家庭常用荞麦糊,可缓解夏季肠胃不和而导致的腹痛腹泻症状,起到降气宽肠养生保健作用。制作及服食方法为:取荞麦面粉15克,文火炒香,加水煮成稀糊服食即可。另外,苦荞麦还具有安神、益气活血、清热消肿祛风痛功效。《齐民要术》记载:“头风畏冷者,以面汤和粉为饼,更令罨出汗,虽数十年亦愈。”种子供食用或作饲料。根供药用,理气止痛,健脾利湿。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苦荞麦具有降血糖、降血脂、降尿酸、防便秘、排毒养颜的功效,并可增强机体免疫力,对糖尿病、高血压、高脂血症、冠心病、中风、慢性肠胃炎等有一定的辅助治疗作用。糖尿病、冠心病、高血压病人长期饮用“苦荞麦茶”,对健康颇为有益。[26]
■图片来自搜狐网“一杯摩梭咣当酒,留住最美的地方和最不想长大的心”
小凉山地区盛产苦荞,摩梭人的很多特色食物里有苦荞作为原料之一,比如苏理玛酒、苦荞爆花,当然还有苦荞粑粑。[28]
麻犁
■图片来自百科知识中文网“麻梨”
麻梨(学名:Pyrus serrulata Rehd.)是一种乔木,生灌木丛中或林边,海拔100-1500米。麻梨果实含有丰富的B族维生素,能保护心脏,减轻疲劳,增强心肌活力,降低血压;梨所含的配糖体及鞣酸等成分,能祛痰止咳,对咽喉有养护作用;梨也有较多糖类物质和多种维生素,易被人体吸收,增进食欲,对肝脏具有保护作用。[27]
摩梭人当地盛产麻梨,将其放于陶坛内,按比例加盐、白酒、姜、蒜、花椒和清水,密封1个月后成为“泡梨”。食用起来味道有酸、甜、脆,并有浓郁的醇香,最适合佐餐食用,是摩梭人独特的一种泡菜。[28]
■图片来自搜狐网“一杯摩梭咣当酒,留住最美的地方和最不想长大的心”
青刺果
■图片来自Tom网“植物医生:纳西族人珍藏的高山青刺果的秘密”
上个世纪二十年代,美籍奥地利著名植物学家约瑟夫·洛克博士惊喜地发现在寒冬万物凋谢时,在横断山脉三江并流地区的雪山之间及泸沽湖畔的深山峡谷中,有一种奇特的植物开着美丽的花朵,当地俗称:青刺果(学名:Prinsepia utilis)。不同于“春华秋实”的普通植物生长规律,青刺果在寒风瑟瑟的银冬绽放,在春末夏初果熟,成为一种独特而新奇的生物资源。
青刺果有着凶狠的尖刺,村民们认为青刺能将一切危险阻绝在外,能抵抗有形或无形的敌人。纳西人、藏族、摩梭人视青刺果为“吉祥树”和“百花之王”。东巴经书及《滇南本草》和《中国植物油脂》等书中均有记载:“青刺尖,味苦,性寒。主攻一切痈疽毒疮,有脓者出头,无脓者立消”。青刺茎、叶、果、根均可入药,味微辛,有活血祛瘀、消肿止痛等功效。青刺的种子经过研磨,成为能够内服外用的健康油。一双因常年在高寒山区风吹日晒、田间劳作、布满大小硬茧的双手,能在尖刺密布的青刺丛里,熟练而轻巧地摘下青刺果,找个簸箕,在河里洗一洗,就干净了。这种果子在田里地头到处生长着,多到数不清,根本不用人管,更用不着农药。
■图片来自Tom网“植物医生:纳西族人珍藏的高山青刺果的秘密”
在自制榨油机的工作下,青刺果油缓缓流出,村民把它们装在一个冲洗干净的瓶子里,就是家家户户的养生必备品。青刺果油用于擦手涂脸,可预防皮肤干燥皱裂;用梳子蘸青刺果油梳头发,可保持头发乌黑光亮,不折断,不脱发等。因此在年逾古稀的纳西族老婆婆中,保持一头乌发并不是什么新鲜事。纳西人、藏族、摩梭人等少数民族一直将青刺果油视为“健康的保护油”,并将它当作珍宝倍加珍惜,认为这是大自然对他们的恩赐。
“我们采摘青刺果,有二十多年的时间了,生小孩之前,那是要备好青刺果油的,婴儿半夜惊醒哭啼等会插青刺枝,女人做月子时,树枝插在床边。小孩皮肤起湿疹或小疙瘩,我们给泡紫草水,小孩洗完澡后涂遍全身,皮肤会变好。治疗跌倒损伤也有效。可以适当生喝,可以润肺,对五脏起到消炎作用。”在植物学家马克斯宾塞博士眼里,这些村民自制、其貌不扬的青刺果油,是纯天然、无化工添加剂、无农药的养生好物。
植物学家裴盛基发现青刺果油不含对人体有害的芥酸,并含丰富的维生素E、A等,其组成与人体脂类非常接近,具有抗衰老的作用,并能抑制皮肤老化和弹性下降。高山青刺果油被营养学家誉为“人类补充必需脂肪酸的新来源”,是不可多得的高山植物健康油,具体有这些功效:1、可以治疗轻到中度特应性皮炎、皮肤的红斑、干燥、瘙痒,同时可以降低特应性皮炎的复发率;2、防止蚊虫叮咬或消除跌打扭伤形成的肿块,防止皮肤干裂、瘙痒和治愈冻疮;3、用青刺果油擦头发能抑制头发脱落,有使白发变黑的作用;4、人体皮肤局部烧伤和烫伤,用青刺果油涂于患处可防止伤口感染,加快伤口愈合且不留疤痕;5、用青刺果油涂抹新生婴儿的皮肤,能促进婴儿胎毛的脱落,使皮肤干爽润滑。[30]
砍皮瓜
■图片来自泸沽湖了一瞬间网页“金边白瓜子”
一种南瓜,国内唯盛产于泸沽湖地区。瓜籽本身洁白,瓜籽皮的边缘有一圈独特的边线,象是镶了金边的摩梭上衣,故得名金边白瓜子。金边白瓜子不仅粒大饱满、营养丰富、炒后食用香脆可口,别显一味。是接待宾客、赠送亲友的佳品;也是榨油的最好原料。
据了解,泸沽湖产的这种“砍皮瓜”除白瓜子具有经济价值外,瓜肉还可以生产成瓜肠,晒干后加工成美食。也可以用之于养畜。根据专家介绍,瓜肉内含有多种维生素和营养品,是泸沽湖旅游产品之一。含有丰富的蛋白质、氨基酸、不饱和脂肪酸、维生素及胡萝卜素等营养成分,经常吃可预防肾结石的发生。更重要的是,瓜子中的活性成分和丰富的磷、锌元素,对前列腺有保健作用,每天坚持吃一把南瓜子,可防治前列腺肥大。[43]
摩梭人世代生活在这片天地,对他们的母亲海“谢呐咪”(泸沽湖)和格姆女神山有着深厚的感情。他们相信女神山保佑着他们的平安和部族的兴旺,母亲海带给他们富足生活的同时,也特别注重对环境的保护,并制定出了一些相应的生产生活的禁忌。例如,他们认为丹顶鹤是圣鸟,天鹅的一千年寿岁是天神给的,人不能随意去损减;狗和人换过寿岁,有恩于人,所以人要敬狗;不能打蛇,不然会有许多怪事发生。他们日常主要的22条禁忌中,第十六条为:忌食狗、猫、蛙肉,第二十条为:忌伐风水(源)树和捕杀海(湖)水禽。[31]这和摩梭人“天人同构共存”的观念是一致的。
■图片来自:王泽远
此外,摩梭人制作猪膘肉在冬月杀猪时,一般选在初一,但如果十月二十九属狗三十属猪,那么就改在十月二十九杀猪,如果初一属鼠、猪、羊、猴、狗、鸡,也是不能杀的,就要改期进行。所以摩梭人在冬天做猪膘肉时非常讲究,定要选择一个吉日。[32]
宗教饮食
摩梭人保留着原始达巴教信仰,常有祭祀活动,活动必须做具有宗教特色的饮食。除在家中火塘边祭祀,有时还带炊具、鸡肉、猪膘、鸡蛋、酒等到野外野炊,祭山神、龙王、土地爷。[29]
■图片来自澎湃新闻”专访人类学者陈晋:摩梭人不光有‘走婚’,还有‘达巴’”
节日饮食
摩梭人节庆及其它重大活动在摩梭人生活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传统的重要庆祝活动在一年当中就有九次,除此之外,摩梭人儿童的出生、丧葬事宜,藏传佛教节日等其它重要的活动也会占据许多时间。由于较多的庆祝活动,一个正常的劳动者每年从事生产活动的时间仅220天左右。[33]
■图片来自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基于个体行为的泸沽湖摩梭传统聚落营造探析”
节日饮食主要在春节、转山节、祭祖节、端午节等,春节极为丰富,猪膘肉、鸡、羊、酒、禽蛋、印花饵块、油炸彩色米粉片、酥油、蔬菜等,从大年三十晚上吃到正月十五元宵节。[29]摩梭人选择用丰盛的美食犒劳辛苦了一年的亲人。[34]
■图片来自中新网“摩梭人舌尖上的猪年新春:希望更多人喜欢摩梭美食”
在各种摩梭特色美食中,重要节日里每家每户会做的还有花花糖。制作时,需将玉米或大米、黄豆、荞麦等多种粮食作物炒熟后,由青稞、麦芽仔、玉米熬制成麻糖水浇汁并搅拌成各种形状,好看又好吃。[34]
成人礼
成人礼是摩梭人一生当中的重要仪式之一。摩梭人于13岁就视为成年(有的家族为9岁或者12岁),女性行穿裙礼,男性行穿裤礼。成年后即有资格走婚,但一般在16岁后才开始走婚,近年不少摩梭男女更推迟至20岁后才首次走婚。[1]
摩梭人在为少女举办“穿裙礼”、为少男举办“穿裤礼”时,传统食物如猪膘肉、糍粑和腊肉是不能少的。成人礼的前一天,还会将糍粑做成山形或圆锥形供奉于经堂。[12]
少女成年的“穿裙礼”由母亲主持,少女踩在猪膘和高原红米口袋上,由母亲为少女穿上成年服饰。仪式后,少女要呼唤狗进屋,由她给狗喂一团饭和一块猪膘肉,表达对狗的感谢。少男成年的“穿裤礼”由舅舅主持,即将成年的人,必拿些食物,如糍粑、腊肉,到室外叫狗,给狗吃,作为人成年时对狗的感谢。[1] 据说,女孩左脚踩着猪原肉、右脚踩着粮食口袋,象征今后吃用不尽。男孩给狗喂饭团和猪肉时还要说:“狗能活60岁,人只能活13岁,咱们换个岁数,我才能长命百岁。”[37]
■图片来自CareerEngine网站文章“我一辈子这么吃,竟然会有糖尿病?”
葬礼
摩梭人延续厚葬传统,认为丧葬礼仪的隆重是表达对死者的尊敬和爱戴,也体现家族实力和对传统的恪守。摩梭人普遍家中经济条件不宽裕,一般的葬礼对普通摩梭家庭来讲也是不小的开销,然而即便是再困难的家族,也要倾其所有甚至负债,完成各种礼仪。摩梭人对葬礼的重视程度,体现出母系文化中强烈的人文关怀。[35]而摩梭人的特色食物,体现在了葬礼的各个环节。
“我们摩梭人相信生死轮回,老人死了,我们要让他安心走,就要为他考虑得很周全。我们要拿出最好、最多的东西办葬礼。一般要开四五头猪膘,猪膘对我们来说是很珍贵的,平时都计算着吃,但老人死的时候,我们很大方,凡是来我们家的男客人,都会用猪膘招待,包括陌生的男人。这是为老人造势,一方面通过大量使用猪膘肉显示我们家很有实力,这样老人在回祖先地的途中就不受欺负;另一方面他也可以投个好人家,一辈子都好。”[14]当地人说起摩梭人行丧葬仪式主人家大宴宾客时,如是解释道。
摩梭人一般情况下还会在老人去世时请达巴捆绑尸体、念开路经以及把骨灰放到氏族墓地,有时也会请喇嘛。虽然达巴一般不会收取酬劳,但摩梭民众出于对达巴的敬重,一般会送些猪膘肉给达巴以示敬意。喇嘛在为摩梭民众举办法事时大多会收取酬劳。而以前大多送的也是猪膘肉。[14]
■图片来自搜狐网“一杯摩梭咣当酒,留住最美的地方和最不想长大的心”
火葬前三天,达巴行摩梭语超度亡灵的过程中,还会用到一个特制的三脚架,由特殊的松木做成,朝里面撒入各种食物,如米饭、自制苏理玛酒、茶、大蒜、羊毛、核桃、各种禽类肉块(鸡牛羊猪等),并请亲人每人朝里面丢一把谷子。告知死去的灵魂无法再在现实中生活,必须和祖先的灵魂们一起离开。[35]
■图片来自2009新世纪神话研究之反思学会论文“泸沽湖摩梭人的神话及其生活意识”
摩梭人死后要火化。但摩梭人认为替人烧尸体是杀人行为,会折寿的,一般没人愿意干。为了对烧尸者进行补偿,摩梭民众就把猪膘身上最好的一部分即带猪尾巴的猪屁股送给烧尸者。之所以这样做,一是猪尾巴在摩梭人眼里是猪膘肉中最好的一部分,送猪尾巴作为对烧尸者的补偿;二是猪尾巴在摩梭人眼里是吉祥之物,故而送猪尾巴表示为烧尸者祛除晦气;三是猪尾巴象征子嗣绵延不绝,送猪尾巴也表示为烧尸者祈福。[14]
摩梭人的饮食文化观念中,包含着很深的民本主义思想。饮食是摩梭人传统文化习俗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状态下,吃饱饭、吃好饭是摩梭母系大家庭团结和谐的基本前提。不论是母系氏族的“斯日”族长,还是母系大家庭的主妇“达布”,历来都把生产粮食、饲养牲畜、吃饱饭当作重大的民生问题。他们认为,摩梭人的生活没有保障,关系到母系氏族家庭的和谐以及社会的安定团结。
为此,他们从收割粮食、加工粮食到制作成熟食,从来都不浪费粮食。勤俭节约一直是摩梭人的传统美德。每当春耕生产劳动强度大时,每餐都有肉菜,并按劳动强弱分餐供食。养猪虽多(每户5-10头),但都放养。过年宰杀的猪,提前圈养喂饲料3个月,从而节约了大量粮食。摩梭民间流传有谚语:“碗中稗子玉米饭,粒粒靠流汗”。
摩梭人的家庭教育和人格教育,从火塘边开始,从餐桌上开始,老人利用饮食的机会培养志向、观察人品,把饮食观与人品观联系起来,把不忘祖先与家庭成年人勤俭节约联系起来。他们认为,不劳而获,好吃懒做,是“病猪”、“懒虫”,是“败家子”。
摩梭人的饮食,讲究质量、卫生、健康,禁食瘟猪、瘟牛、瘟鸡等肉,不吃腐烂肉食和蔬菜。饮食中也讲究节制,不憨食憨胀,以吃饱为原则。多数人饮酒讲适度、讲礼节,不酗酒过量,认为发酒疯是羞耻,“酒疯子”进门不受欢迎。[29]
当然,摩梭人的特色食物有时也象征着拥有食物家庭的富裕程度。
泸沽湖地区各种自然要素:地质、地貌、水文、气候、土壤、生物的交互作用及地质历史时期长期发展演化形成现今的森林和湖泊生态观,蕴藏了丰富的自然资源,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该地区生态系统完整,目前仍保持着较为完好的原始状态。
长期居住于泸沽湖周边地区这样特殊的环境,摩梭人发展了与环境相适应的独特的生态文化。泸沽湖以充满神秘色彩和极具特色的摩梭人文化系统,亲合为举世罕见的人地复合体系,是迄今为止我国境内发现的少数保留母系大家庭、实行走访制的地区之一,其古老的原始图腾崇拜、远古文化遗存、独特的民风民俗、奇异多姿的民居风格,成为我国古老文化和社会形态的“活化石”,在当代中国可谓“一枝独秀”。正是泸沽湖地区以湖泊为中心的自然景观与以摩梭人为中心的社会文化系统的奇妙结合,构成了当今世界上罕见的自然文化耦合体,形成了泸沽湖特有的“自然-社会-生态系统”。[31]
■图片来自:陈震年
泸沽湖地区的摩梭人以农耕为生,尚处在牛耕人力的时代。渔业是独木舟捕捞,畜牧为粗放经营。生产水平尚低,现代农耕技术尚少介入,只是局部地段应用农膜化肥,因此土地生产力不高,经营比较单一。畜牧的追肥膘依然是原粮作饲料,未经加工,亦未添加复合饲料。纵使温饱问题得到解决,而未达到小康状态。湖区以农耕为主,家庭饲养为辅。燃料取自山林。[2] 在这样的社区中,家庭是重要的生产、消费单位,而摩梭人母系大家庭这种独特的联合家庭形式,对周围的生态环境产生了重要的积极影响。
摩梭人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利用、保护泸沽湖地区自然资源的管理机制,这在维持生态平衡、维系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过程中起到了及其重要的作用。其中,除了在上文“摩梭人传统食物的食用禁忌”中提到过的图腾禁忌外,主要还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图片来自:陈震年
理性生产:摩梭人的祖先是以游牧为主的族群。南迁后,由于生态环境改变,没有了广袤的草原作为牧场,在新的生态环境中,摩梭先民饲养的牲畜只能在周边山地放牧,但放牧地、放牧时间和牧草都极为有限,为了生存和发展,他们逐渐适应当地环境,利用泸沽湖畔宽阔的草海(湿地)打草,以补充牲畜饲料的不足。并且在农作物秋收,稻草、苞谷杆等秸秆运走后,利用田野里留下的桩桩(砍得较高),作为饲草放牧,摩梭人把这叫做“抓火膘”(放牧)。这种山地放牧、“抓火膘”和在湖畔打草作为补充的方式,有效利用了不同环境资源,既很好地适应了新的环境又保证了畜牧业的发展。农业方面,解放前,由于土司怕汉人大量迁入,禁种稻谷,而盛产稗子为主食。此外还产小麦、青稞、玉米、洋芋、荞麦、酥麻等,蔬菜类还有白菜、瓜类、豆类、青菜、圆根(蔓菁)、萝卜、葱、蒜等。
耕地分为田、水浇地、旱地和园圃等四种,与犁地农耕技术相适应,耕地已经基本固定化。摩梭民众总结多年的实践经验,形成了一套既适应当地气候和土壤情况,又保护环境和土地的耕作制度。例如,园圃地和水田采用固定耕作制,水浇地实行轮作制,具体的轮作方法是把盆地内的土地划分为三种轮作区,每轮作区又分成若干轮作片,然后在各轮作片上分别轮种稗子、麦子、青稞和燕麦等农作物。从而达到保护和合理利用土壤的目的。旱地多实行休耕制,休耕时间长短不一,短则一年,长则三年。休耕的土地则作为公共牧场。[45]
宗教信仰:起首要作用的宗教信仰,让摩梭人在与当地环境的不断适应过程中创造了神山森林文化。他们相信万物有灵,灵魂不灭,认为天、地、日、月、山、水、火、风、雨、雷、电、木、石等自然现象和自然物体均有神灵,既能赐福,又能降祸。摩梭人相信他们的母亲海泸沽湖为他们提供生产、生活的源泉,他们最高的保护神格姆女神主宰着泸沽湖地区农作物的丰歉和女人的命运。
由于是神山,山上的一草一石都不能乱动,更严禁砍伐林木,捕杀动物。摩梭人的墓地为氏族公墓,即坟山。通常选在山边,同一氏族须在同一公墓火葬。其最大的特点是以母系血缘为纽带,凡是同一母系血缘的死者都要葬在自己的坟山上。而坟山是受到极为严格的保护的,不能进行砍柴,砍树、挖掘等破坏活动。此外“插经帆”、“祭路包”(喇嘛堆)、“转山节”、“风水林”等自然崇拜的宗教活动随处可见。这种人与自然和谐共进的传统生态文化模式,维系了山地农业的生态平衡系统,又保护了大片原始森林,保存了大量的原生物种,对生态资源有重要的保护意义。
生活习俗:在摩梭人的日常生活中融合着“天人同构共存”的观念和民俗。所谓“天人同构共存”,其实就是生物与人同构共存。如:摩梭人从老房子搬迁新居时,几乎要把老房子里所有的大小动物都要同时迁走,猪、鸡、鸭等家禽家畜不用说,锅庄上的虫子也要带走。在她们的思想中她们总是把人和自界的各种生命现象联系在一起,不轻易伤害任何一个生命。
新生儿诞生前,产妇的兄弟或是姐妹事先要上山选好一棵树,选好后,从树上折一枝带回家,由达巴用麻杆扎一个圆圈,然后把树枝插入圈中央,由达巴诵经祈祷,保佑孩子平安降临,健康成长。最后把这个圈送挂在原来的树上,算一个标记,这棵树就是这个孩子的“定庚树”,人们会自觉地保护它。这些朴素的思想和古老的习俗都体现了摩梭人 “天人同构共存”的朴素生态学观念,这种观念把人看成是自然界中普通的一员,希望和自然界的万物和平共处,共享世界,共荣发展,和民族生态学中生产、生活过程中必须保持生态平衡,人和环境相互依存,协调发展的原则是一致的。
社区管理及村规民约:泸沽湖畔永宁摩梭社会在民主改革以前为封建领主制,其最高统治者是阿氏土司,土司实行世系制。历史上摩梭社会没有成文的法律,只有习惯法,用以调节和规范人们的行为方式,所以在摩梭社区众,一些社会习惯具有法律的效力作用,甚至上升为土司法。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关的有:土地在秋收后到次年四月可作牧场放牧,五月以后禁止放牧;山场分牧场、柴林(柴山)和禁林(神山)三种,牧场分封给各斯沛(家族);柴林按摩梭、彝族、普米族划分,若越界砍柴,则罚酒一坛,羊一只,茶两筒;神林有格姆山等八处,侵犯者罚款、降等级,火烧者罚牛一头等等。
■图片来自:陈震年
我国向来有“地大物博、人口众多”之称,但如果从人均占有量看,农业资源(包括土地、水、耕地、草原)远远少于世界人均水平。[44]裴盛基、龙春林等民族生物学家的研究表明,各少数民族的传统宗教文化,包括神山、神林、图腾、禁忌等,对其居住地区的生态系统、生物物种、遗传资源的保护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31] 摩梭人独特的家庭形式,以及这些长年累月形成的朴素社会习惯,对当地生态系统、物种资源都起到了很好的保护作用,不乏为一种少数民族的种植经验。
食物与祖先认同
摩梭村落一般由同一个家族或两三个家族组成,每个家族都会有一个老家,这里的老家是指这个家族的祖屋,其他人家都是这个祖屋的分支。每年初一分出去的人家都会去老家拜年,拜年必备礼物就是一圈猪膘肉。“带一圈猪膘肉到祖家后,放在火神下面的台子上:一来祭拜祖先,二来求祖先保佑我们啥都好。拜老家必须带猪膘肉,因为制作猪膘肉技术是祖先发明的,我们用猪膘肉祭祀祖先:一是我们不忘祖先,二是说我们是一个祖先的后代,就是同一根骨头。”当地人如是说。
食物与信仰认同
自藏传佛教传入摩梭社会后,摩梭民众基本上都信仰藏传佛教。扎美寺活佛作为周边藏传佛教的最高存在,摩梭民众对活佛的敬重程度代表着民众的信仰虔诚度。每年春节,扎美寺所在的永宁乡及周边乡镇的摩梭民众都会给活佛拜年,而拜年的最好礼物也是猪膘肉。猪膘肉作为摩梭民众的珍贵之物,作为礼物从纵向层面通过祭祀祖先与敬奉活佛达到祖先认同与信仰认同的目的。[14]
摩梭人一般认为身边的自然万物均有神灵所宿,庆丰收、家里生了小孩,或是大牲畜下了崽均可念唱的《祭山神古歌》中,有这样的节选:
“祭呀祭,一祭左边的西嘎山,而祭右边的玉龙山,三祭瓦板都子山,用的是香甜的蜜糖;四祭哈里都子山,用的是醉人的青稞酒;五祭斯里都子山,用的是苦味的药茶;六祭牙虎都子山,用的是纯洁的酥油......”
“下河捕鱼的人回来,教人们怎么祭河神......出村放牧的人回来,教人们怎么祭牧神...祭一祭北里低的猪神,愿黑猪健壮旺盛;祭一祭达里底的羊神,请保佑羊群兴旺;祭一祭地中央的牛神,请保佑牛群平安;祭一祭村子中的马神,请保佑马群安宁......”
“祭呀祭,祭一祭丰收神......花荞三个角,种下了三千粒苦荞。苦荞两个角,播下了两千粒苦荞。在四座黑色青山下,犁了三条箐沟的土地。种下了高粱和包谷,播下了大麦和稻谷。
高粱穗大,包谷籽粒满。大麦穗子长,稻谷结籽多。让最大的包谷和麦穗,让最大的高粱和谷穗,长到主人的天地里,愿丰收的喜悦临到主人的家,愿吉祥的灵气充满主人的院坝......”
可以看出,摩梭祭山歌中祭祀了许多神。万物都有神的观念是对自然界的变化莫测,无所适从,常常感到自己渺小无助,因此,对大自然的威力开始敬畏和膜拜,把大自然人格化,产生种种拟人的自然神。以人类之心理去衡量自然,自然物也像人有喜怒哀乐,对此用祈祷或诅咒的方式寻求一种平和与和谐。[12]从祭祀歌里可以看出,摩梭人对待自然界的各种食物来源,守护着其古老而智慧的共同自然观、生命观。
食物与族群认同
摩梭人每逢母系家庭之间、氏族之间、亲友之间建房造屋、结交阿夏或者认亲、探亲、丧葬、节日、访友等,都少不了互赠食品。互赠的食品虽然一般是民间食品,但它像一根纽带一样连接摩梭人的传统美德和信念,体现了摩梭人互相帮助、互敬互爱、团结和谐的精神岁月和生命之歌。[29]特色食物肉的特殊之处,使之成为了富足、勤奋、节俭、声望的象征,成为了摸索民众奋发进取的动力、好男好女的标杆,亦对摩梭民众家风村俗的建构、秩序伦理的形塑起着积极作用。可以说,摩梭民众利用特色食品,在满足了自身生存需要的基础上,维系了村落团结、强化了族群认同,最终使摩梭社会得以存续和发展。[14]
乡村诗人温德尔·贝里曾经说过:吃是一种农业行为。泸沽湖原本是什么样子?发生过什么?失去了什么?又增加了什么?工业化的食品经济追求的是增产,食物多样性被降低。泸沽湖特有的“窝子鱼”因为鱼卵被引进的外来鱼种吞食一度面临灭绝。低层次的常规性旅游规划建设,会使完整的人地系统被破坏。泸沽湖发展旅游中曾传出堵出水口以提高水位、扩大湖面积的消息,亦令人震惊。
摩梭人没有文字,却用一日三餐努力地忠实还原着古老传统和祖先智慧。酥油茶每日必饮的习惯让生活在高原地区的摩梭人全身暖和,猪膘肉作为必备干粮让长途跋涉的摩梭马帮保持体力,选择单位时间里能给身体带来最大热量的食物,一代代摩梭人发挥才智、累积经验,逐步发展了适应独特环境的生态文化。获取食物时的克制,加工、分配食物时的勤俭,以食祭祀时的敬畏,无一不让人窥见摩梭人的“天人同构共存”观念。越是深入了解摩梭人的传统食材与饮食文化,越能体会泸沽湖畔这一自然文化耦合体的精妙之处。
最后用温德尔·贝里的诗句(摘自《我们需要的都在这里》)致敬勤劳智慧的摩梭人,作为结语——
大雁高高地在我们上方出现,通过,而天空封闭。放弃,如同在爱与睡眠里,保持它们走它们的路,明确在古老的信念里:我们需要的都在这里。而我们祈祷,不是为求新的大地或天堂,而是为了心中平静从容,眼中清晰明亮。我们需要的都在这里。
特别鸣谢:
杨二车扎实,摩梭人,在泸沽湖接待游客的繁忙季仍抽出时间帮助阅读本文初稿,并提出宝贵建议。在二车扎实的建议下,本文摩梭人的特色食材中添加了重要节日每家每户会做的花花糖,以及因为海拔高,所以比较喜欢喝的酥油茶。
参考资料
[1] 摩梭人 维基百科
[2] 泸沽湖自然社会生态系统保护区设置问题 云南地理环境研究
[3] 泸沽湖边——最后的摩梭村寨 齐鲁周刊2005年9月27日
[5] 格姆女神山 百度百科
[6] 泸沽湖的传说 腾讯文章
[7] 论猪的文化品格 中国民俗学网
[8] 泸沽湖:川滇两省的界湖,有美丽而神秘的“女儿国” 百度文章
[9] 《泸沽湖摩梭母系文化特殊自然环境保护区水资源管理法》立法建议稿 《云南大学学报法学版》2010年1期
[10] 湖的听者 中国民俗学网
[11] 泸沽湖的波叶海菜真不是菜!吃“国保”野生植物犯法 搜狐网
[12] 泸沽湖摩梭人的神话及其生活意识 2009新世纪神话研究之反思
[13] 作为生存策略的亲属实践:旅游发展下摩梭人家 屋社会的生计变迁与调适 思想战线 2020年第5期第46卷
[14] 重要之物:摩梭村落饮食研究的新视角 青海师范大学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15] 波叶海菜花 维基百科
[16] 泸沽湖的水性杨花!又浪又仙,太美了!腾讯网
[17] 泸沽湖的“水性杨花”美爆了 但我只想问怎么吃…… 中国新闻网
[18] 为什么泸沽湖的琵琶肉要用猪膘肉而不用五花肉?个人图书馆网站
[19] 猪肥膘在猪的什么部位 吃猪肥膘有好处吗 乐哈养生馆
[20] 贴秋膘 泸沽湖边的纳西族摩梭人是认真的 丽江定制旅游 天行网
[21] 厚唇裂腹魚 百科知识中文网
[22] 鱼的营养知多少?中国水产学会
[23] 麻籽是什么植物类别 植物说
[24] 大麻籽的营养成分、保健功能及食品开发 云南大学学报
[25] @所有人,这是一篇值得细品的文章...... 知乎网
[26] 苦荞麦 百度百科
[27] 麻梨 百度百科
[28] 一杯摩梭咣当酒,留住最美的地方和最不想长大的心 搜狐网
[29] 永宁摩梭人传统生活文化习俗(之二) 丽江日报
[30] 植物医生:纳西族人珍藏的高山青刺果的秘密 Tom网
[31] 摩梭文化保护下的泸沽湖 第三世界网络网站
[32] 猪膘肉 百度百科
[33] 基于个体行为的泸沽湖摩梭传统聚落营造探析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
[34] 摩梭人舌尖上的猪年新春:希望更多人喜欢摩梭美食 中新网
[35] 从摩梭族葬礼看母系文化对死亡的心理创伤处理 心理学空间网站
[36] 这种几十年都不变质的猪肉,由整猪肥肉制作,是摩梭人的日常美食 存满娱乐网
[37] 摩梭族成年礼 百度百科
[38] 人狗情未了——泸沽湖女儿国的传说 楼兰Lou Lan华夏文集
[39] 少数民族饮茶习俗——摩梭人篇 云南泛亚专修学院官方网站
[40] 摩梭红米(南涧烧饵块) 坤知百科网站
[41] 我一辈子这么吃,竟然会有糖尿病?CareerEngine网站
[42] 苦荞粑粑 博雅特产网
[43] 金边白瓜子 中国特产民俗网
[44] 摩梭人的婚姻家庭形态与农业生态的关系--以永宁八珠村为例 农业考古 2004(1)
[45] 摩梭人的传统文化与生态保护 西昌学院学报 2006,20(4)
[46] 永宁-泸沽湖地区摩梭人传统文化与生物多样性保护 科技资讯 2009(33)
为期一个多月的良食基金“少数民族生物多样性食材写作营”进入了尾声,我们很高兴的看到,写作营汇聚了一大批不同民族的优秀写作者,他们通过对自己或其他民族的饮食文化、信仰、地理、气候,以及与之相对的生物多样性食材的书写,展示一个丰富多维的神奇世界。也让我们得以有更多的来源于传统的智慧的角度,去对比和思考当下饮食方式和食物结构是否合理。本文是写作营系列文本之一,以一万七千字的体量,比较结构性和整体性的方式记录了泸沽湖边摩梭族的生境和饮食,虽呈现的食材数量不多,但胜在完整。所以,我们希望以此完整文本激励其他的伙伴,也期待可以吸引更多人对少数民族生物多样性食材的关注。
作者:妞妞 |旅居西雅图的上海人。喜爱能够唤醒五感的一切美景、美食。希望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食材能得到关注,生态资源绵绵不绝;古老的民族文化为更多人了解,文化多元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