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1-20 17:19:08来源:法律常识
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爱情婚姻家庭杂志是哪里办的,马金瑜为什么欠那么多钱】,以下3个关于【爱情婚姻家庭杂志是哪里办的,马金瑜为什么欠那么多钱】的信用卡逾期知识分享,希望能帮助到您找到想要的信用卡逾期知识。
马金瑜的债务和爱情
文/晏凌羊
01
马金瑜这个事情,我一直不想评论,是因为她和她丈夫的话都疑点重重,我不知道该信谁的,但又没兴趣也没能力查清真相。
马金瑜和她的朋友说她被打得很惨,但她好面子,没报警。当地警方和妇联称没接到报警或投诉,马金瑜丈夫又说自己没打,还说可以直播对质。
我一时不知道该相信谁。
家暴是违法行为,不能因为受家暴者有错就被洗白,这事儿不能男女。
这是我一贯的立场。
整个事件中,最可怜是拉姆。人都已经死了,又被拉出来这样遛。
至于负债这个……我反正是蛮震惊的。
2017年,马金瑜的朋友桃子也曾借给她数万元,至今仍未得到归还。桃子说:“当时,她原本和我约定好半个月还,但此后,她再也没提过这事。”
2017年8月,在桃子发长文安慰马金瑜的第二天,马金瑜又提出能不能借她5万,说打算另起炉灶重新开始生活,但对之前的欠款只字不提。
此后,桃子因为急需,曾试图向马金瑜要回欠款,“她只说自己生活得不好,对还钱再次逃避。”
后来,桃子才从共同朋友那里听说,马金瑜已经“向身边能借钱的人借了个遍”。大家的普遍共识是,马金瑜生活不易,这钱就都当捐款了。
我出身那么低,也曾经穷到连吃饭钱都没有,但我对借债这事儿有非常强烈的羞愧感。能不开口找别人借钱,我就坚决不借。
我当然也有借过钱的经历(比如第一、二、三、五次购房——注意,是次,不是套,一个人购买十次房子,最终到手的可能也只有一套),但每次都是提前还,说是借来周转就只是周转,不到三个月全部还清。我没法容忍自己老是找别人借钱,更没法容忍自己一直不还。
金钱对每个人来说,都是比较重要的东西。对钱的态度,能体现你对自己、对别人、对生活持怎样的一种态度。
而作为人,不管是男人还是女人,都得先把自己和家人养活了,再去谈情怀、谈理想、谈公义、谈社会责任。
我是相信“马金瑜确实被家暴了”的这个版本的。
一个带了三个孩子的母亲,若是在家庭里过得还算凑合,大概率上不会走出“带着三个孩子远远避开”这一步。
家暴最难搜集证据,何况现在又过去了这么多年,马金瑜再想要证明“老公确实打了她”,非常艰难。
而这,或许也是她老公敢于直面镜头,说自己并没有打她的底气来源。
这事儿曝光之后,公众参与了进来,事情开始变得失控。
人们发现,她不是一个完美的家暴受害者,因为她居然欠债不还,居然把做生意说成是扶贫。
我同情她的遭遇,但这个事情也让我警醒。
怎么说呢,我觉得女人,不,人,一定要学会诚信、担当,少点自我陶醉和自我感动。
不把自己该承担的责任转嫁给别人(可以举债,但不要乱举债,别人的钱也是辛苦赚来的),可以自恋但不可过度美化自己。
我想了一下,倘若我和合伙人在员工面前沾沾自喜地说“我们为你们提供了就业岗位,给社会减轻了就业负担”,那我自己都会想给自己翻一百个白眼。
老板与员工,也就是价值交换而已,不存在谁压榨谁,也不存在谁单方面去拯救谁。
自我陶醉和自我感动,纯粹是自欺欺人。
02
在《致富经》那段视频里,马金瑜的老公“假扎西”曾经说过一句话:草原上没有女人说话的份。
作为一个从滇西北最穷的农村突围出来的农妇,我对这话是嗤之以鼻的。
说这种话的男人,针对的不是女人这个群体,只是他圈层里的、和他身份地位差不多的女人。
如果是一个有能力收购完他们家所有土特产的女老板去找他谈话,他敢把这话说出来么?不敢的。
说不定,他跟人家每说一句话都会陪着小心,搞不好还带着谄媚气。
这种男人,我在农村见过太多了,他们也就能在自己的圈层里面耍耍作为男人的威风。
我老家那些成天把“你们女的懂个屁”挂在嘴边的男人,若是遇到了女官员来视察,大屁都不敢放。
我在城里赚了点小钱、在村人看来“有点出息”以后,再回到村里,那帮男人也会哈着我。
最典型的案例,发生在我一个远房堂姨身上(我在《愿你放得下过往,配得起将来》那本书里写过她的逆袭故事)。她靠房地产起家,身家上亿,曾斥资几十万给村民们免费修路。
那帮成天说着“这里没你们女人说话的份”的男人们,见到她回乡,一个个跟哈巴狗一样跟在她后面,就是希望能跟她搭上线,能承包或参与她经手的工程。
所以,这个社会不是“没有女人说话的份”,而是“没有弱者说话的份”。
你要是个强者,别人只会看到你“强”,而看不到你“女”。
马金瑜的老公之所以敢这么跟她说话,是因为他们俩已经成为夫妻。换而言之,哪怕她之前有再高的社会身份和地位,那她在成为他妻子的那一刻起,就成为了他圈层的一部分,那他当然要用“看圈层内的女人的眼光”,去看待马金瑜。
对女人来说,如果你嫁人时高攀,婚后你的身份地位未必会提高;但是,如果你低嫁,那对不起,婚后你的身份地位一定会降低。
而若是遇上那种把“你们女的”“你一个女人”等等字眼挂在嘴边的男人,请光速逃离。这样的男人,骨子里没有“男女平等”的观念,他的女性观绝对不及格,早晚有一天会伤害到你的。
03
事情发酵后,《界面新闻》采访了马金瑜。
该媒体问道:金瑜和扎西的故事,是金瑜对底层的美化,你是否为大众描述了一个无法到达的世外桃源?这个“世外桃源”曾经真实地存在过吗?
马金瑜回答:贵德县城是高原的小江南,特别美,每年夏天花开得特别多。可能世外桃源也是我内心的一个向往。我不愿意抹黑,更不愿意说青海这个地方不好,在我心里,它依然很美好。
她自己也承认:“之前,我作为特稿记者,去打量别人的生活,我的观察会特别细,能聊到别人心里。但我们始终是旁观他人的生活,没有自己的生活,我没有贴到地上,真正去过自己的生活。而只有在真正的自己的生活里,才知道这一切。”
关于这一点,我也想谈点自己的看法。
我感觉,在好长一段时间内,我们的媒体在宣传那种不按常规套路走的爱情故事时,总会有意无意地对这些故事进行了美化、强化爱情的力量,却回避掉了那些很现实、很不堪的那部分。
这真的会给人造成误导的。
它给的是真实信息,但不是全部的真实信息。
我上初高中时,老在杂志、书籍上看到经过美化的中外恋、少数民族与汉族恋……那些爱情,看上都特别美,令人心驰神往。
可是,当我长大以后,才发现:那些故事里,不知道加了多少层滤镜。
我记得当时某杂志“大书特书”李双江和梦鸽的忘年恋、某些知名女星与外籍老公的中外恋……
很多年后,我们看到了:李双江和梦鸽的儿子李天一犯了罪,夫妻俩那个护犊子的劲儿令公众反感。而那些个知名女星,都已经跟外籍老公离婚了。
早些时候,我还看一本杂志写到一个中国女孩去尼泊尔旅游,和当地一个小伙子发生了爱情,两人就结了婚。
我一直记得这个故事,后来去尼泊尔旅游时,还专门上网翻找了故事的后续:
婚后,尼泊尔小伙子来到北京和女孩一起生活,但他在北京找不到工作,也没法适应北京的生活,想要回家。
当时两人已经有了孩子,女方思前想后,辞了工作、带着孩子去到了尼泊尔定居。
回到自己熟悉的环境中后,昔日的尼泊尔帅小伙变身好吃懒做的胖大叔,女方一边拼命做生意养活全家,一边带孩子……
在尼泊尔旅游的那几天,我看着加德满都尘土四冒的大街,却老是想起那姑娘,也不知道她是否还在加德满都,是否过得幸福……
也许,她人生中最高光的时刻,就是第一次登上杂志的时候。
04
最恶心的美化,当然要数电影《嫁给大山的女人》。
这部影片以被拐卖妇女邵春艳的真实经历为原型,讲述了女主人公山菊被人贩子拐卖到四处环山的偏远地区。
在经历一系列的事情后,山菊帮山里的孩子代课,她被老人一家的淳朴和孩子们的天真感动,在被解救之后,她又以志愿者身份回到山里,成为了一个伟大的人民教师……
这真的是带有“忽悠”的性质了,不过是用另外一种高尚的情怀,强行遮盖住了现实的不堪和残酷。
电影的原型是邵春艳,她的故事最初是2006年由《燕赵都市报》报道。
在那篇名为《“最美乡村教师候选”郜艳敏:被拐女成为山村女教师》的报道里,记者轻描淡写地跳过妇女郜艳敏痛苦而耻辱的被拐经历,转而赞美她留在大山里教育孩子的“大爱”。
这篇文章引起外界巨大反响,随后,郜艳敏当选了“感动河北人物”。
她的“事迹”被拍成电影(电影名字叫做《嫁给大山的女人》),她被村干部当做“模范人物”。
但是,郜艳敏火了以后,村里有人指责她教学水平低下、刻意败坏村子形象来博取同情。2015年,郜艳敏写给外界一封信,称“想平静的生活,希望家人不受到伤害”。
整个社会被她“感动”完以后,她就像是被展示完的玩具一样,又被放回到了落灰的橱窗里。她的处境,她的未来,没人关心。
我理解郜艳敏的个人选择,但是对这种宣传手法感到无比的厌恶。
它透露出这样一个信息:希望遭受不公的被拐妇女,最终都选择宽恕恶行,然后投身“大爱”。
它传达了这样一种价值观:当女性处于比较悲惨的境地时,仅有的出路就是靠“想通”来实现“解脱”。
所有的无奈、失职,共同造就了一起无法追究责任的悲伤故事,但他们“把丧事当喜事办”。一场狂欢之后,在这样一起事件中,竟然没有一个恶人付出代价。
这样充满血泪和罪恶的故事,怎么可以被美化成这样子呢?
如果我们不能阻止这种美化的发生,那我们至少要对这种美化,保持最基本的警惕。
作为一个滇西北少数民族众多的一个山村里长大的人,我从来没想过要嫁给山里人。
山里人都淳朴、善良?那可真是个笑话。
我所见到的山里人所谓的淳朴,不过就是暂时没能跟现代生活接轨,一个个活得像野生动物,对外面的世界充满婴儿般的好奇。
我小的时候看到的山里男人可能不常刷牙漱口、不常洗头洗澡,浑身散发着酸臭味。
他们爱抽烟、爱喝酒,随地小便。
手脚勤快点,就已经算是公认的好男人。
三十年前,我身边就没几个山里男人是不打老婆的,只是打老婆的下手轻重程度有别而已。
男人的退路在农村,女人的退路在城市。这是我一贯的观点。
现在想来,我觉得自己真要感谢我少女时代看过的俗不可耐的杂志《知音》和《故事会》。这些故事中,有大量相对比较真实和狗血的爱情故事,让我探析到了“爱情和婚姻并不总是美好的”这一真相。
这世界上,只要有恶人存在,就一定会有恶爱情和恶婚姻存在。
女人可以追求爱情和婚姻,但切记不要恋爱脑,不要被爱情吹出来的肥皂泡迷惑了心智,更不要全盘去相信那些经过美化过的传奇故事。
过去,我们的舆论总是美化婚姻,“以王子和公主幸福的生活在一起”作为婚姻的开端和结局。我们总认为那些婚姻不幸福的,只是少数,而自己一定是最幸运的那一个。
这几年,舆论风向终于有些变了。人们终于意识到,婚姻和创业一样也是存在风险的。对一些眼光和运气不那么好的人来说,婚姻甚至隐藏巨大的凶险。
现在,“离婚冷静期”的出台,让离婚变更难了,相当于“踩坑容易,拔腿难”,搞得婚姻更像是一个围猎场。只要你有被“吃”的价值,只要你走进那个围猎场,附近就会有弓箭手埋伏着。
要我说,现在这种舆论和政策风向也蛮好的,让大家都意识到:饭可以乱吃,尿可以乱撒,话可以乱讲,婚不能随便结,孩子不能乱生。
你可以追求美好生活,但一定要具备最基本的风险意识。
以上。
作者简介:晏凌羊,女,云南人长居广州。拿了八千元高考状元奖励金才有路费上大学的贫家女,离婚后蜕变成励志单亲妈妈的畅销书作者,中国作协会员,多篇网络爆文作者,《羊城晚报》报道的“最懂女人心的暖心作家”,跳出体制的传媒公司创始人。白天商海奋斗,晚上挑灯码字。著有情感畅销书《愿你放得下过往,配得起将来》《愿你有征途,也有退路》《那些让你痛苦的,终有一天你会笑着说出来》《我离婚了》和儿童绘本《妈妈家,爸爸家》。转载请到原作者公众号获得授权。
作者:雪沫 龙方媛 编辑:贾方方
出品:婚姻与家庭杂志
说起王海鸰,相信很多人都不陌生,她被誉为“中国婚姻第一写手”,现象级作品《牵手》《中国式离婚》等均出自她之手。
这些剧热播时,《婚姻与家庭》杂志曾和王海鸰面对面交流,深切感受了她对婚姻情感话题的敏锐与细腻。
2022年电视剧《人世间》出圈,我们再次相聚,发现在婚恋话题之外,她对人性的洞察也更加炉火纯青。而这一切都离不开她绽放的烟火人生。
01
温暖的家庭是一个人的幸福底色
1952年的王海鸰与剧中人物周秉昆同岁。她出生于济南一户军人家庭,在6个姐妹中排行老四。
像大多数多子女家庭一样,排在中间的她既没有老大的光环,也没有“老疙瘩”的荣宠。
王海鸰说,大姐从小就优秀,做过少先队大队长,拿过市少年组乒乓球第三名,中学上的是当地的重点班,大学考的是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还是山东省第一个考上这所学校的女生。除了大姐,其他几个姐妹学习也很好。
孩子们之所以这么优秀,离不开睿智的父母。特别是王海鸰的母亲,姐妹们都说剧中的冬梅妈妈和母亲颇为相像,勤劳又智慧。
那时,家里热衷开家庭会,王海鸰却不喜欢参加,因为自己怎么也比不过大姐。她感觉全家都向着大姐。大姐考大学时,她正要考中学。当时,大姐有一门功课考得不太理想,父母忙着安慰,对她却不闻不问。
虽然她后来也考上了重点班,心里想的却是:大姐考不上大学还能直接工作,我要是考不上中学就没办法了。不过,这样“叛逆”的话她只敢腹诽,可没敢真说出口。而这段经历也成了日后好笑又温暖的回忆。
被“差别对待”,为啥还觉得温暖呢?长大后,王海鸰常常控诉父母,说他们把自己和五妹小学就送到寄宿学校,是不在意她们。可母亲怎么说的呢?她说:“我不向着你,你怎么长那么大的?”
事实上,从其他姐妹那里,王海鸰听到了另一个版本。年少时,母亲一直告诉他们:“海鸰有中耳炎,一哭就犯,你们谁也不许惹她啊!”原来,每个孩子都一样,都曾觉得父母更关照别的孩子啊!仔细咂摸咂摸,视角不同,每个侧面装着的何尝不都是爱呢?
就这样,在爱里长大,6个姐妹始终把家当港湾。哪怕求学在外,也总想着往家赶。
考上初中没多久,王海鸰就因为当时的大背景不上了。16岁当兵,3年后才回家,她想家想得不得了。后来考到军艺,哪怕“五一”只放一天假,她买张站票也要回家,而这一站就是一宿。因为有父母在的地方就是家,即便有些话说不出口,即便有些事不那么尽善尽美,但有家的地方就有爱与牵挂。
就像《人世间》中的周家人,每个孩子对父母的爱有不同的感受,但父母无疑都是爱他们的;每个孩子的成长和变化各有特色,却也都或多或少有着父母的印记。这是中国独有的家文化,剪不断理还乱,却也成了一个人一生的幸福底色。
所以,父母先后离世后,王海鸰姐妹几个也从不曾疏远,而是常常聚在一起。后来,这种关怀又延续到了后辈。这也是王海鸰特别希望通过剧来呈现的,家文化看似宏大,说到底是一家人相亲相爱的烟火日子。
02
低谷期,是母亲推了我一把
好的父母不只是孩子亲情的港湾,也是他们爱的镜像。像周父周母一样,王海鸰的父母除了育儿有方,还恩爱非常。
他们二人都是孤儿,参加革命后相识,一辈子的相濡以沫,是孩子心中最美的父母爱情。王海鸰总觉得,在这个世界上,有一份丰沛的感情寄托。
秉承着宁缺毋滥的婚恋观,在那个早婚早育的年代,她直到35岁才结婚。后来,因为三观不同,又勇敢地结束了并不合适的婚姻。
做单亲妈妈对王海鸰而言并不可怕,难熬的是,生活的乱麻会摧枯拉朽般袭来。尤其父亲去世后,母亲的精神状态一下子就垮了。那时,母亲住在一幢二层小楼,白天孩子们都上班了,她就一个人在家玩儿魔方。有一次,王海鸰带儿子回济南,看到母亲特别心疼,便对母亲说:“要不我回来吧,既能工作又能守着家。”
除了心疼母亲,当时的她,一个人带着孩子在北京,又面临着工作上的难题,也着实挺不住了。谁知,母亲当时就火了:“你回来就能好吗?”她甚至用了各种伤人的话伤她,什么躲起来也无济于事,什么要是逃跑更被人看不起,等等。
王海鸰特别伤心,但她明白母亲的良苦用心。母亲把后路堵死,是为了让她往前走啊。回京后,她拼命创作,终于在1999年凭借《牵手》火遍大江南北。遗憾的是,母亲没能等到这一天。
王海鸰总是忍不住想,要是母亲能活到《牵手》播出该多好。她一直记得自己第一部短篇小说发表时父母那自豪的样子。她终于明白,照顾父母与远走高飞真是一对矛盾体啊。
而这样的矛盾在《人世间》中展现得淋漓尽致。不如哥哥姐姐优秀,秉昆觉得父亲不认可自己,两人爆发了激烈的争吵。父亲气急之下脱口而出:“给你机会你能考上大学吗?”被父亲伤得体无完肤,秉昆三四年没给父亲写信,励志发奋图强,从酱油厂工人逆袭为出版社后勤处长。
周父真的不认可秉昆吗?当然不是。哪个父母不希望孩子在身边照顾呢?但如果这个孩子只能照顾家里,父母也是不满意的,他们还希望孩子有精神追求,能为他们长脸增光。
很多人看完《人世间》都对秉昆怜爱不已,感叹愚笨的孩子是来报恩的。对此,王海鸰表示,她并不想让秉昆愚笨,只不过相对于优秀的哥哥姐姐稍微差一点儿而已。
但他靠自己的努力拿到编制,让父母安享晚年,做到了养口体与养心智,实现了世人难求的圆满。能在照顾父母和自我价值间实现平衡就很了不起,这是王海鸰身为女儿的觉悟,也是她做母亲的自觉。
03
做母亲不只需要天赋
王海鸰一向喜欢孩子,又和母亲一样有股认真劲儿,她将之称为当妈的天赋。
在剧中,秉昆和母亲的相处细节让人动容。
有儿子的调皮捣蛋——
母亲说:“你再说废话,我打死你!”
秉昆毫不示弱:“你打不过我!”
母亲还真打了。
秉昆一把抓住母亲的手,喊道:“你撒手,你别打我!”
最后还是当儿子的先撒了手,却不忘皮皮地说:“妈,你打不死我啊!”
也有母亲的口是心非——
母亲叫秉昆写信,他满心不愿意地爬起来说:“你不怕我饿吗?”
母亲嘴上说着饿不死就行,但还是端来饭喂儿子吃……
这些信手拈来的感人时刻,是很多中国父母和孩子相处的真实写照,也是王海鸰和儿子生活中的温暖点滴。这种带有中国特色的、嘴上说着狠话心里满满都是爱的瞬间,在西方剧情里不曾有过。
深受传统文化熏陶的同时,王海鸰也像很多父母一样曾尝试运用西方理论去育儿。比如让孩子独立睡,哭了也不管,直到他不哭了为止。谁知,儿子当时不哭了,可第二天一到这个点儿,他就像受惊了一样大哭起来。尽管她及时安抚,却依然无法止住儿子的眼泪。第三天还是如此,她便赶紧过去抱他、安慰他。
在那之后,她不再迷信西方理论,而是选择了跟随自己的心:感觉到孩子需要自己时,就去抱抱他。
王海鸰发现,身边不少父母在孩子小时没条件把他们带在身边,等有条件住一起了,孩子和自己却怎么也不亲。剧中的周蓉和女儿冯玥就是最好的例子。因为缺席了女儿的成长,两人一直很疏离。后来,她看到一个理论,说亲子关系形成的最好时期是0-3岁。王海鸰特别庆幸自己及时调整,给足了儿子安全感。
儿子小时候,王海鸰工作繁忙,但每个周末都会给自己放假,带儿子去长城、科技馆、动物园……在玩耍中互动,在玩乐中长见识。她还很注重身教。儿子两三岁时,她带他去公园玩儿。因为是夏天,两人买冰棍儿吃。吃完她才发现,身边没有垃圾桶。于是,她一手牵着儿子一手拿着垃圾去找。儿子隔一会儿就转过身,他要看看垃圾还在不在她手里。
在良好家风的引导下,儿子成长得很优秀,王海鸰还特意提前一年退休,去国外参加他的大学毕业典礼。之后,儿子带她在当地自驾游了两个月。出发时,儿子带了一把折叠的帆布椅,王海鸰并没有放在心上,甚至觉得有点儿多此一举。
有一天,他们在大峡谷看日出,没有坐的地方。儿子一溜烟儿地跑去把折叠椅搬了过来:“妈妈,快看啊!”原来,这是儿子专门为她准备的,理由简单而直接:“就图让你高兴啊。”轰的一下,老母亲的心里开出了一朵温暖的花。
除了宠妈,儿子对自己要求很高。开过酒吧,生意不错;转行做编剧做得有声有色,《人世间》这部剧的框架就是他搭建的。
当然,他也遇到过不少困难,最难时睡不着觉,嘴里全是溃疡。王海鸰看了很心疼,劝他不行就别干了,做个平凡却不平庸的人也没啥不好。可儿子却说:“你以前做事都是做到顶尖才放下,我也不能半途而废。”王海鸰说,虽然自己不能在学业上辅导儿子,好在教会了他为人处世的道理。
04
幸福没有标准
除了事业成功外,儿子的婚姻也很幸福。和妻子志同道合,结婚七八年,依旧甜蜜如初。这背后怕也离不开母亲这位“中国婚姻第一写手”的教导。对于婚姻,王海鸰看得很透彻。
好的婚姻一定要三观一致。《人世间》周父周母的婚姻有着旧社会的印记,还常年两地分居。乍一看,他们并不具备幸福的基因,即便能过一辈子也更多是受时代的约束。
但事实却是,无数观众为他们动容,更心生羡慕。为什么?因为他们不是捆绑式的白头偕老,而是基于三观一致的相携一生。周父有担当,周母能涵容,无论是经营婚姻还是养育孩子,他们都有商有量,更能做到彼此顾念。
王海鸰特别高兴儿子和儿媳也是如此。他们志趣相投,了解彼此,更能做到相互维护。有一次,王海鸰和儿子发生分歧。儿子虽然嘴上什么都没说,但心里很委屈。儿媳知道丈夫心里在想什么,主动打破和婆婆的安全距离,开诚布公地谈了谈。王海鸰听完就笑了,母子间的问题也很快得到了解决。
反观当下很多婚姻,外在条件都很匹配,但日子就是过不久。有人说是外面诱惑太多,也有人说是人心难测,其实这些都不是关键。没有三观一致,即便外在约束再多也无济于事。
有了一致的三观打底,还要有共同岁月的积淀。就像剧中郑娟的弟弟光明说的那样,共同岁月比什么都重要。一起经历风花雪月,也一起扛过风霜雪雨;有甜蜜的共同回忆,也有艰苦的共渡难关……这样的共同岁月只属于两个人,可以为日常生活锦上添花,更可以在危机时刻雪中送炭。在王海鸰看来,共同岁月更像是习惯的力量。这力量不是付出多少的角逐,而是无条件地相互给予。
即便三观一致且有着许多共同岁月,也难保婚姻一帆风顺。这时,不少人会像周蓉一样马上离婚,眼里容不得一点沙子。在王海鸰看来,这么做有些太过娇气,没有一个人会让另一个人完全满意,也没有一段关系可以完美无瑕。在爱的前提下,我们需要给彼此调整的机会,给这段关系修复的可能,而不是冲动行事。
王海鸰想起一个朋友的故事。当时,朋友跑来找她哭诉,说自己的老公有外遇了。她静静地听着、安抚着,既没有帮着朋友骂她丈夫,也没有劝说朋友赶紧离婚。朋友讲了很多,哭了很久,然后就回家了。后来她的丈夫离世时,朋友哭得很伤心,早已忘了曾经的不圆满,心中满是对方给自己带来的美好。
达到了所谓的标准未必就一定幸福,不达标的也未必不幸福。很多观众都为剧中的郑娟感到不值,觉得她是好妻子、好母亲,却从没考虑过自己,太苦了。
有一次录节目,主持人也这么问了郑娟的扮演者殷桃:“你觉得郑娟这么苦……”谁知,殷桃马上打断道:“我不觉得郑娟苦啊,我觉得她很幸福。”王海鸰大受触动。
是啊,幸福没有所谓的标准,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一杆秤。我们很难站在自己的角度去评判别人,我们也不必在意他人的眼光,跟着心去追求,才能收获真正属于自己的独家幸福。
本文摘自《婚姻与家庭》杂志
原标题:《王海鸰:好的婚姻一定要三观一致》
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欢迎点击下方图片订阅最新杂志
近日,安徽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答复“实施大学生留皖工程,留住大学生留住未来的提案”称,下一步,将实施在皖大学生婚姻帮扶工程,办好网络公益相亲活动,加强对各级妇联和恋爱婚姻家庭杂志社的指导,为在皖大学生提供互动交流机会,提高婚姻匹配成功率。
该项工程通过地区与大学生之间的“联姻”,为当地大学毕业生提供恋爱机会,用婚姻和恋爱将人才牢牢地留在当地,从而达到解决人才流失问题。婚姻帮扶工程虽然能够通过为部分人才群体解决婚姻恋爱问题而起到一定的效果,但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实施此类工程并不能成为留住人才工作的首要任务,该项工程也只能起到辅助作用。地区想要留住大学生人才,靠的还是提供优质的工作环境,丰厚的经济待遇和良好的生活环境,并且要形成三位一体的留住人才计划格局。
地区要积极引导大学生人才的创业就业行动,鼓励大学生创业创新,提供数量更多、种类更丰富、品质更好的工作岗位,扩大大学生就业选择的范围。还要降低大学生找工作的难度,组织针对性强的高效率、高质量的推介会、招聘会;完善网上一站式办理服务,减少人才求职的时间和经济成本。还要完善健全的薪酬体系,全面详细地对就职的大学生进行能力评估,为大学生人才提供与其能力相匹配的薪资待遇;落实大学生就业创业税收优惠政策和金融支持政策,切实增加大学生的收入,在保证其必要的生活消费需求的基础上,提高其消费水平。
另外,住房问题和落户问题是留住人才的重中之重,加大住房保障力度,通过实行实物配租和租赁补贴两项政策,减弱大学生租房买房的压力,满足其阶段性的住房需求;简化落户政策,降低人才的落户难度。还要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之余增加人文关怀,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用优良的城市生态和人文魅力,由内而外地吸引和留住人才,增加其归属感。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零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指出,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以人为核心才是发展是重中之重,大力加强政策性引导,优化人才就业公共体系,才能为高学历人才就业营造良好的环境,为地区发展提供内在动力。
今天的内容先分享到这儿了,关于本篇【爱情婚姻家庭杂志是哪里办的,马金瑜为什么欠那么多钱】,是否是您想找的信用卡逾期呢?想要了解更多法律知识,敬请关注本网站,您的关注是给小编最大的鼓励。