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0-30 01:03:11来源:法律常识
近日,一项调查显示,近九成的大学生支持开设恋爱课。
且不说这份调查有多少样本,得出的结论是否科学权威,从发布调查结果的评论区,也能看出大学生求上恋爱课的高涨热情。很多大学生纷纷表示,赶紧开!课堂容量人数多点,教室搞大点,怕选不上!
而此前已经有一些高校开设了类似的“恋爱课程”,往往都是场场爆满,一座难求。早在2013年,华东师范大学就开设了一门名为《婚姻与爱情》的选修课,84人的课程,实际报名接近500人,上课的时候甚至连窗户上都挂满了人。北京航天航空大学的《恋爱、婚姻与家庭》选修课,课程容量200人,每次报名人数2000+。复旦大学也有门《亲密关系》课程,每一节课都需要提前来占座,否则只能站着听了。
这些课程,一般也会被视为高校的开放创新之举,顺应学生需求,紧跟时代潮流,而大学生们翻窗带凳上课的样子,也往往会在网络上形成话题,被写成“拿着爱的号码牌,感受一场沉浸式谈恋爱”“谁也不能阻挡,当代大学生对爱情的向往”等活泼泼的段子。然而,热闹往往只在开课之时,上了恋爱课之后,究竟有多少学生在恋爱这件事上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其实并没有一个权威的调查研究。
说实话,也确实很难统计。毕竟,考试有分数,论文有优劣,都还有相对客观的评判标准,但是恋爱课要上到什么地步才算学有所成?是找到对象就可以,还是必须结婚才行,抑或是白头到老才算拿到满分?古今中外无人能彻底参透的爱情难题,靠一门课程就能为当代大学生全部答疑解惑?想得有些太多了。
爱应该是一种本能,连动物都知道怎样去求偶,去交配,去繁衍,孔雀开屏、鸟儿献唱,不需要谁来教。爱作为本能是刻在基因上,爱情唯一的来由就是看起来没有理由,明代的汤显祖已经说得很清楚,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归根结底是基因与激素的作用。所以,爱情是无从也无需去学习和练习的。
而大多数的高校恋爱课,其实也并不是传授什么恋爱的技巧,如何搭讪异性,如何讨好对象等等,否则不就变成臭名昭著的PUA课程了吗?恋爱以诚为本,诡诈岂是正道?
开课的老师所讲的,其实大部分是心理学、伦理学、社会学等严肃学科的重要议题,但因为主题基本都是恋爱相关,所以也不会在理论方面讲得多深刻,更多的是对学生做一种情感观念的引导。比如,如何把握人际交往的分寸,如何处理不同的亲密关系,如何适当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如何在爱情中保持人格的独立性,如何处理负面情绪等等,有时候也会有一些基础的性教育,看上去包罗万象,其实本质上,都是一些成年人应该知道的常识。
站在大学生的角度,之所以踊跃地想上恋爱课,难道真的是指望课程结业后发一个对象吗?有没有一种可能是,比起其他专业性更强的课,这种门槛较低的通识课程更容易混学分呢?抑或是,大家平时生活圈太窄,抱着一种“来上课的都是想谈恋爱”的想法,试图在课堂上寻找一些“心动的机会”?
当然,肯定也会有对爱情知之甚少,感到迷惘,缺乏自信的“母胎SOLO”,想要来脱胎换骨,修炼功力。但是大家都年轻过,也都心知肚明,爱情最讲究天然的松弛,刹那的火花,真正会恋爱的人,都已经在爱得天崩地裂了,想靠上课去谈恋爱的人,恐怕很难成为他人眼中理想的恋爱对象。
一件其实是人类本能的事,一件本来就不可以教授的事,却成为各大高校纷纷开设的热门课程,让大学生展现出求知若渴的模样,本质原因不过是“越是缺什么,就越是想什么”。只能说,在刚刚青春年少甚至上小学的时候,就应该去学会如何正视与表达情感,应该去学习如何进行人际交往,应该知道怎样在与异性交往时表现得大方得体,把握尺度与边界。
与异性交往并不等于谈恋爱,后者只不过是前者的一种类型。但如果一直不知道如何与异性得体交往,那进入大学后也很可能不知道如何谈恋爱。路要一段一段走,饭要一口一口吃,从小能与异性得体交往,等年龄到了,等遇到对的人怦然心动了,想必也不需要上大学恋爱课程就知道如何谈恋爱。
如果中学生一旦有懵懂的情愫,就会被斥为早恋,让师长如临大敌,然后经过一个高考之后,大家突然就被要求有娴熟的恋爱技巧,于是一堆成年人坐在课堂,学习谈恋爱,学习与人沟通和交往,想想真的是有点荒谬。
? (本文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
屈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